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痧後清熱湯」中加入玉竹,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生津: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的功效。痧症多因暑熱或濕熱侵襲所致,患者常伴有口渴、咽乾等症狀。玉竹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緩解痧症後的熱燥症狀。
- 滋陰養血:玉竹亦具滋陰養血之效。痧症發作後,患者體內陰液損傷,易出現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等症狀。玉竹能滋陰益氣,養血生津,有助於恢復氣血,促進身體康復。
「痧後清熱湯」中加入沙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肺、解毒消腫之效。痧症多由暑熱、濕邪、飲食不節等因素引起,常伴有發熱、口渴、咽痛、舌苔厚膩等症狀。沙參可以清解暑熱毒邪,緩解患者的發熱、口渴等症狀,促進體內毒素的排泄。
- 滋陰潤肺: 痧症後,患者常伴有氣陰兩虛,肺津不足,出現咳嗽、痰少、口乾咽燥等症狀。沙參具有滋陰潤肺的功效,可以補充肺陰,改善患者的咳嗽、口乾等症狀,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痧後清熱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痧症多因暑熱、濕熱、勞倦等因素引起,患者常伴隨發熱、口渴、咽痛、煩躁等症狀。地骨皮性寒,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痧後餘熱未清、口渴咽乾、皮膚發紅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地骨皮還能促進汗液排泄,有助於驅散體內積熱,進一步緩解痧症後的諸般不適。
痧後清熱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痧症多因暑熱侵襲,導致氣血瘀滯,而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清熱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痧症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幫助恢復體內津液平衡。
- 滋陰養肺,緩解虛熱: 痧症發作後,患者體內津液損耗,容易出現陰虛內熱,而麥門冬滋陰養肺,能緩解因津液虧損引起的虛熱症狀,使身體慢慢恢復元氣,避免病情反覆。
「痧後清熱湯」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緩和苦寒: 方中多用寒涼藥物以清熱解毒,甘草性甘平,可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並使藥性更加和緩,不至於過於燥烈。
- 甘草本身具有清熱解毒之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本身也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痧後清熱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痧後伏火未清,內熱身痛」。
「痧」為中醫熱性外感病症,或因疫毒、暑熱鬱表,發疹後餘熱未盡,邪伏陰分,傷及氣陰,故見內熱纏綿、身體酸痛。此時不宜峻瀉,需清透虛熱、滋養陰液以調和氣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玉竹(甘平,肺胃經):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善清肺胃虛熱。
- 白沙參(甘微寒,肺胃經):補氣陰、清肺火,益胃生津,功近北沙參而偏清潤。
- 地骨皮(甘寒,肺肝腎經):涼血退蒸,清透陰分伏熱,治骨蒸勞熱。
- 川斛(石斛,甘微寒,胃腎經):滋陰清熱,益胃生津,解虛熱久纏。
- 麥冬(甘微寒,心肺胃經):養陰清心,潤肺生津,善治陰虛內熱。
- 生甘草(甘平,心脾胃經):調和諸藥,清熱解毒,緩急和中。
2. 配伍邏輯與方義
- 主線:清補並行
全方以「甘寒養陰」為核心,避用苦寒傷陰之品。玉竹、白沙參、麥冬為君,滋肺胃之陰以固本;地骨皮、川斛為臣,透解陰分伏熱;甘草為佐使,調和藥性。 - 針對病機
痧後餘熱灼傷氣陰,伏火鬱於裏,故見身痛(陰虛筋脈失養)、內熱(低熱或午後潮熱)。此方以滋陰為清熱之本,透熱為標,使陰復熱退而身痛自緩。
3. 科學應用推論
- 此方適用於感染性熱病後期(如麻疹、風疹恢復期),或長期低熱屬氣陰兩傷者。
- 現代可能機理:調節免疫過度反應(如地骨皮含枸杞酰胺A可抗炎)、修復黏膜損傷(石斛多糖保護胃黏膜)、調節內分泌(麥冬改善糖代謝)。
總結
此方為「滋陰清透」之輕劑,以柔潤之品清解無形之熱,符合「治熱以甘寒」之旨,適用於虛熱夾雜、正虛未復之證。
傳統服藥法
玉竹、白沙參、地骨皮、川斛、麥冬、生甘草。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全身酸痛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痧後清熱湯, 出處:《證因方論集要》卷三引葉天士方。 組成:玉竹、白沙參、地骨皮、川斛、麥冬、生甘草。 主治:瘀後伏火未清,內熱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