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衄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衄血多因熱邪上攻,或陰虛火旺所致,生地黃能清熱涼血,降火止血,有助於緩解鼻衄症狀。
二、滋陰生津: 生地黃還具有滋陰生津的功效,可以改善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鼻腔乾燥等症狀,從根本上預防衄血的發生。
止衄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量其滋陰潤肺,涼血止血之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其滋陰潤肺,可緩解肺燥熱,從而抑制因肺熱上炎所致的鼻衄。同時,其涼血止血功效可直接作用於出血部位,止血效果顯著。
此外,麥門冬還能清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因心火上炎而導致的鼻衄。因此,在止衄湯中加入麥門冬,可達到多方面協同止血的效果。
止衄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攻、血熱妄行所致的鼻衄,玄參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止衄。
- 滋陰潤燥生津: 玄參還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鼻衄也可能因陰虛燥熱,津液不足,導致血管脆性增加而引起。玄參可以滋陰潤燥,補充津液,改善血管脆性,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衄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止衄湯主治「鼻中流血,經年經月而不止者」,即長期反覆發作的鼻衄(鼻出血)。此類病症在古代多認為與「虛火」、「陰傷」、「血不歸經」相關,屬於慢性、虛性出血,而非急性外傷或實熱暴衄。方名「止衄」直指其止血之效,尤其針對遷延不癒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人乳(人乳汁)
- 性味歸經:甘、鹹,平;歸心、肺、胃經。
- 傳統功效:補血潤燥,益氣養陰,為「血肉有情之品」,能滋補臟腑陰液。古人認為其具「滋陰降火」之效,可濡潤脈道,安定浮越之虛火,從而減少陰虛火動導致的衄血。
- 方劑角色:針對長期鼻衄可能伴隨的陰血虧虛,通過補陰以制陽,達到止血目的。
童便(健康兒童尿液,通常取中段)
- 性味歸經:鹹,涼;歸肺、肝、腎經。
- 傳統功效: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本草綱目》載其能「滋陰降火,消瘀血,止吐衄」。古代醫家認為童便性降,能引火下行,兼具化瘀與止血雙重作用,適用於久衄導致的局部瘀滯。
- 方劑角色:既清虛熱,又防血止留瘀,符合「止血不留瘀」的治療原則。
好酒(優質黃酒或米酒)
-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肝、肺、胃經。
- 傳統功效:通行血脈,溫經散寒,助藥勢上行。酒能增強方中藥物成分的溶解與吸收,同時其溫性可制約童便之涼,避免過於寒凝。
- 方劑角色:作為溶媒與引經藥,協調全方寒溫屬性,促進藥力達表(鼻竅)。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補瀉兼施:人乳補陰血,童便瀉虛火,兩者一補一瀉,調和陰陽失衡。
- 動靜結合:酒性溫通助行藥力,童便涼瀉止血,一動一靜,共奏止血不留滯之效。
- 劑型與用法:重湯(隔水燉煮)保留藥性精華,熱飲助藥力速達病所。
四、推論治療機理
此方通過「滋陰降火、引血歸經」為主軸:
- 長期鼻衄多因陰虛內熱,虛火灼絡,人乳滋陰潤燥以治本;
- 童便涼血化瘀,清解血分伏熱以治標;
- 酒作為載體,調和藥性並引藥上行鼻竅。三者協同,標本兼顧,契合慢性鼻衄「虛中夾瘀」的病機。
結語
止衄湯體現「簡而專」的組方思維,針對陰虛火動型久衄,結合補養、清降、溫通三法,反映古代對慢性出血「從陰血調治」的經驗智慧。
傳統服藥法
人乳、童便、好酒各等分。
碗盛,重湯煮,熱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衄湯,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人乳、童便、好酒各等分。 主治:衄血。
止衄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生地1兩,麥冬3兩,玄參2兩。 主治:補水制火。主治:鼻中流血,經年經月而不止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