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麥門冬飲子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對於肺陰不足、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乾咳、咽喉乾燥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清心除煩: 麥門冬亦能清心除煩、寧神安志。對於心陰不足、心煩失眠、神志不安等症狀,也有較好療效。
因此,麥門冬是麥門冬飲子的核心藥材,其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相關病症的重要組成部分。
麥門冬飲子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因其兩者皆具滋陰潤燥之功效,相互配合,更能有效緩解燥熱症狀。
麥門冬擅長清心潤肺,養陰生津,對於肺燥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而生地黃則以涼血滋陰,養陰清熱著稱,可改善虛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增強滋陰潤燥之效,對於心肺陰虛、燥熱咳嗽、口乾舌燥等病症,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麥門冬飲子原載於《衛生寶鑒》,主治「衄血不止」,即鼻出血難止之症。其功效以「益氣養陰、清熱止血」為核心,針對氣陰兩虛兼有血熱之衄血證。方中黃耆、人參補氣固表,麥門冬、生地黃滋陰清熱,當歸養血和血,五味子酸斂收澀,合而能固護氣陰、斂血止血,配合三稜針刺氣街(衝脈要穴)放血,通瀉熱邪以助止血,體現「標本兼治」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益氣固表:
- 黃耆(1錢)、人參(5分)共奏補氣之功,氣足則能攝血,防止血溢脈外。
- 氣虛不固為衄血內因之一,二者配伍可增強衛外功能,間接止血。
滋陰清熱:
- 麥門冬(5分)、生地黃(5分)甘寒養陰,清肺胃虛熱。
- 陰虛內熱易灼傷血絡,此組藥涼血育陰,從根源減緩血熱妄行。
養血和血:
- 當歸(5分)補血活血,調和營血,與補氣藥協同改善氣血失和。
- 配伍生地黃,兼顧「養血涼血」,避免單純止血致瘀。
酸斂固脫:
- 五味子(10個)用量獨重,取其酸收之性,斂肺止血,助津液內守。
- 與人參、麥門冬呼應,暗含「生脈散」之意,強化氣陰固攝力。
加減變方提示:
《普濟方》所載加牡丹皮半錢,進一步增強涼血散瘀之效,適用於血熱偏盛者;《醫略六書》稱「門冬飲子」,可能側重肺陰虧虛之咳衄。整體配伍輕靈,符合「治上焦如羽」原則,適合輕中度衄血。
【治療原理概括】
此方通過「補氣攝血、養陰清熱、酸斂固脫」三法並行,既補正虛(氣陰不足),又清邪擾(虛熱內生)。外治法「刺氣街出血」為急救手段,通瀉血分鬱熱以治標,與內服方標本呼應,體現中醫「內外合治」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黃耆1錢,麥門冬5分,當歸身5分,生地黃5分,人參5分,五味子10個。
上為粗末,都作一服。
水2盞,煎至1盞,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以三稜針於氣街出血,立愈。
清肺飲子(《衛生寶鑒》卷十)、門冬飲子(《醫略六書》卷二十二)、麥門冬飲(《痘疹一貫》卷六)。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麥門冬散」,有牡丹皮半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麥門冬飲子,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麥門冬、生地黃各等分。 主治:衄血不止。
麥門冬飲子,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生麥門冬汁5合,生刺薊汁5合,生地黃汁5合。 主治:吐血、衄血,至一鬭不止。
麥門冬飲子,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黃耆1錢,麥門冬5分,當歸身5分,生地黃5分,人參5分,五味子10個。 主治:吐血久不癒。
麥門冬飲子, 出處:《外台》卷三十七引薛侍郎方。 組成:麥門冬1大兩(去心),甜竹葉1大握,生薑半大兩(切),小麥4合(淘去土粃)。 主治:服石後覺食不下,兼嘔。
麥門冬飲子, 出處:《外台》卷四引《延年秘錄》。 組成:麥門冬4兩(去心),栝樓3兩,竹葉1升,茯苓4兩,升麻2兩,生蘆根1升,甘草1兩(炙)。 主治:急黃,服瓜蒂散吐訖,及灸後發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