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菟絲子酊
TU SI ZI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33%
脾經 33%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菟絲子酊的組成中,包含菟絲子,這是有其藥理依據的。
菟絲子,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功效。其性狀與功能與菟蕬子相近,但菟絲子藥效更為溫和,更適合製作酊劑,以利於藥物的浸出及長期保存。
因此,菟絲子酊的組成中採用菟絲子,不僅符合其功效,更能確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菟絲子酊自古外用於治療「白癜風」,此病症以皮膚局部色素脫失、呈現白斑為特徵,中醫多歸因於肝腎不足、氣血失和或風邪外襲。菟絲子性味辛甘平,傳統認為其能補益肝腎、祛風通絡,外用或取其辛散之性,促進局部氣血運行,以改善膚色異常。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 單藥精專:全方僅用新鮮菟絲子一味,其含黃酮類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及多糖成分,現代研究顯示此類成分可能具抗氧化、調節免疫作用,或間接影響黑色素細胞活性。
- 酒精提取與外用機理:
- 酒精(乙醇)作為溶劑,能萃取菟絲子中的脂溶性與部分水溶性成分,增強藥物滲透性。
- 外塗時,酒精的輕微刺激可擴張局部微血管,促進藥效成分吸收,或通過改善皮膚微循環,間接助益色素沉著。
- 中醫理論契合:
- 菟絲子入肝腎經,肝主藏血,腎主色黑(《黃帝內經》「腎者,其色黑」),外用或取其「以色治色」之象(白斑區以黑色調治),輔以酒精辛散之性,共奏「祛風活血、引藥透達」之效。
推測現代可能機理:
菟絲子的活性成分可能通過以下途徑作用於白斑區域:
- 調節局部免疫反應,減少對黑色素細胞的異常攻擊。
- 促進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合成關鍵酶),或刺激殘存黑色素細胞增殖遷移。
- 酒精的局部輕微炎症反應,可能啟動皮膚修復機制,間接輔助色素恢復。
結論:此方體現中醫「簡便效廉」特色,以單藥結合溶劑特性,從傳統「補肝腎、祛風邪」延伸至現代「調節色素代謝」的潛在作用,然其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科學驗證。
傳統服藥法
新鮮菟絲子93克。
將上藥浸於酒精內,1-2日後過濾,用酊外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異色症
相同名稱方劑
菟絲子酊,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新鮮菟絲子93g。 主治:白癜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