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子母兩富湯中包含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子母兩富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血虛所致的頭昏眼花、腰膝酸軟、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而熟地黃的滋陰補血作用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 補腎助陽: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與生殖功能密切相關。熟地黃入腎經,能補腎填精,有助於改善腎陽不足、陽氣虛弱等症狀。子母兩富湯中常與其他溫陽補腎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溫腎助陽、提高生育能力的效果。
子母兩富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潤肺,清熱生津: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此湯方往往用於治療肺熱津傷、咳嗽氣喘、口渴咽乾等症,麥門冬可以緩解肺熱,滋潤肺燥,改善呼吸道症狀。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子母兩富湯中常配合其他滋陰藥物,如生地黃、玄參等,麥門冬與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以增強滋陰潤肺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子母兩富湯」主治功效分析
「子母兩富湯」源自清代名醫陳士鐸的《辨證奇聞》與《辨證錄》,由熟地黃、麥門冬二味藥材組成,重劑應用。後世醫家顧世澄在《瘍醫大全》中亦有收錄此方。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中,我們可以深入分析此方的治療原理與主治功效。
主治病症:
根據原文描述,子母兩富湯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 久咳不癒,口吐白沫,氣帶血腥: 此為肺腎兩虛,燥熱傷肺的典型症狀。
- 咽喉乾燥,久而疼痛: 此為腎水虧虛,不能上潤咽喉所致。
- 肺燥、腎虛諸症: 包括毛瘁色弊,筋急爪枯,咳引胸背,吊疼兩脅,諸氣膹郁,諸痿喘嘔,嗌塞血泄等危重症候。
治療原理:
陳士鐸以「子母」關係精妙地闡述了肺腎之間的生理病理聯繫。肺為母,腎為子,肺金生腎水。正常情況下,肺氣清肅下降,滋養腎水;腎水充足,又能上濟於肺,使肺得潤。
- 腎虛為本: 各篇古文均強調腎虛是導致上述病症的根本原因。「腎水涸竭」、「腎水大耗」、「腎之枯涸」等詞語反覆出現,說明腎陰虧虛是病機關鍵。腎水不足,既不能制約心火,又不能滋養肺金,導致肺失濡潤,燥熱內生。
- 肺燥為標: 腎虛導致肺燥,「肺金燥」、「肺之乾枯」、「肺經之燥熱」等描述指出肺燥是腎虛的表現。肺燥則清肅之令不行,津液不能下輸滋腎,反而上逆成痰,出現咳嗽、口吐白沫等症狀。若燥熱傷及肺絡,則可見氣帶血腥。
- 子母兩富: 子母兩富湯的方名即揭示了其治療大法——滋補腎陰,潤肺止咳,使子母同富。
- 熟地黃: 重用熟地黃(二兩至三兩),大補腎水,滋陰養血,填補腎精。「滋腎,救肺子之枯」、「滋其腎水」,旨在補充腎陰,使腎水充盈,涵養肺金。
- 麥門冬: 重用麥門冬(二兩至三兩),滋養肺陰,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滋肺,救腎母之涸」、「安其肺金」,旨在潤肺降火,使肺金得潤,恢復其清肅之能。
加味應用:
《辨證錄》和《辨證奇聞》中還提到了子母兩富湯的加味應用:
- 加柴胡、白芍、甘草: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以舒其肝膽之氣,使其不來克脾胃之土」,防止肝氣犯脾,影響脾胃運化,從而保障津液的生成和輸布。
- 夜露飲(熟地、麥冬、芡實、山茱萸、貝母): 在子母兩富湯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滋陰潤肺、補腎固精的功效。
總結:
子母兩富湯以其獨特的「子母同治」理念,重用熟地黃與麥門冬,滋腎潤肺,標本兼顧。通過滋補腎陰,使腎水充盈,上濟於肺;同時潤肺止咳,使肺金得潤,恢復其清肅之功。二者相輔相成,共奏滋陰補腎、潤肺止咳之效,對於腎虛肺燥導致的久咳不癒、咽喉乾燥疼痛等症有顯著療效。方中精妙的配伍與劑量,體現了陳士鐸高超的醫學造詣。
方劑組成(以《辨證錄》加味方為例):
- 熟地黃(二兩)
- 麥門冬(二兩)
- 甘草(一錢)
- 柴胡(一錢)
- 白芍(五錢)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傳統服藥法
熟地2兩,麥冬2兩。
水煎服。連服4劑,而肺金之燥除,腎火之乾亦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子母兩富湯,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熟地2兩,麥冬2兩。 主治:腎虛肺燥,久咳不癒,口吐白沫,氣帶血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