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百兩金是一個以強化身體和滋補腎臟為主的中藥方劑,其主要組成中包含補骨脂,這是因為補骨脂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特性。補骨脂本身富含植物雌激素,能調節體內的荷爾蒙平衡,適合用於治療因腎虛所引起的多種症狀,如腰膝酸軟、夜尿頻多等。
此外,補骨脂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的功能,能幫助提高整體的健康水平。在百兩金中搭配補骨脂,可以更有效地達到滋補的目的,適合於中老年人或腎虛體質者使用。藉由補骨脂的引入,百兩金方劑能夠在調和全身的同時,特別針對腎臟功能的強化,增進體力和免疫能力,提升生活品質。這正顯示了中藥方劑中各味藥材的相輔相成關係。
百兩金方劑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因寒邪凝滯、氣機阻滯導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 調和藥性: 百兩金方劑中多用寒涼藥物,如生地、丹皮等,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而茴香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傷脾胃的作用,使藥性更趨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百兩金方劑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功效。百兩金方劑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嘔吐、腹瀉等症,而吳茱萸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 行氣止痛: 吳茱萸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百兩金方劑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共同發揮止痛效果。
百兩金方劑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具有驅蟲止痛之效,可治療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百兩金方劑多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腹痛等病症,而川楝子可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緩解腹痛,故加入其中。
- 疏肝理氣: 川楝子入肝經,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百兩金方劑中常與其他具有疏肝理氣功效的藥材配合使用,如柴胡、枳殼等,共同達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進一步改善小兒疳積、腹痛等病症。
百兩金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百兩金方劑多用於治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可通過理氣止痛,緩解胃腸痙攣,促進消化吸收,改善疼痛症狀。
- 燥濕健脾:木香亦有燥濕健脾之功。若患者脾胃虛弱,濕氣困阻,則可導致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木香可通過燥濕健脾,祛除濕氣,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百兩金方劑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百兩金方劑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 乳香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減輕因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帶來的腫脹和疼痛。百兩金方劑中加入乳香,可以增強方劑的消腫止痛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百兩金方劑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辛香濃烈,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對於神志昏迷、痰濁阻竅等症狀有明顯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
- 活血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病症,搭配其他藥材,可增強療效。
麝香的功效顯著,但因其性溫且毒性較大,應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避免自行配藥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兩金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腎氣疼痛」,即因腎氣不足或氣滯寒凝導致的下焦疼痛,常見於腰膝冷痛、疝氣腹痛、少腹墜脹等症。中醫理論中,腎主下焦,若腎陽虛弱或寒邪凝滯,易使氣血不通而發痛,故需溫腎散寒、行氣止痛。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破故紙(補骨脂)
- 性味辛溫,歸腎、脾經,具補腎助陽、溫脾止瀉之功。
- 本方炒用,增強溫腎散寒之效,針對腎陽不足之本。
茴香(小茴香)
- 辛溫,歸肝、腎、脾、胃經,能溫腎暖肝、行氣止痛。
- 擅治寒疝腹痛,與破故紙協同溫補下焦。
吳茱萸
- 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可散寒止痛、疏肝下氣。
- 湯泡七次去燥烈之性,炒用增強溫中散寒效果,針對寒凝氣滯之標。
川楝肉(川楝子)
- 苦寒,有小毒,歸肝、小腸、膀胱經,能疏肝泄熱、行氣止痛。
- 生用取其理氣通滯之性,與溫藥配伍,制約全方過燥,兼防氣鬱化熱。
木香
- 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經,長於行氣調中止痛。
- 「不見火」即生用,保留辛香走竄之性,助氣血流通。
乳香
- 辛苦溫,歸心、肝、脾經,活血定痛、消腫生肌。
- 別研(另研)確保藥效充分釋放,加強止痛效果。
麝香
- 辛溫,通行十二經,開竅醒神、活血散結。
- 少量別研,借其走竄之性,引諸藥直達病所,增強速效。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溫腎行氣、散寒止痛」為核心:
- 溫補腎陽:破故紙、茴香、吳茱萸溫補下元,散寒邪。
- 理氣止痛:川楝子、木香疏泄氣機,乳香活血,麝香通絡。
- 寒熱兼顧:川楝子性寒,反佐全方過熱,適合寒中挾鬱熱者。
整體配伍標本兼治,既補腎陽之虛,又散寒凝之滯,氣血通暢則疼痛自除,故專攻「腎氣疼痛」諸症。
傳統服藥法
破故紙(炒)1兩,茴香(淘去沙,炒)1兩,吳茱萸(湯泡7次,炒)1兩,川楝肉(生用)1兩,木香(不見火)少許,乳香(別研)少許,麝香(別研)少許。
上為末。
每服2錢,食前沸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百兩金,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破故紙(炒)1兩,茴香(淘去沙,炒)1兩,吳茱萸(湯泡7次,炒)1兩,川楝肉(生用)1兩,木香(不見火)少許,乳香(别研)少許,麝香(别研)少許。 主治:腎氣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