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菟散
MAI T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麥菟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菟蕬子。菟蕬子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豐富的藥用價值,主要用於補益陰陽、調和氣血。在麥菟散中,菟蕬子的使用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特別是在治療腎虛所引起的相關症狀方面。腎虛常表現為精力不足、腰膝酸軟等,菟蕬子的藥性能夠有效地滋補腎陰,提升人體的抵抗力。此外,菟蕬子還具有安神鎮靜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因腎虛引起的失眠和焦慮。因此,菟蕬子在麥菟散中的搭配,能夠全面調理患者的身體狀況,使其更加適合用於臨牀實踐。綜合而言,菟蕬子的選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補益效果,也使其在治療過程中更具針對性,從而提高了整體療效。
麥菟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滋陰潤肺、養心安神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寒,歸肺、心、胃經。其性寒能清熱,甘味可滋陰,且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之效。
麥菟散治療以腎陰虛為主,常伴隨肺燥津傷、心煩失眠等症狀。麥門冬能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緩解肺燥津傷,同時養心安神,改善心煩失眠。因此,麥門冬是麥菟散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有助於整體方劑的功效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麥菟散(麥菟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引發的諸證:
- 小便赤濁:心火下移小腸,或腎陰虧虛,熱擾膀胱,致小便色赤混濁。
- 口乾煩熱:腎陰不足,津液不上承,兼心火內擾,故見口乾、虛煩燥熱。
- 頭暈怔忡:精血虧虛,髓海失養則頭暈;心腎不交,虛火上擾心神,故心悸怔忡。
此證病機核心為心腎陰虛,水火不濟,治療需滋陰填精、清潤心腎。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成分析
菟絲子
- 性味甘溫,入腎、肝、脾經。
- 補腎益精:溫而不燥,補腎陽而益陰精,適用於陰陽兩虛之證。
- 固攝下焦:能縮尿止濁,改善小便赤濁。
- 古代《本草正義》言其「養陰通絡上品」,具「凝正陽之氣,益髓添精」之功。
麥門冬
- 性味甘微寒,入心、肺、胃經。
- 養陰清心:滋心陰以除煩熱,潤肺胃以生津止渴,針對口乾、怔忡。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強調其養陰潤燥之效。
配伍邏輯
- 水火既濟:
菟絲子補腎精,溫潤下元;麥門冬滋心陰,清潤上焦。二者合用,使腎水上濟心火,心火下溫腎水,恢復「心腎相交」之生理平衡。 - 精血同調:
菟絲子益精,麥門冬養血,共奏「精充血潤」之功,改善精少血燥之本。 - 標本兼顧:
菟絲子固攝小便,麥門冬生津止渴,直接緩解「濁赤、口乾」之標症。
劑型與用法
- 煉蜜為丸:蜂蜜甘緩,既能協調藥性,又可增強滋潤之效,適於陰虛燥證。
- 鹽湯送服:鹽咸入腎,引藥下行,助菟絲子溫腎固精。
綜論
麥菟散(丸)組方簡練,以菟絲子補腎固精、麥門冬養心滋陰,體現「心腎同治」的思路,針對陰虛內熱、精血虧耗之證。其原理契合中醫「補北瀉南」(滋腎水、降心火)之法,尤適於虛火夾雜、下元不固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菟絲子、麥門冬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淡鹽湯送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麥菟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麥菟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八。 組成:菟絲子、麥門冬各等分。 主治: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小便赤濁,口乾煩熱,頭暈怔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