《扶壽精方》~ 傷寒(續添) (1)
傷寒(續添) (1)
1. 傷寒(續添)
隆冬盛寒之時,體虛辛苦之人,觸冒寒邪,一二日間脈息洪緊,其症頭痛項強,腰脊肢節疼,發熱惡寒,無汗者病在太陽,羌活散,一入麻黃汗之。
感證同前,但有汗惡風者,羌活散,不用麻黃,易桂枝一味,春溫夏熱之疾,悉宜用之。
傷寒二三日者,脈息洪大而數,傳入陽明,頭痛發熱,作渴,面赤口鼻乾燥,目痛不得眠臥,而不惡寒者,升麻葛根湯。頭痛入川芎、白芷、防風。吐嘔加半夏,熱甚加黃芩。
傷寒三四日,脈息洪大而數,頭痛惡寒,發熱腰脊項強,面赤口乾,作渴。此太陽與陽明合病也。羌活散合升麻湯,二藥合而用之,是為偶劑。
傷寒三四五日,脈息弦急而數,傳入少陽也。其證頭痛發熱,脅痛耳聾,乾嘔口苦,寒熱往來,小柴胡湯主之。大抵病在少陽為半表半裡,小柴胡湯四時用,柴胡湯發解表邪,以黃芩微下里熱,此平和之劑也。胸脅或奶旁下疼痛,因誤用下藥太早,引邪入里,內加鬱金三錢。
《內經》云:傷寒六日,傳六經,傳遍則熱已。近驗傷寒在表者多,在裡者少。又云:二陽有合病,有並病。又首尾只在一經者,又不可拘於日數而執一耳。大率脈浮者,在表汗之,羌活散之類。脈實者,在裡下之。承氣湯之類。脈弦數者,半表半裡,小柴胡主之。此大法也。
傷寒三四五日,脈息洪弦而數,其證頭痛發熱,作渴面赤,口乾耳聾,脅痛乾嘔口苦,寒熱往來,乃陽明與少陽合病,升麻合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熱不退,脈弦數,口乾作渴,大便亦通,小柴胡去半夏,合解毒湯與之。
傷寒曾用汗藥,而脈退身涼,及曾用小柴胡及承氣湯等藥下之而解。復發熱者,此經所謂勞食再復,乃內傷,不可以六經傳變論之。
虛煩腳氣,食積痰飲,四症類傷寒,最宜辨明,切不可輕用六經傳變之藥。
傷寒投劑,先須分別六經,六經既明,必須急審虛實。所謂能知陰陽表裡虛實六字,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可坐而定也。又云:雜病可用傷寒法,傷寒不可用雜症之劑。近世之醫,不能識仲景之藥,多以感冒和中內傷之劑,方法混雜,輕率治療。經云:誤服湯丸者,食不及新。特犯禁戒者,死必不臘,非此之謂歟?
羌活散,治傷寒一二日,頭痛惡寒,發熱脊項強,脈洪大緊數。
川羌活(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白茯苓(一錢),桔梗(一錢,去蘆),川芎(一錢),蒼朮(米泔浸,炒,一錢五分),枳殼(麵炒,一錢),甘草(三分)
無汗惡寒者,入麻黃八分。有汗惡風者,易桂枝八分。㕮咀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蔥一根,煎一鍾,不拘時熱服。
升麻湯,治傷寒二三日,脈洪大而數,乃陽明之證,頭痛發熱,作渴面赤,口鼻乾燥,目痛不得眠臥,而不惡寒者。
白話文:
嚴冬寒冷時,身體虛弱又勞累的人,如果感受寒邪,一兩天內脈象會變得洪大而緊張,症狀是頭痛、脖子僵硬、腰背和四肢關節疼痛、發燒怕冷、沒有汗,這是病在太陽經,使用羌活散,如果沒有汗,就加入麻黃幫助發汗。
如果症狀相同,但有汗且怕風,羌活散就不用麻黃,改用桂枝這一味藥,春天溫熱、夏天炎熱的疾病,都適合這樣使用。
傷寒兩三天,脈象洪大而快速,病情傳到陽明經,出現頭痛發燒、口渴、臉色發紅、口鼻乾燥、眼睛痛到無法入睡,但不怕冷,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如果頭痛嚴重,可以加入川芎、白芷、防風;如果想吐,可以加入半夏;如果熱得很嚴重,可以加入黃芩。
傷寒三四天,脈象洪大而快速,出現頭痛怕冷、發燒、腰背脖子僵硬、臉色發紅口乾、口渴,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生病,可以使用羌活散和升麻湯一起服用,兩種藥合用,稱為偶劑。
傷寒三四五天,脈象弦急而快速,病情傳到少陽經,症狀是頭痛發燒、脅肋疼痛、耳鳴、想吐、口苦、忽冷忽熱,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大致來說,病在少陽是半表半裡,小柴胡湯四季都可用,柴胡湯可以解表邪,黃芩則能稍微清除裡熱,這是一個平和的藥方。如果胸脅或肋骨下疼痛,是因為太早誤用瀉下藥,導致邪氣入裡,可以加入鬱金三錢。
《內經》說:傷寒六天,會傳遍六經,傳遍後熱就會消退。最近觀察發現,傷寒在表面的比較多,在裡面的比較少。又說:二陽經有合併生病,也有並行生病的情況。還有從頭到尾都只在一經的,所以不能拘泥於天數,而只執著於一種情況。總而言之,脈浮的,表示病在表面,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例如羌活散之類的藥;脈實的,表示病在裡面,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例如承氣湯之類的藥;脈弦數的,表示病在半表半裡,要用小柴胡湯治療。這是治療的大原則。
傷寒三四五天,脈象洪弦而快速,症狀是頭痛發燒、口渴臉紅、口乾耳鳴、脅肋疼痛、想吐、口苦、忽冷忽熱,這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合併生病,可以使用升麻湯和小柴胡湯合用。
傷寒八九天,發燒不退,脈象弦數,口乾口渴,大便也通暢,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再加上解毒湯一起服用。
傷寒曾經使用發汗藥,脈象退了、身體涼了,或者曾經用小柴胡湯或承氣湯等藥瀉下而病癒,之後又發燒,這是經書上說的「勞食再復」,是內傷,不能用六經傳變的理論來解釋。
虛煩、腳氣、食積、痰飲這四種病症,症狀類似傷寒,最好要仔細辨別,絕對不能輕易使用治療六經傳變的藥。
治療傷寒用藥,首先要分辨是哪一經的病,分辨清楚後,必須仔細辨別虛實。所謂能夠了解「陰陽表裡虛實」這六個字,那麼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都可以輕鬆掌握。還有人說:「雜病可以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但治療傷寒絕對不能用治療雜病的藥。」近代的醫生,不了解張仲景的用藥方法,多用治療感冒和調和脾胃的藥,方法混亂,隨便治療。《經》書上說:「誤服湯藥的人,吃東西都來不及消化。」特別違犯禁忌的人,必然死亡,這不是在說這個嗎?
羌活散,治療傷寒一兩天,出現頭痛怕冷、發燒、腰背脖子僵硬、脈象洪大而緊張快速。
藥材包括:川羌活(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白茯苓(一錢)、桔梗(一錢,去蘆)、川芎(一錢)、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一錢五分)、枳殼(用麵粉炒過,一錢)、甘草(三分)。
如果沒有汗、怕冷,加入麻黃八分;如果有汗、怕風,改用桂枝八分。將這些藥材切碎,分成一服,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蔥一根,煎成一碗,不拘時間,熱服。
升麻湯,治療傷寒兩三天,脈象洪大而快速,是屬於陽明經的病,出現頭痛發燒、口渴臉紅、口鼻乾燥、眼睛痛到無法入睡,但不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