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 Radix Adenophorae Seu Glehniae Glehnia Root
- 別名:白參,南沙參,文希,羊婆奶,鈴兒參,泡參,誌取,桔參,山沙參,沙獺子,泡沙參,北沙參,白沙參,識美,文虎,苦心,知母,虎須
- 藥品來源:桔梗科植物沙參、杏葉沙參、輪葉沙參、雲南沙參、泡沙參及其同屬數種植物的根。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青海, 西藏,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西南地區, 寧夏, 東北地區, 華南地區
- 生長環境:草地, 路邊, 山坡, 路旁, 灌叢, 草叢, 林緣, 石縫, 低山,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沙參的傳統功效
1. 滋陰
沙參,自古以來即被視為滋陰良藥,其功效在眾多古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例如,《名醫別錄》最早記載沙參的產地及採集時節,指出其生長於河內川穀等地,二月、八月採根曬乾。《本草備要》則更進一步區分南北沙參,認為北沙參質堅性寒,藥效更佳,而南沙參雖功效相同,但藥力稍遜。《本草從新》也提及南沙參的形態特徵,並告誡應避免使用色澤偏黃、帶有辛辣味的品種。
《本草經集註》將沙參與人參並列,稱為“五參”,說明其滋陰功效與人參相似,但其性味較為平和。《本草圖經》則詳細描述了沙參的形態,包括葉子形似枸杞,花朵為紫色,根部則肥厚,顏色為赤黃色,中間部分為白色。《植物名實圖考》更指出太行山產的沙參品質最佳。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沙參滋陰功效的記載,體現了其藥性平和、功效顯著的特點。不同典籍從產地、形態、藥性等方面對沙參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並強調了選擇優質沙參的重要性。這些記載,不僅豐富了我們對沙參藥材的認識,也為後世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更印證了沙參作為滋陰良藥的悠久歷史和臨牀價值。 這些古代醫籍對沙參產地、性狀、功效的描述,共同構建了沙參滋陰功效的完整圖像,彰顯其在中醫藥學中的重要地位。
2. 潤肺
沙參,其潤肺功效歷來受到醫家重視。從古代典籍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潤肺機理及應用。
《名醫別錄》最早記載沙參產地及採收時節,奠定了其藥材基礎。《本草備要》則指出沙參分南北兩種,北沙參質堅性寒,藥效更佳,而南沙參則稍遜。這反映了古代醫師對藥材產地和質量差異的重視,也暗示了不同地域的沙參在藥力上的細微差別。《本草從新》進一步指出南沙參中,色黃、瘦小、帶辣味的不可使用,強調了藥材品質的辨別。
《本草經集註》將沙參與人參並列,稱為“五參”,說明其具有與人參相似的功效,尤其在養陰生津方面,且《本草圖經》詳細描述了沙參的形態特徵,包括葉、花、根等,方便後世辨認。而《植物名實圖考》則指出北產及太行山所產沙參為上品,佐證了地域差異對藥效的影響。
這些古代典籍對沙參藥性、產地、形態的描述,共同闡明瞭沙參潤肺功效的基礎。其“養陰生津”的特性,能滋養肺陰,從而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現代臨牀應用中,沙參常被用於治療肺燥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與古代典籍記載的功效相符,再次驗證了沙參潤肺功效的可靠性。 雖然各個典籍對沙參的描述各有側重,但共同指向沙參具有潤肺的功效,且藥材品質和產地對功效有影響。
3. 止咳化痰
沙參,其止咳化痰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歷代醫家所重視。
從古代典籍來看,《名醫別錄》最早記載沙參的產地及採收時節,指出其生長於河內川穀等地,二月、八月採根曬乾。《本草圖經》則進一步描述了沙參的形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開紫花,根知葵根」。 這些記載,為後世沙參的辨識和應用提供了基礎。 《本草備要》則提到沙參有南北之分,北沙參質地堅實,藥效更佳;南沙參則效力稍遜。《本草從新》更進一步強調,南沙參色澤偏黃,形體瘦小,若帶辣味則不可使用。這些記述反映出古代醫家對沙參藥材品質的重視,並指出不同產地和性狀的沙參,其藥效可能存在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經集註》將沙參與人參等並列為「五參」,說明沙參在古代就被認為具有類似人參的功效,而其止咳化痰作用,則體現在多部醫籍中所記載的臨牀應用。 例如,《本草書名》引述的「騷日老西散」及「南沙參浸膏溶液」的配方,明確指出沙參具有解熱清肺、止咳祛痰的功效,適用於感冒咳嗽、肺熱咳嗽等症。由此可見,沙參的止咳化痰功效,是基於其養陰生津、清熱利咽的藥性,通過滋潤肺陰,清泄肺熱,來達到緩解咳嗽、化解痰液的目的。 歷代醫家對沙參的深入研究,為其在臨牀上有效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4. 清熱瀉火
沙參,其清熱瀉火功效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並因產地不同而略有差異。《名醫別錄》最早記載沙參產地,並說明採收時節。《本草備要》則指出北沙參質地堅實,性寒,藥效較南沙參為佳,南沙參雖功效相似,但藥力較弱。《本草從新》更進一步說明,南沙參色澤偏黃,形體瘦小,有些甚至帶有辣味,不宜使用。《本經逢原》也強調南北沙參的差異,北沙參性寒,南沙參藥力較弱。
這些古代典籍的記載,雖然未直接明言沙參「清熱瀉火」的機制,卻從其性味、產地、形態等方面,暗示了其清熱功效。性寒的藥物多具有清熱作用,而北沙參的質地堅實、性寒,暗示其清熱瀉火之力更強。 《本草圖經》對沙參的形態描述,亦有助於辨識藥材真偽,避免使用劣質藥材影響療效。 後世的《遼寧省藥品標準》及《中藥制劑匯編》等,則根據沙參的藥理特性,製成各種劑型,用於治療感冒咳嗽、肺熱咳嗽、慢性咽炎等症,進一步佐證了沙參的清熱瀉火功效。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沙參清熱瀉火功效的理解,是基於其藥材性狀、產地以及臨牀應用經驗的長期累積,並透過不同典籍的記載相互印證,形成其藥性理論。
5. 補氣
沙參,其補氣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並非其主要功效,更著重於養陰生津。本文僅從古代典籍中探討其補氣方面的記載,並非全面論述其藥性。
《本草備要》指出沙參“似人參而體輕鬆”,暗示其具有類似人參的補益作用,但效力較為溫和。書中還提到南北沙參的區別:北沙參質堅性寒,南沙參則體虛力微。這說明不同產地的沙參,其補益之效力有所差異,北沙參較佳。 《本草經集註》更將沙參與人參並列為“五參”之一,說明古人已注意到其與人參在療效上的相似性,雖然“其形不盡相類”。 《本經逢原》也提及南北沙參的性味差異,進一步說明其補益作用的強度與產地相關。
雖然古籍多側重沙參的養陰生津、清熱利咽等功效,但從其與人參的類比,以及不同產地沙參效力的差異描述,可推測沙參具有一定的補氣功效,但其補氣作用相對溫和,並非其主要藥理作用。 古人對其補氣作用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其與人參的相似性以及不同產地藥性上的區分,而非單獨針對其補氣功效作深入的闡述。 需注意的是,古籍記載的觀點,需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進行綜合分析。
沙參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沙參具有抗氧化功效,其有效成分如皁苷類等,能降低自由基產生和累積,以減少氧化損傷;並提升抗氧化酵素活性,強化自由基清除能力,進而保護細胞與器官,免受氧化傷害。
2. 降血糖
沙參含多醣類成分,可增胰島素分泌,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其皁甙、黃酮、多酚等亦有助調節血糖水平,維持血糖平衡,是輔助治療糖尿病之天然藥物。
3. 提升免疫力
沙參,性涼,味甘,歸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益氣養胃之效。其所含多糖成分可促進免疫細胞增殖分化,提高免疫力,有效預防感染,對於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癌症等亦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此外,沙參中的皁甙、多酚等成分亦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4. 抗發炎
沙參之抗炎功能,乃其所含皁甙類所致。皁甙類具多種生物活性,部分成分可抑制細胞因子之產生及釋放,減輕炎症反應,另亦含多醣、黃酮等,亦具抗炎效果。沙參可治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皮膚炎、胃炎、肝炎等炎症性疾病,且無西藥之副作用。
沙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或入丸、散。
沙參的炮製
- 沙參: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和蘆頭,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 蜜沙參:現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南沙參片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橙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南沙參片100kg用煉蜜25kg。
- 飲片性狀:沙參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表面黃白色或類白色,有多數不規則裂隙,呈花紋狀。周邊淡棕黃色,皺縮。質輕。無臭,味微甘。蜜沙參形如南沙參片,表面橙黃色或焦黃色,偶見焦斑,味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沙參」注意事項:
- 風寒咳嗽者禁服。
- 惡防己、反藜蘆。
- 臟腑無實熱者禁服。
- 孕婦禁用。
- 腹瀉患者慎用。
- 患有感冒等發熱症狀者慎用。
沙參相關的方劑
沙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沙參含有的化學成分
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