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骨散

桂骨散

GUI G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9.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肝經 25%
心經 25%
脾經 25%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桂骨散]的組成中,包含[肉桂],主要是因為肉桂具有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肉桂能夠改善由寒邪引起的腰膝酸軟、關節疼痛等症狀,對於提升血液循環有良好效果。其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處理寒性病症方面,肉桂的作用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骨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耳聾有膿」,即耳道因化膿性感染(如中耳炎)導致聽力障礙。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濕熱、風邪壅滯耳竅,腐肉成膿,阻塞氣道而聾。方中「桂」能溫通血脈,「魚骨」可斂瘡收濕,二者合用,共奏 消炎排膿、通竅復聰 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桂(去粗皮)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肺、膀胱經,古代用於「通血脈、消瘀血」(《本草綱目》)。
    • 此處取其 溫通之力,促使耳竅氣血流通,化解膿液瘀滯;其辛散特性亦可 開宣壅塞,改善聽力。
  2. 魚骨(推測為煅製魚骨或烏賊骨):

    • 性味鹹澀微溫,具 收濕斂瘡 之效,常用於瘡瘍潰爛(如《海藥本草》載其「主瘡疥」)。
    • 針對耳膿,可吸附膿水、縮小瘡面,輔助桂的溫通,形成「通斂並行」之勢,既排膿又促癒合。
  3. 配伍思路

    • 桂之「通」與魚骨之「斂」看似相反,實則協同:
      • 通而不斂:恐膿血雖散而瘡口難閉;
      • 斂而不通:易致膿毒內伏。
    • 二者相配,符合「去腐生新」原則,適合 膿成未淨、氣血壅滯 之證。

推論可能的現代應用方向

若對應現代醫學,此方或適用於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無急性感染時),其機理可能與以下相關:

  • 桂的揮發成分(如肉桂醛)具局部刺激作用,促進耳道血液循環;
  • 魚骨的鈣質成分或能吸附滲液,形成保護層。

然此方簡峻,古代外治多用於膿量少、體質偏寒者,若熱毒熾盛(如急性炎症紅腫熱痛),單用恐力有不逮。

傳統服藥法


桂(去粗皮)1兩,魚骨1兩。
上為散。
摻入耳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組成:桂(去粗皮)1兩,魚骨1兩。 主治:耳聾有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