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灌舌丹方劑中包含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歸腎、肝經,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灌舌丹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舌燥口渴等症,而熟地黃可滋陰降火,改善舌燥症狀,並補益腎陰,從根本上解決病症。
- 配合其他藥物: 灌舌丹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麥冬等,皆有滋陰清熱的作用,熟地黃與其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補血、清熱降火的功效,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灌舌丹方劑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潤燥,清心除煩: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擅長滋養心陰,潤燥生津。對於心陰不足,心煩不寐、口乾舌燥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能與方劑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改善患者的陰虛症狀。
- 養胃生津,降氣止咳: 麥門冬亦可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對於胃陰不足,口乾咽燥,以及咳嗽痰黏等症狀,亦具有一定療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因此,灌舌丹方劑中加入麥門冬,能有效滋陰潤燥,清心除煩,並兼具養胃生津,降氣止咳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症狀。
灌舌丹方中加入沙參,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沙參性微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肺之效。灌舌丹主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蘊結之症,沙參可清熱解毒,緩解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二、滋陰生津:沙參能滋陰生津,潤燥止渴,可緩解因熱毒侵犯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並促進津液分泌,滋潤咽喉,利於傷口癒合。
總之,沙參在灌舌丹方中,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生津,有助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蘊結之症,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灌舌丹方劑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性。
地骨皮味甘、性寒,歸肺、肝經。其清熱之力甚佳,能有效降解因外感熱邪或內生熱毒而引發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同時,地骨皮亦具涼血止血之效,能抑制血熱妄行,止血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等,亦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地骨皮在灌舌丹方劑中,可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灌舌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日間口燥,舌上無津,至夜卧又復潤澤」,即日間口舌乾燥無津液,夜間臥眠時卻恢復濕潤。此證屬陰虛內熱,津液分布失常:
- 晝燥夜潤之機理:
- 日間陽氣外浮,陰虛不能制火,虛熱灼津,故口燥無津。
- 夜間陽入於陰,肌體代謝趨緩,虛熱暫斂,陰液得蓄,因而舌面復潤。
- 病位與病性:
- 責之肺腎陰虛,津不上承,兼有虛熱內擾,尤以陰分伏熱為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四味,緊扣「滋陰降火,培本清源」之法:
熟地(一兩):
- 主入腎經,滋腎填精,大補真陰,為治陰虛燥熱之君藥。
- 用量獨重,意在固腎水之本,充養津液之源。
麥冬(一兩):
- 潤肺清心,養陰生津,與熟地協奏「金水相生」之效。
- 助熟地引腎水上潮,兼清肺胃浮熱,治標而顧上焦。
沙參(五錢):
- 北沙參為佳,益肺胃之陰,強化麥冬生津之功。
- 性微寒,輕清走上,專主口舌乾燥之標症。
地骨皮(五錢):
- 清降肺腎伏火,透解陰分虛熱,使火不耗陰。
- 與熟地相配,一補一清,標本兼治。
三、配伍特點與原理
- 滋養為主,清透為輔:
熟地、麥冬、沙參三味滋陰生津,占劑量優勢;地骨皮少佐清透,防滋補滯熱。 - 肺腎同調,上下並治:
熟地固腎根,麥冬、沙參潤肺系,地骨皮通達三焦,共復津液升降之常。 - 晝夜病機的對應:
日間燥熱因陰虛火動,重用滋陰以制火;夜間潤澤示陰能暫復,故方中不投苦寒傷陰之品,純以甘潤斂火。
總結:
《灌舌丹》乃針對陰虛內熱、津液晝夜失調之證,透過肺腎同治、滋清並用,使陰復火潛,津液輸布得常,則口燥夜潤之症自解。立方簡練,深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麥冬1兩,沙參5錢,地骨皮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灌舌丹, 出處:《辨證錄》卷六。 組成:熟地1兩,麥冬1兩,沙參5錢,地骨皮5錢。 主治:日間口燥,舌上無津,至夜卧又復潤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