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胃增液湯」中加入石斛,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 滋陰生津: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經,能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對於胃陰不足,出現口乾舌燥、胃脘灼熱、食慾不振等症狀,石斛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 益胃健脾: 石斛能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改善胃腸功能,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石斛可起到益胃健脾的作用。
因此,石斛加入「養胃增液湯」中,可有效改善胃陰不足、脾胃虛弱等問題,起到滋陰養胃、增液健脾的功效。
「養胃增液湯」中加入烏梅,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收斂止瀉,保護胃腸:烏梅味酸性收斂,能固澀腸胃,對於脾胃虛弱、胃液不足、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 生津止渴,滋養陰液:烏梅性寒,能生津止渴,滋養陰液,對於胃陰不足、口乾舌燥、津液虧虛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
烏梅的加入,不僅能保護胃腸,更能滋養胃陰,達到養胃增液的效果。
養胃增液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潤肺: 沙參味甘性涼,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對於胃陰不足、口乾咽燥、胃脘灼熱等症狀,沙參能起到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胃部不適。
- 健脾益氣: 沙參還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對於因胃陰不足導致的胃氣虛弱,沙參能起到一定的補益作用,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養胃增液湯中加入玉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生津,養胃潤燥: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止咳、養胃生津的功效。對於胃陰不足、胃燥津傷引起的口乾舌燥、食慾不振、胃痛泛酸等症狀,玉竹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玉竹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緩解因熱毒引起的胃部炎症,並促進胃黏膜修復。
因此,玉竹在養胃增液湯中扮演著滋陰生津、養胃潤燥,以及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角色,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提高療效。
養胃增液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和中緩急: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脾胃,緩解胃部不適,如胃痛、胃脹等,幫助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
- 補脾益氣:甘草性平,能補益脾氣,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進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胃腸功能的恢復。
因此,甘草在養胃增液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胃部不適,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慾,恢復元氣。
養胃增液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胃痛、養胃止瀉: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的功效。對於胃痛、胃酸、胃潰瘍等胃部疾病,白芍可有效緩解疼痛,保護胃黏膜,促進胃液分泌,達到養胃止瀉的目的。
- 滋陰養血、增液潤燥: 白芍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改善因胃陰不足導致的口渴、便祕、消化不良等症狀。對於胃液分泌不足、胃黏膜乾燥等情況,白芍能起到滋陰增液,潤燥生津的功效,促進胃功能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胃增液湯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養胃增液湯主要用於小兒厭食症,其核心病機為胃陰不足、津液虧虛,臨床表現為:
- 口乾多飲但不欲食:胃陰虧虛,津不上承,故口乾喜飲;然胃失濡潤,受納無權,故不喜進食。
- 皮膚乾燥、大便乾結:津液虧耗,不能滋潤肌膚與大腸,導致皮膚失潤、腸燥便秘。
- 舌苔光剝或舌紅少津、脈細:此為陰虛內熱之象,舌苔剝落反映胃陰損傷,脈細主陰血不足。
此方針對「胃陰虛型厭食」,強調養胃育陰、生津增液,使胃得濡潤而恢復受納功能。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甘涼濡潤之品為主,兼顧酸甘化陰、柔肝和胃,其配伍思路如下:
石斛(君藥)
→ 直入胃經,滋養胃陰、清虛熱,為治胃陰不足之要藥。《本草綱目》言其「強陰益精,厚腸胃」。北沙參、玉竹(臣藥)
→ 沙參養陰清肺(肺胃同調,土金相生),玉竹滋潤肺胃,二者助石斛生津益胃,並防肺陰虛波及於胃。烏梅、白芍(佐藥)
→ 烏梅酸收生津,與甘味藥相配「酸甘化陰」,既可開胃促食慾,又能斂陰止渴。
→ 白芍柔肝養血,防土虛木乘(小兒肝常有餘,易犯胃氣),間接護胃陰。甘草(使藥)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助酸甘化陰之效,兼補脾益氣以資化源。
3. 治療機理綜述
此方以**「養陰為本,潤燥為標」**,通過以下途徑恢復脾胃功能:
- 滋養胃陰:石斛、沙參、玉竹直接補充胃中津液,改善陰虛燥熱狀態。
- 酸甘化陰:烏梅合甘草、白芍,轉化津液並固護陰分,促進食慾。
- 肝胃同調:白芍柔肝,防止肝氣過旺克伐胃土,間接保護胃陰。
- 潤腸通便:陰液得充,自然潤澤腸道,緩解大便乾結。
其組方體現「甘涼濡潤為主,酸甘化陰為輔」的思路,契合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尤其適合長期厭食、津傷較甚者。
傳統服藥法
石斛、烏梅、北沙參、玉竹、甘草、白芍。
養胃育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胃增液湯, 出處:《中醫兒科學》。 組成:石斛、烏梅、北沙參、玉竹、甘草、白芍。 主治:養胃育陰。主治:小兒厭食。口乾多飲而不喜進食,皮膚乾燥,大便乾結,舌苔光剝,或舌紅少津,脈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