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菟散

麥菟散

MAI T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寒 (0.8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6%
肝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6%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麥菟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菟蕬子。菟蕬子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豐富的藥用價值,主要用於補益陰陽、調和氣血。在麥菟散中,菟蕬子的使用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特別是在治療腎虛所引起的相關症狀方面。腎虛常表現為精力不足、腰膝酸軟等,菟蕬子的藥性能夠有效地滋補腎陰,提升人體的抵抗力。此外,菟蕬子還具有安神鎮靜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因腎虛引起的失眠和焦慮。因此,菟蕬子在麥菟散中的搭配,能夠全面調理患者的身體狀況,使其更加適合用於臨牀實踐。綜合而言,菟蕬子的選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補益效果,也使其在治療過程中更具針對性,從而提高了整體療效。

麥菟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滋陰潤肺、養心安神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寒,歸肺、心、胃經。其性寒能清熱,甘味可滋陰,且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之效。

麥菟散治療以腎陰虛為主,常伴隨肺燥津傷、心煩失眠等症狀。麥門冬能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緩解肺燥津傷,同時養心安神,改善心煩失眠。因此,麥門冬是麥菟散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有助於整體方劑的功效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麥菟散(麥菟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引發的諸證:

  1. 小便赤濁:心火下移小腸,或腎陰虧虛,熱擾膀胱,致小便色赤混濁。
  2. 口乾煩熱:腎陰不足,津液不上承,兼心火內擾,故見口乾、虛煩燥熱。
  3. 頭暈怔忡:精血虧虛,髓海失養則頭暈;心腎不交,虛火上擾心神,故心悸怔忡。

此證病機核心為心腎陰虛,水火不濟,治療需滋陰填精、清潤心腎。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成分析

  1. 菟絲子

    • 性味甘溫,入腎、肝、脾經。
    • 補腎益精:溫而不燥,補腎陽而益陰精,適用於陰陽兩虛之證。
    • 固攝下焦:能縮尿止濁,改善小便赤濁。
    • 古代《本草正義》言其「養陰通絡上品」,具「凝正陽之氣,益髓添精」之功。
  2. 麥門冬

    • 性味甘微寒,入心、肺、胃經。
    • 養陰清心:滋心陰以除煩熱,潤肺胃以生津止渴,針對口乾、怔忡。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強調其養陰潤燥之效。

配伍邏輯

  • 水火既濟
    菟絲子補腎精,溫潤下元;麥門冬滋心陰,清潤上焦。二者合用,使腎水上濟心火,心火下溫腎水,恢復「心腎相交」之生理平衡。
  • 精血同調
    菟絲子益精,麥門冬養血,共奏「精充血潤」之功,改善精少血燥之本。
  • 標本兼顧
    菟絲子固攝小便,麥門冬生津止渴,直接緩解「濁赤、口乾」之標症。

劑型與用法

  • 煉蜜為丸:蜂蜜甘緩,既能協調藥性,又可增強滋潤之效,適於陰虛燥證。
  • 鹽湯送服:鹽咸入腎,引藥下行,助菟絲子溫腎固精。

綜論

麥菟散(丸)組方簡練,以菟絲子補腎固精、麥門冬養心滋陰,體現「心腎同治」的思路,針對陰虛內熱、精血虧耗之證。其原理契合中醫「補北瀉南」(滋腎水、降心火)之法,尤適於虛火夾雜、下元不固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菟絲子、麥門冬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淡鹽湯送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麥菟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暈眩小便顏色偏黃梅尼爾氏病心絞痛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妄想狀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口乾口渴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麥菟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八。 組成:菟絲子、麥門冬各等分。 主治: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小便赤濁,口乾煩熱,頭暈怔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