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菟散

茯菟散

FU T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元和紀用經》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腎經 28%
脾經 28%
心經 13%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茯菟散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 菟絲子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之功效。與茯苓、山藥等藥材配伍,能有效治療腎虛所致的遺精、早洩、腰膝酸軟等症狀,達到補腎固精之目的。
  2. 滋養肝腎: 菟絲子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能滋養肝腎,提高機體免疫力。與茯苓、山藥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改善腎虛導致的頭暈耳鳴、精神疲乏等症狀,增強體質。

中藥方劑[茯菟散]的組成中,包含[肉桂],因為肉桂具有強效的溫經散寒作用。肉桂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由寒邪引起的經絡阻滯和寒冷症狀,如經痛、腹部冷痛等。其能夠幫助緩解由寒邪引起的不適,提升身體的耐寒能力。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菟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喝,傷冷」。「中喝」指暑熱或濕熱夾雜之邪氣內侵,導致氣機不暢、頭昏胸悶等症;「傷冷」則為寒邪所傷,陽氣受遏。兩者看似矛盾,實反映此方適用於「寒熱錯雜」或「外寒內濕」之證,尤其暑月貪涼飲冷後,外感寒邪、內夾濕濁者。方中強調「利小水,分陰陽清濁」,顯示其核心作用在於通過利尿滲濕,調和陰陽氣機,分離體內清濁濕邪。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茯苓(茯菟)

    • 為君藥,性平味甘淡,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此處重用一兩半,旨在通利水道,引濕濁從小便而出,解除體內濕滯。
    • 針對「中喝」之濕濁內停、「傷冷」後水濕不化,茯苓可恢復三焦氣化,使清升濁降。
  2. 肉桂

    • 用量最大(四兩),為臣藥,性大熱,溫補命門之火、散寒通脈。
    • 針對「傷冷」之寒邪,能溫陽化氣,助茯苓利水之功(《傷寒論》五苓散亦以桂枝助氣化),同時化解寒濕凝滯。
  3. 蕗草(或為蘆根或香薷類藥草)

    • 半兩為佐使,考「蕗草」可能為「蘆根」之別稱(日文稱蘆為「蕗」),性甘寒,清熱生津、利尿;若為香薷,則解表化濕。
    • 少量配伍既可防肉桂過燥,又能輕清宣透暑濕,協調寒熱藥性。

邏輯推衍功效
全方以「溫陽利濕」為主軸,佐以微清透之性:

  • 肉桂+茯苓:形成「溫化滲利」組合,針對寒濕內停,恢復膀胱氣化功能(《內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 蕗草調和:若為蘆根,可緩解暑熱傷津;若為香薷,則加強解表祛濕。二者均助分離「清濁」,使濕去熱孤、寒散陽通。

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可能用於:

  • 夏月感寒飲冷,症見惡寒發熱、小便不利、脘悶苔膩。
  • 陽虛濕盛之水腫,藉肉桂溫腎、茯苓健脾,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茯菟1兩半,桂4兩,蕗草半兩。
利小水,分陰陽清濁。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新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菟散, 出處:《元和紀用經》。 組成:茯菟1兩半,桂4兩,蕗草半兩。 主治:利小水,分陰陽清濁。主治:中喝,傷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