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子散

JIN LING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5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4%
膀胱經 11%
心經 11%
肺經 11%
腎經 11%
脾經 11%
胃經 11%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鈴子散中加入川楝子,是利用其苦寒之性,降逆止痛之效。

川楝子味苦,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殺蟲之功效。其苦寒之性,可以瀉肝火,降胃氣,疏肝解鬱,並能止痛,適用於肝氣鬱結、胃氣上逆所致的腹痛、胸痛等症。

此外,川楝子亦可殺蟲,對於寄生蟲引起的腹痛亦有療效。因此,川楝子在金鈴子散中,發揮降逆止痛、殺蟲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金鈴子散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金鈴子散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症,茴香的溫中散寒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消化,緩解腹痛。
  2. 理氣止痛: 茴香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脹痛、腹痛絞痛等症,有緩解作用。

金鈴子散中包含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腎壯陽: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能溫腎助陽,補益腎氣。金鈴子散主治腎虛陽痿,而補骨脂可提升腎陽,改善陽痿症狀。
  2. 溫脾止瀉:補骨脂亦能溫脾止瀉,對因脾腎陽虛導致的腹瀉有療效。金鈴子散中,補骨脂配合其他藥物,可溫補脾腎,固澀止瀉,改善腹瀉症狀。

金鈴子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調和營衛: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調和營衛之功。金鈴子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而桂枝可以溫經散寒,促進血行,緩解痛經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金鈴子散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桂枝與之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溫經散寒、調和營衛之效,從而更有效地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

金鈴子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金鈴子散主治疝氣,而疝氣常伴有腹痛,木香可行氣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2. 健脾消食: 金鈴子散中含有消食導滯的藥物,木香亦能健脾消食,促進消化,減少胃腸積滯,有利於疝氣的治療。

綜上,金鈴子散中加入木香,可有效緩解疝氣疼痛,促進消化,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金鈴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金鈴子散由川楝子(金鈴子)和延胡索組成,是中醫臨床常用的方劑之一。根據古文記載,此方具有疏肝瀉熱、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鬱化火、氣血瘀滯所致的各種痛證。

治療原理分析:

  1. 疏肝瀉熱:

    • 川楝子(金鈴子)苦寒,入肝、小腸、膀胱經,能清瀉肝膽濕熱,導熱下行。《本經逢原》指出「川楝苦寒性降,能導濕熱下走滲道」,「古方金鈴子散治心包火鬱作痛,即婦人產後血結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鈴子能降火逆」。因此,川楝子是方中的主藥,針對病機中的「肝鬱化火」而設。
  2. 行氣活血,止痛:

    • 延胡索辛溫,入肝、脾經,能活血行氣、止痛。《本經逢原》記載「延胡索能散結血,功勝失笑散,而無腥穢傷中之患」。延胡索與川楝子配伍,一寒一溫,既能增強止痛效果,又能防止川楝子過於苦寒傷中。
    • 兩藥合用,可以疏通肝氣,活血化瘀,使氣血暢通,疼痛得解。
    • 古文多處提及金鈴子散可用於治療「血鬱絡傷脅痛」、「絡脈瘀熱發黃」、「腳氣衝心,為火氣逆上」、「肝心痛」、「熱厥心痛」、「瘀血疝痛」等,均與氣血瘀滯、氣機逆亂有關,金鈴子散通過行氣活血,使氣機調暢,瘀血得散,疼痛自止。

主治病證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金鈴子散可應用於以下病證:

  1. 肝鬱氣滯、化火諸痛證:
    • 脅痛:「血鬱絡傷脅痛,金鈴子散加桃仁、歸鬚、鬱金、降真香。」(《類證治裁》)
    • 心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金鈴子散,加紫降香。」(《類證治裁》)「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厥,煩躁心痛,脈洪大,金鈴子散、清郁湯。」(《類證治裁》)
    • 胃脘痛:「脈右弦,脘痛映背,得嘔痛發,氣鳴痛緩。乃胃氣少降,寒暄七情皆令痛發,病屬肝胃,議河間金鈴子散。」(《種福堂公選良方》)「治肝經氣旺脘痛。」(《醫方簡義》)
    • 腹痛:「熱厥痛,時作時止,金鈴子散。」「瘀血疝痛,在腹必有形不移,金鈴子散加桃仁、五靈脂。」(《類證治裁》)
    • 產後腹痛:「上年產後,至今夏經轉寒凜,遂結氣瘕,自少腹攻至胃脘,脘痛,氣結宜開,先用金鈴子散。」(《種福堂公選良方》)
    • 疝氣痛:「治七疝,寒注下焦,小腹引外腎疼痛,大便多閉。」「金鈴子(去皮核,取肉一兩,用巴豆七粒,去殼同炒令黃色,去巴豆不用)」(《奇效良方》)「又有因產時寒氣客於子門,入於小腹,或坐臥不謹,使風寒之氣乘虛而入,此寒症也。但不作脹,且無形影,用金鈴子散:川楝子(去核)、小茴、補骨脂、肉桂各一錢,木香四分(磨兌)、薑引,水煎,食前熱服。或後羊肉湯更妙。」(《驗方新編》)「王,由吞酸傳為少腹偏墜,囊腫丸痛。夫酸為肝鬱,氣注下為疝,皆濕熱之邪。經云: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以肝脈絡陰器也。子和治疝,用金鈴子散,泄肝導逆,與此頗符。」(《類證治裁》)
  2. 濕熱相關病證:
    • 黃疸:「若絡脈瘀熱發黃,金鈴子散,加分消藥。」(《類證治裁》)
    • 腳氣衝心:「腳氣衝心,為火氣逆上,金鈴子散加黃柏,別以附子末,津調敷湧泉穴。」(《類證治裁》)
  3. 蟲證
    • 「面上有白斑唇紅,痛後能飲食,時作時止者,蟲也,二陳湯加苦楝根皮煎服。」(《濟世神驗良方》)
  4. 盤腸氣痛
    • 「盤腸氣痛乾啼。額上有汗。是小腸為冷氣所搏也。宜金鈴子散主之。」(《幼科發揮》)

總結:

金鈴子散以其疏肝瀉熱、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廣泛應用於肝鬱化火、氣血瘀滯所致的各種痛證,以及部分濕熱相關病證。其配伍精妙,療效確切,是中醫治療痛證的常用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川楝(去核) 小茴(炒) 破故紙 桂心 木香(汁)各1錢
加生薑為引,入木香汁,水煎。食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腹內有腫塊心絞痛胰臟炎月經腹痛腹股溝疝氣排尿困難尿道炎胃及十二指腸炎容易焦慮恐懼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前列腺增生風濕性心臟病月經前緊張症候群肋間神經疼痛嘴裡發苦容易憂鬱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金鈴子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三。 組成:川楝子1兩(淨),斑蝥14個(去頭翅足),巴豆14個(去殼并心,劈開作2片)。 主治:膀胱疝氣,小腸偏墜,小腹撮痛,發則欲死,諸所不治者。

金鈴子散, 出處:《萬氏女科》卷三。 組成:川楝(去核)1錢,小茴(炒)1錢,破故紙1錢,桂心1錢,木香(汁)1錢。 主治:産時寒氣客於子門,入於小腹;或坐卧不謹,使風冷之氣,乘虛而入,此疝也。但不能脹,且無形影。

金鈴子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金鈴子肉49枚(銼碎如豆大,不令研細,用巴豆49枚,去皮不令碎,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黃色,不用巴豆),茴香1兩(炒)。 主治:膀胱疝氣,閉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

金鈴子散, 出處:《袖珍》卷二引《聖惠》。 組成:金鈴子1兩,玄胡各1兩。 主治:行氣疏肝,活血止痛。主治:熱厥心痛;肝氣鬱熱之胃脘,胸脅痛,疝氣疼痛;婦女經行腹痛,其痛時發時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或作或止,久不癒者。二維病。肝氣鬱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