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豆麥門冬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它能緩解燥熱引起的咳嗽、咽喉乾燥、口渴等症狀,與烏豆共同作用,達到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
- 養心安神:麥門冬可滋養心陰,清心安神,緩解心煩失眠、心悸怔忡等症狀。烏豆也具有安神的作用,兩者結合,可增強養心安神之效,適用於心陰不足、心煩失眠的患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豆麥門冬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古代瘡痘治療文獻,主針對小兒瘡痘(天花或水痘類疾病)後期,火毒上攻眼目所致之證候。其「赤腫、瘾澀疼痛、淚出羞明」等表現,屬中醫「熱毒蘊肝」、「陰津耗傷」之病機。熱毒熾盛則目赤腫痛,津液虧虛則眼瞼乾澀難開,淚出羞明為風火相煽之象。傳統以此方為緩解痘毒餘熱,兼顧護陰明目之法。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烏豆(黑豆)
- 《本草綱目》載黑豆「製諸風熱,解毒」,其色黑入腎,性味甘平偏涼,既能清熱解毒(針對瘡痘餘毒),又可利水下行,引火熱自小便出。古代用「小者」或取其皮薄易爛,藥性溫和適於小兒。
- 現代角度觀之,黑豆富含花青素、維生素B群,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或能緩解眼部組織因熱毒引起的充血水腫。
麥門冬(去心)
- 《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味甘微苦而性寒,長於「潤燥生津,清心除煩」。去心用可減其寒涼之性,專注於養肺胃之陰(肺氣通於目,胃經循行過眼)。
- 方中配伍麥冬,既防熱毒傷陰(瘡痘多伴高熱耗液),又能滋潤目系,緩解眼乾澀痛,符合「甘寒育陰以制火」之理。
組方邏輯與協同效應
此方以「清潤並行」為核心:
- 清解餘毒:烏豆解毒利水,使熱邪從下窍分消;
- 潤養目絡:麥冬滋陰潤燥,修復火熱灼傷之津液。
二者一清一潤,共成「清熱不傷陰,滋陰不礙邪」之配伍。煎煮令烏豆爛熟,取其溫和醇厚之性;藥液頻服,使藥力持續;乳母同食,或透過母乳传递藥效(古代小兒用藥思路)。
適用與禁忌推論
「烏睛突高者難治」一語,暗指此方適用於痘毒淺層侵目(結膜充血、角膜輕度炎症),若見眼球突出(疑似深部感染或眶內膿腫),則病勢已深,非單味輕劑能解,須配合外科治法。此論反映了古代對眼症輕重分級的臨床經驗。
全方藥簡力專,體現中醫「輕可去實」與「食療並用」的治療智慧,尤適於小兒體質嬌嫩、不耐峻藥之特性。
傳統服藥法
烏豆(小者)2兩,麥門冬(去心)1兩。
用水3升,同煮令烏豆爛熟為度。將藥湯放溫,時時抄與兒服。乳母吃烏豆、麥門冬;如3-5歲兒,可令嚼吃。如烏睛突高者,難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豆麥門冬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烏豆(小者)2兩,麥門冬(去心)1兩。 主治:瘡痘眼目赤腫,癮澀疼痛,淚出羞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