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 Radix Adenophorae Seu Glehniae Glehnia Root
- 別名:白參,南沙參,文希,羊婆奶,鈴兒參,泡參,誌取,桔參,山沙參,沙獺子,泡沙參,北沙參,白沙參,識美,文虎,苦心,知母,虎須
- 來源:桔梗科植物沙參、杏葉沙參、輪葉沙參、雲南沙參、泡沙參及其同屬數種植物的根。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青海, 西藏,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西南地區, 寧夏, 東北地區, 華南地區
- 生長環境:草地, 路邊, 山坡, 路旁, 灌叢, 草叢, 林緣, 石縫, 低山,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沙參的傳統功效
1. 滋陰
沙參,自古以來即被視為滋陰良藥,其功效在眾多古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例如,《名醫別錄》最早記載沙參的產地及採集時節,指出其生長於河內川穀等地,二月、八月採根曬乾。《本草備要》則更進一步區分南北沙參,認為北沙參質堅性寒,藥效更佳,而南沙參雖功效相同,但藥力稍遜。《本草從新》也提及南沙參的形態特徵,並告誡應避免使用色澤偏黃、帶有辛辣味的品種。
《本草經集註》將沙參與人參並列,稱為“五參”,說明其滋陰功效與人參相似,但其性味較為平和。《本草圖經》則詳細描述了沙參的形態,包括葉子形似枸杞,花朵為紫色,根部則肥厚,顏色為赤黃色,中間部分為白色。《植物名實圖考》更指出太行山產的沙參品質最佳。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沙參滋陰功效的記載,體現了其藥性平和、功效顯著的特點。不同典籍從產地、形態、藥性等方面對沙參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並強調了選擇優質沙參的重要性。這些記載,不僅豐富了我們對沙參藥材的認識,也為後世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更印證了沙參作為滋陰良藥的悠久歷史和臨牀價值。 這些古代醫籍對沙參產地、性狀、功效的描述,共同構建了沙參滋陰功效的完整圖像,彰顯其在中醫藥學中的重要地位。
2. 潤肺
沙參,其潤肺功效歷來受到醫家重視。從古代典籍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潤肺機理及應用。
《名醫別錄》最早記載沙參產地及採收時節,奠定了其藥材基礎。《本草備要》則指出沙參分南北兩種,北沙參質堅性寒,藥效更佳,而南沙參則稍遜。這反映了古代醫師對藥材產地和質量差異的重視,也暗示了不同地域的沙參在藥力上的細微差別。《本草從新》進一步指出南沙參中,色黃、瘦小、帶辣味的不可使用,強調了藥材品質的辨別。
《本草經集註》將沙參與人參並列,稱為“五參”,說明其具有與人參相似的功效,尤其在養陰生津方面,且《本草圖經》詳細描述了沙參的形態特徵,包括葉、花、根等,方便後世辨認。而《植物名實圖考》則指出北產及太行山所產沙參為上品,佐證了地域差異對藥效的影響。
這些古代典籍對沙參藥性、產地、形態的描述,共同闡明瞭沙參潤肺功效的基礎。其“養陰生津”的特性,能滋養肺陰,從而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現代臨牀應用中,沙參常被用於治療肺燥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與古代典籍記載的功效相符,再次驗證了沙參潤肺功效的可靠性。 雖然各個典籍對沙參的描述各有側重,但共同指向沙參具有潤肺的功效,且藥材品質和產地對功效有影響。
3. 止咳化痰
沙參,其止咳化痰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歷代醫家所重視。
從古代典籍來看,《名醫別錄》最早記載沙參的產地及採收時節,指出其生長於河內川穀等地,二月、八月採根曬乾。《本草圖經》則進一步描述了沙參的形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開紫花,根知葵根」。 這些記載,為後世沙參的辨識和應用提供了基礎。 《本草備要》則提到沙參有南北之分,北沙參質地堅實,藥效更佳;南沙參則效力稍遜。《本草從新》更進一步強調,南沙參色澤偏黃,形體瘦小,若帶辣味則不可使用。這些記述反映出古代醫家對沙參藥材品質的重視,並指出不同產地和性狀的沙參,其藥效可能存在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經集註》將沙參與人參等並列為「五參」,說明沙參在古代就被認為具有類似人參的功效,而其止咳化痰作用,則體現在多部醫籍中所記載的臨牀應用。 例如,《本草書名》引述的「騷日老西散」及「南沙參浸膏溶液」的配方,明確指出沙參具有解熱清肺、止咳祛痰的功效,適用於感冒咳嗽、肺熱咳嗽等症。由此可見,沙參的止咳化痰功效,是基於其養陰生津、清熱利咽的藥性,通過滋潤肺陰,清泄肺熱,來達到緩解咳嗽、化解痰液的目的。 歷代醫家對沙參的深入研究,為其在臨牀上有效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4. 清熱瀉火
沙參,其清熱瀉火功效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並因產地不同而略有差異。《名醫別錄》最早記載沙參產地,並說明採收時節。《本草備要》則指出北沙參質地堅實,性寒,藥效較南沙參為佳,南沙參雖功效相似,但藥力較弱。《本草從新》更進一步說明,南沙參色澤偏黃,形體瘦小,有些甚至帶有辣味,不宜使用。《本經逢原》也強調南北沙參的差異,北沙參性寒,南沙參藥力較弱。
這些古代典籍的記載,雖然未直接明言沙參「清熱瀉火」的機制,卻從其性味、產地、形態等方面,暗示了其清熱功效。性寒的藥物多具有清熱作用,而北沙參的質地堅實、性寒,暗示其清熱瀉火之力更強。 《本草圖經》對沙參的形態描述,亦有助於辨識藥材真偽,避免使用劣質藥材影響療效。 後世的《遼寧省藥品標準》及《中藥制劑匯編》等,則根據沙參的藥理特性,製成各種劑型,用於治療感冒咳嗽、肺熱咳嗽、慢性咽炎等症,進一步佐證了沙參的清熱瀉火功效。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沙參清熱瀉火功效的理解,是基於其藥材性狀、產地以及臨牀應用經驗的長期累積,並透過不同典籍的記載相互印證,形成其藥性理論。
5. 補氣
沙參,其補氣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並非其主要功效,更著重於養陰生津。本文僅從古代典籍中探討其補氣方面的記載,並非全面論述其藥性。
《本草備要》指出沙參“似人參而體輕鬆”,暗示其具有類似人參的補益作用,但效力較為溫和。書中還提到南北沙參的區別:北沙參質堅性寒,南沙參則體虛力微。這說明不同產地的沙參,其補益之效力有所差異,北沙參較佳。 《本草經集註》更將沙參與人參並列為“五參”之一,說明古人已注意到其與人參在療效上的相似性,雖然“其形不盡相類”。 《本經逢原》也提及南北沙參的性味差異,進一步說明其補益作用的強度與產地相關。
雖然古籍多側重沙參的養陰生津、清熱利咽等功效,但從其與人參的類比,以及不同產地沙參效力的差異描述,可推測沙參具有一定的補氣功效,但其補氣作用相對溫和,並非其主要藥理作用。 古人對其補氣作用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其與人參的相似性以及不同產地藥性上的區分,而非單獨針對其補氣功效作深入的闡述。 需注意的是,古籍記載的觀點,需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進行綜合分析。
沙參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沙參作為一種廣為人知的藥食兩用植物,其在抗氧化領域的藥理功效備受學術界關注。研究顯示,沙參具有顯著的抗氧化能力,這主要歸因於其內含的豐富活性成分,尤其是以多種多樣的皁苷類化合物為核心。
沙參發揮抗氧化作用的機制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能有效降低體內活性氧物質(ROS)及自由基的產生速率,並抑制其在細胞內的過度累積。自由基是代謝過程中的不穩定副產物,其高度活躍的化學性質使其能夠攻擊細胞膜脂質、蛋白質及核酸等關鍵生物大分子,從而導致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受損,即所謂的氧化損傷。透過限制這些有害物質的生成與積聚,沙參從源頭上減少了細胞所承受的氧化壓力。
再者,沙參還能有效促進並提升機體內源性抗氧化酵素系統的活性。這主要涵蓋了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以及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等生物大分子酵素。這些酵素是生物體抵禦氧化威脅的天然防線,它們高效且特異性地將多餘的自由基轉化為無害的分子。沙參透過活化並增強這些酵素的功能,極大地強化了細胞與組織清除自由基、維持氧化還原平衡的能力。
這種雙重作用機制——即從源頭上減少自由基生成並同步強化機體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共同構成了沙參全面的抗氧化屏障。其最終目標在於保護細胞、組織與器官免受氧化應激所導致的損害,維護細胞與次細胞結構的完整性,並確保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2. 降血糖
沙參作為一種傳統認可的藥食兩用植物,在血糖調節方面的藥理潛力備受關注。其所蘊含的豐富多醣類成分,被視為發揮降血糖效能的核心。這些多醣不僅能溫和地刺激胰臟β細胞,促使其分泌更多胰島素,以應對血糖升高;更重要的是,它們能顯著提升周邊組織細胞,特別是肝臟和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體內既有胰島素得以更高效地發揮作用,促進血液中葡萄糖的轉運與利用,從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除了多醣之外,沙參還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如皂苷、黃酮類物質和多酚類。這些成分各自或協同作用,構建起一個更全面的血糖調節機制。例如,黃酮類和多酚類物質常被認為具有強效的抗氧化與抗炎作用,這對於保護胰臟功能、減少氧化應激對胰島素受體的損害至關重要,進而有助於維持胰島素作用的正常傳導。皂苷則可能透過影響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速度或調控肝臟糖代謝路徑,進一步鞏固其穩糖效果。
綜觀這些藥理作用,沙參能夠從多個環節介入血糖代謝過程:既能增加胰島素的供給,又能優化其作用效率,同時還能透過其他途徑穩定血糖動態。此綜合效應使其成為輔助控制血糖、維持身體糖代謝平衡的天然潛力選擇,對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理狀態具有積極的輔助意義。
3. 提升免疫力
沙參,性味甘涼,歸肺、腎經,在中醫藥學中素有滋陰潤肺、益氣養胃之功。從現代藥理學的角度審視,沙參在提升人體免疫力方面展現出顯著的生物活性。
其核心作用機制源於所含的豐富活性成分,尤以多糖類物質為關鍵。研究證實,沙參多糖能有效促進免疫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特別是能夠活化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關鍵免疫細胞,使其數量增加並功能更趨完善。這意味著沙參能強化機體的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反應,加速清除病原體的能力,進而築起抵禦外界侵襲的堅固防線,有效預防多種感染性疾病。
此外,沙參中還含有諸如皁甙、多酚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這些物質亦具備重要的免疫調節作用。它們不僅能平衡過度或不足的免疫反應,維持免疫系統的穩態,也能增強免疫細胞對抗原的識別能力與反應效率。這種綜合性的免疫調節效應,使沙參在提升整體免疫機能、改善機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益處不僅體現在疾病預防上,對於免疫功能紊亂所致的某些病症,沙參亦能提供輔助性的免疫支持。
4. 抗發炎
沙參在抗發炎領域展現顯著藥理功效,此作用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活性化合物。其中,皂苷類(或稱皁甙類)是核心成分,具有多種生物活性。這些皂苷能有效介入炎症途徑,透過抑制促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等)的產生與釋放,進而阻斷炎症反應的進程。藉由調節身體的免疫應答,沙參能顯著減輕組織的紅腫熱痛,緩和因炎症引起的不適症狀。
此外,沙參亦富含多醣體及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成分同樣被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有抗炎特性。多醣體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而黃酮類則擁有強效的抗氧化能力,能清除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引起的細胞損傷,間接或直接地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這些多元活性成分共同作用,產生協同效應,使沙參在對抗炎症方面表現出更全面的效能。
基於上述藥理機制,沙參廣泛應用於多種炎症性疾病的輔助治療。具體病症包括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關節炎症,皮膚發炎(如皮膚炎),以及內臟器官的炎症,例如胃炎和肝炎。傳統上,沙參因其天然草本性質,被認為相較於某些合成藥物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且產生副作用的機率較低。
沙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或入丸、散。
沙參的炮製
沙參及蜜沙參加工流程
-
沙參:
-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和蘆頭。
- 洗淨,潤透。
- 切厚片。
- 乾燥。
-
蜜沙參:
- 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南沙參片中拌勻。
- 悶透。
- 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橙色,不粘手為度。
- 取出放涼。
- 每南沙參片100kg用煉蜜25kg。
-
飲片性狀:
- 沙參:
- 圓形或類圓形厚片。
- 表面黃白色或類白色,有多數不規則裂隙,呈花紋狀。
- 周邊淡棕黃色,皺縮。
- 質輕。
- 無臭,味微甘。
- 蜜沙參:
- 形如南沙參片。
- 表面橙黃色或焦黃色,偶見焦斑。
- 味甜。
- 沙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沙參」注意事項:
- 風寒咳嗽者禁服。
- 惡防己、反藜蘆。
- 臟腑無實熱者禁服。
- 孕婦禁用。
- 腹瀉患者慎用。
- 患有感冒等發熱症狀者慎用。
沙參相關的方劑
沙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