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旻

《扶壽精方》~ 傷寒(續添)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續添) (5)

1. 傷寒(續添)

用姜三片,蔥七根,水煎溫服,發遍身大汗,如服不解,用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赤芍藥,甘草,川芎,白芷,麻黃

用姜三片,蔥七根,水煎溫服。發遍身大汗,如不解,又用柴葛各半湯。

升麻,葛根,甘草,黃芩,半夏,赤芍藥,柴胡

姜三片,水煎不拘時服,如五心煩熱,用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麥門冬

用姜三片,水煎,溫服三次。

若傷寒六日,或十餘日不解,口渴面紅,大小便或利或不利,渾身潮熱,狂言亂語,宜用

三黃瀉心湯

黃連,黃芩

用水二碗,煎熟,加大黃一兩,同煎滾,去渣,溫服三盞,通利為妙。

治咳嗽。

麥門冬湯

黃芩,黃連

水二盞,熬熟,外用生麥門冬二兩,去心搗爛,取自然汁半盞,將柏葉、茅根各一大把,搗汁拌前藥,共服一碗。又將麥門冬、柏葉、茅根渣,與前藥渣共用水三碗,煎傾出渣,將瓦罐裝此藥,時時溫服,其嗽即止。

治傷風咳嗽,蘇陳九寶湯。

紫蘇葉(五錢),陳皮(四錢),桔梗(三錢),川芎(三錢),白芷(三錢),杏仁(三錢,去皮尖),麥門冬(三錢),麻黃(五錢),茯苓(二錢)

姜五片,蔥七根,水煎溫服,發遍身大汗即止。

治痰涎咳嗽,五虎定喘湯。

杏仁(三錢,去皮尖),赤石膏(一兩),半夏(三錢),細茶(三錢),粉草(三錢,火炮去皮),用姜五片,水煎,食後溫服,同前。

三拗湯

麻黃(五錢),石膏(一兩),細茶(五錢),甘草(五錢,火炮去皮),水一碗,溫服三次。

治傷寒不俱咳嗽,陰陽二症。

全料五積散

枳殼,當歸,陳皮,茯苓,甘草,麻黃,川芎,白芷,赤芍藥,蒼朮,厚朴,乾薑,官桂,半夏,桔梗

用姜三片,蔥七根,水煎服,發遍身大汗。

柴平散,治瘧疾。

柴胡(三錢),白朮(三錢),人參,半夏(三錢),甘草(一錢),蒼朮(三錢),用姜五片,棗一枚,水煎,未發時先服,發遍身大汗。若病重者,連三服為妙。

五苓散,治痢疾,暑熱嘔吐。

白朮,白茯苓,澤瀉,豬苓,肉桂,用姜三片,水煎,溫服三次。

白話文:

傷寒(續添)

先用三片薑、七根蔥水煎溫服,使全身出大汗。若服用後症狀未解,則使用升麻葛根湯(升麻、葛根、赤芍藥、甘草、川芎、白芷、麻黃)。

再用三片薑、七根蔥水煎溫服,使全身出大汗。若症狀仍未解,則使用柴葛半夏湯(升麻、葛根、甘草、黃芩、半夏、赤芍藥、柴胡)。

用三片薑水煎,不拘時間服用。若出現五心煩熱(手心、腳心、胸口發熱),則使用小柴胡湯(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麥門冬)。用三片薑水煎,溫服三次。

若傷寒病程六天或十餘天未癒,伴隨口渴、面紅、大小便或通利或不通利、全身潮熱、胡言亂語等症狀,宜使用三黃瀉心湯(黃連、黃芩、大黃)。取水二碗,煎煮黃連、黃芩至熟,再加入一兩大黃同煎滾,去渣後溫服三盞,以通利為佳。

麥門冬湯(治咳嗽):取黃芩、黃連,水二盞煎熟。另取生麥門冬二兩,去心搗爛取汁半盞,再取柏葉、茅根各一大把搗汁,與前藥汁混合服用一碗。將麥門冬、柏葉、茅根渣與前藥渣再用水三碗煎煮,去渣後裝入瓦罐,隨時溫服,咳嗽即可停止。

蘇陳九寶湯(治傷風咳嗽):紫蘇葉(五錢)、陳皮(四錢)、桔梗(三錢)、川芎(三錢)、白芷(三錢)、杏仁(三錢,去皮尖)、麥門冬(三錢)、麻黃(五錢)、茯苓(二錢)。用五片薑、七根蔥水煎溫服,全身出大汗即止。

五虎定喘湯(治痰涎咳嗽):杏仁(三錢,去皮尖)、赤石膏(一兩)、半夏(三錢)、細茶(三錢)、粉草(三錢,火炮去皮)。用五片薑水煎,飯後溫服。

三拗湯(治傷寒不伴咳嗽,陰陽兩虛症狀):麻黃(五錢)、石膏(一兩)、細茶(五錢)、甘草(五錢,火炮去皮)。水一碗,溫服三次。

全料五積散(治傷寒不伴咳嗽):枳殼、當歸、陳皮、茯苓、甘草、麻黃、川芎、白芷、赤芍藥、蒼朮、厚朴、乾薑、官桂、半夏、桔梗。用三片薑、七根蔥水煎服,使全身出大汗。

柴平散(治瘧疾):柴胡(三錢)、白朮(三錢)、人參、半夏(三錢)、甘草(一錢)、蒼朮(三錢)。用五片薑、一顆棗水煎,在發病前服用,使全身出大汗。病重者,可連服三次。

五苓散(治痢疾、暑熱嘔吐):白朮、白茯苓、澤瀉、豬苓、肉桂。用三片薑水煎,溫服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