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桂塗方
MO GUI T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9.00)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肝經 25%
心經 25%
脾經 25%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磨桂塗方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肉桂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效。磨桂塗方多用於治療寒濕所致的皮膚病,如風寒濕痺、凍瘡、瘙癢等,肉桂能溫經散寒,驅散寒濕,緩解疼痛和瘙癢。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肉桂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濕瘀阻導致的皮膚病,肉桂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減輕腫脹和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磨桂塗方」主治「卒得風腫」,意指突然因風邪侵襲(如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局部腫脹、疼痛或皮膚浮腫。古代醫家認為,風邪攜寒或熱鬱於肌表,導致氣血壅滯而腫,此方以外塗法直接作用患處,散風邪、通氣血,以消腫止痛。
組成與邏輯推理:
桂枝(去粗皮):
- 桂枝性辛溫,歸心、肺、膀胱經,傳統用於溫通經脈、散寒解表。其辛散之力能驅風邪,溫性可化寒凝,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現代推測其所含揮發油(如桂皮醛)可能促進皮膚微循環,減輕炎症反應。
- 「去粗皮」旨在去除粗糙外皮,保留藥性精華,使有效成分更易溶出。
醋磨法:
- 醋味酸,具收斂、軟堅、滲透之效,古代常用作藥引助藥性深入。醋與桂枝共磨,可能促使桂枝有效成分(如揮發油)溶出,增強局部刺激作用,促進藥效發揮。
- 酸性環境或能輕微軟化角質層,幫助藥物滲透。
治療原理假設:
- 散寒祛風:桂枝辛溫走表,直接塗於患處可驅散風寒之邪,改善氣血運行。
- 活血消腫:醋助藥力透入,局部輕度刺激或引發充血反應,加速代謝腫脹物質。
- 溫通經絡:火炙(烘烤患處)可能加強藥性溫散效果,進一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以外用溫通藥物治風腫,符合古人「就近祛邪」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桂不拘多少(去粗皮)。
上一味,以醋於砂盆內磨,塗風腫上,火炙乾,又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磨桂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桂不拘多少(去粗皮)。 主治:卒得風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