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六合湯

腹痛六合湯

FU TONG LIU H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元戎》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9.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肝經 25%
心經 25%
脾經 25%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腹痛六合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氣滯、血行不暢導致的腹痛,肉桂能溫暖經脈,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助陽化氣消積: 肉桂亦有溫陽化氣、消積導滯的功效。若腹痛伴有脾胃虛寒、寒邪內阻,肉桂能溫陽健脾,促進消化,消除積滯,從而緩解腹痛。

因此,在腹痛六合湯中加入肉桂,不僅能溫經散寒止痛,還可溫陽化氣消積,針對多種原因引起的腹痛,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腹痛六合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其核心病機為 血虛兼氣滯寒凝,具體表現如下:

  1. 血虛基礎

    • 血虛不能濡養經脈,腹部筋脈失養而隱痛,疼痛多綿綿作痛,或伴面色萎黃、唇甲淡白。
    • 血虛衛外不固,故見「微汗而惡風」,類似表虛不固之象,但實因內在血虛所致。
  2. 寒凝氣滯

    • 血虛運行無力,易導致氣機不暢,寒邪乘虛內客,氣血瘀滯,故腹痛可伴冷感、得溫稍減。
    • 寒性收引,與氣滯相結,或見痛處固定、按之加重。

此證屬 本虛標實,以血虛為本,氣滯寒凝為標,治法需 養血為本,佐以溫通散寒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基礎方: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

  • 養血補虛:四物湯為血家聖方,熟地滋陰補血,當歸活血養血,共補血虛之本。
  • 活血行滯:川芎辛散,活血行氣,防熟地之膩滯;白芍斂陰緩急,能柔肝止痛,針對血虛筋脈失養之腹痛。

加味藥:莪朮、肉桂

  1. 莪朮

    • 性味辛溫,入肝脾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作用於氣滯血瘀之實證,與四物湯相配,既防補血藥之壅滯,又助川芎活血之力,針對「因虛致瘀」之腹痛。
  2. 肉桂

    • 性辛甘大熱,補火助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
    • 溫煦下焦,驅散內寒,改善血得寒則凝之病機;其溫陽作用可助四物湯生血,亦能衛外固表,緩解惡風症狀。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1. 標本兼顧

    • 四物湯補血以治本,改善血虛基礎;
    • 莪朮破滯、肉桂溫散以治標,針對寒凝氣滯之腹痛。
  2. 動靜結合

    • 熟地靜補,莪朮、川芎動散,使補而不滯,散不傷正。
    • 白芍斂陰,肉桂溫通,一收一散,調節氣血陰陽。
  3. 氣血同治

    • 血虛常伴氣滯(氣為血之帥),莪朮行氣、川芎活血,使補血藥之力得以運行。

此方適用於 血虛為主,兼寒凝氣滯之虛實夾雜證,通過養血溫通,使氣血調和,則腹痛自止,表虛亦固。

傳統服藥法


四物湯加莪朮、肉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貧血腹痛胰臟炎痲風 [漢生氏病]怕冷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腹痛六合湯, 出處:《元戎》。 組成:四物湯加莪朮、肉桂。 主治: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