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消渴丸

治消渴丸

ZHI XIAO KE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心經 22%
肺經 11%
大腸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胃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消渴丸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潤燥: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生津止渴之功效。消渴病多因陰虛火旺,津液虧損所致,麥門冬可滋陰降火,生津止渴,緩解消渴病症。
  2. 養陰生津: 麥門冬能養陰生津,使津液充沛,潤燥滑腸,有助於緩解消渴病引起的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等症狀。

綜上所述,麥門冬在治消渴丸中起到滋陰潤燥、養陰生津的作用,是治療消渴病的有效藥物。

治消渴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瀉火: 消渴症多由陰虛火旺所致,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可清心瀉火,降肝火,對於因熱邪灼傷津液所致的消渴,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二、 燥濕止渴: 黃連有燥濕止渴的功效,可改善因脾胃虛弱,濕熱內蘊而導致的口渴、多飲等症狀。

因此,黃連在治消渴丸中,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渴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消渴症的症狀,並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名為「治消渴丸」,主要針對「消渴」一症。古代所述消渴,大致對應今之糖尿病、尿崩症等以多飲、多食、多尿為特徵的疾病。其病機多與陰虛燥熱、津液耗傷相關。方中以麥門冬配合黃連,旨在清熱生津、潤燥止渴,適合於消渴症見口乾舌燥、煩渴多飲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麥門冬(鮮肥者)

    • 性味:甘微苦,微寒。
    • 歸經:肺、胃、心經。
    • 作用: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 方中特別強調選用「鮮肥者」,因鮮品汁液豐沛,滋陰潤燥之力更強,能直接補充津液,緩解消渴之陰虛燥熱。
  2. 黃連(九節大者)

    • 性味:苦,寒。
    • 歸經:心、胃、大腸經。
    • 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選「九節大者」意在取其質優、苦寒清熱力專,可直折胃火與心火,減少消渴因熱盛傷津所致的煩渴。
  3. 苦瓜汁浸漬與製丸

    • 苦瓜性寒,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與麥門冬共浸,增強其清熱養陰之效。
    • 搗爛後與黃連末和勻為丸,使藥性融合,緩和黃連苦寒傷胃之弊,同時延長藥效。

【治療原理】

  • 清熱生津:黃連清瀉上中二焦之火,麥門冬滋陰潤燥,二者一清一補,針對消渴「陰虛燥熱」的核心病機。
  • 潤燥止渴:麥門冬配合苦瓜汁,直接補充體內耗損之津液,改善口乾症狀。
  • 漸減藥量:服法從每日150丸遞減至25丸,反映古人用藥「中病即止」的思維,避免過服寒涼傷正,後以白羊頭補虛,兼顧調理脾胃。

此方體現「清火存陰」之法,通過苦寒降火與甘寒滋陰的配伍,標本兼治,契合消渴症之病理特點。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用上元柏橋鮮肥者)2大兩,黃連(九節大者)1兩。
上為末,以肥苦瓜汁浸麥門冬經宿,然後去心,即於臼中搗爛,納黃連末臼中,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後飲送下,日2次。但服2日,其渴必定。若重者每服150丸,第2日120丸,第3日100丸,第3日80丸,第5日依次服之,至少可每日只服25丸。服訖覺虛,即取白羊頭1枚,淨去毛洗了,以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消渴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七引《十便良方》。 組成:麥門冬(用上元柏橋鮮肥者)2大兩,黃連(九節大者)1兩。 主治:消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