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絲汁塗方

TU SI ZHI T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33%
脾經 33%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菟絲汁塗方」中包含「菟絲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1. 性味歸經: 菟絲子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功效。在塗方中,菟絲子能透過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局部,達到滋陰潤燥、消炎止痛的效果。
  2. 藥理作用: 菟絲子含有豐富的生物鹼、多糖、黃酮類物質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調節等作用。這些藥理作用能有效改善皮膚的炎症、瘙癢、乾燥等問題,並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菟絲子在「菟絲汁塗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性味歸經與藥理作用,使其成為治療皮膚病的有效成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菟絲汁塗方」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面粉齄 (面部粉刺,類似粟米狀的疹子)

處方組成: 菟絲苗 (一握)

方劑製法: 將新鮮的菟絲苗搗爛,榨取汁液。

使用方法: 將菟絲汁塗抹於患處,每日數次,連續使用三到五次即可見效。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菟絲汁塗方主要用於治療「面粉齄」,即現代所稱的粉刺或粟粒疹。從方劑組成來看,此方僅有一味藥材——菟絲苗。

中醫認為,「面粉齄」的形成與體內濕熱、血熱或肺經風熱有關,這些因素導致肌膚失養,毛孔阻塞,進而形成疹子。

菟絲子,味辛、甘,性平,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潤燥滑腸、補脾止瀉等功效。古文使用菟絲苗,即是採其鮮品使用。新鮮的菟絲苗可能保留了更多揮發性成分和活性物質,具有更強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通過外塗的方式,菟絲苗的汁液可以直接作用於患處,發揮以下作用:

  1. 清熱解毒: 菟絲苗的汁液可能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減輕面部的紅腫熱痛等症狀。
  2. 潤燥滑腸: 菟絲子在傳統中醫裡就有潤燥滑腸之效,透過外用,也可以潤燥,改善面部乾燥,減少面齄產生。
  3. 消腫散結: 菟絲苗的有效成分可能有助於消散面部的疹子,促使毛孔暢通。
  4. 直接作用: 外塗的方式可以直接作用於患處,使藥效更為集中,起效更快。

總結:

菟絲汁塗方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治療面粉齄的外用方劑。它利用菟絲苗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通過外塗的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不過,由於古文記載簡略,現代醫學對菟絲苗外用治療粉刺的具體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傳統服藥法


菟絲苗1握。
上搗,絞取自然汁,塗面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酒渣癬

相同名稱方劑


菟絲汁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菟絲苗1握。 主治:麵粉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