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麥門冬膏中包含麥門冬,原因如下:
-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麥門冬膏以麥門冬為君藥,可有效緩解肺燥津傷、咳嗽、口乾咽燥等症狀。
- 清心除煩: 麥門冬可清心除煩,安神定志。對於心煩不寐、失眠多夢等症狀,麥門冬膏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麥門冬膏中以麥門冬為主要成分,其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肺燥津傷、心煩不寐等症狀的常用方劑。
麥門冬膏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麥門冬膏以滋陰潤燥為主,但若患者痰濕較重,僅滋陰恐難以徹底化解痰飲。橘紅性溫,善於燥濕化痰,能與麥門冬相互配合,達到潤燥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 理氣寬胸: 橘紅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寬胸散結。對於因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咳喘等症狀,橘紅能起到疏通氣機,緩解胸部不適的作用。
因此,麥門冬膏加入橘紅,不僅能增強潤燥化痰之效,更能理氣寬胸,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麥門冬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面上肺風瘡」,指因肺熱或風燥侵襲顏面所致的皮膚疾患,表現或為丘疹、搔癢、乾燥脫屑等。肺主皮毛,肺陰不足或鬱熱上熏,可致面部瘡瘍。麥門冬膏以滋陰潤肺、理氣和中之法,治療此類皮膚問題,體現「治皮先治肺」的傳統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麥門冬(去心):
- 性味甘寒,歸肺、胃、心經,為方中君藥。
- 功能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直接針對「肺風瘡」之病機根本(肺陰虛或肺熱)。其潤澤之性可緩解皮膚乾燥,清肺熱則能減輕瘡瘍發作。
橘紅(去白):
- 為橘皮外層紅色部分,性辛溫,歸肺、脾經,在此方中為臣藥。
- 功擅理氣化痰、燥濕和中,能疏通肺脾氣機,助麥門冬滋而不滯。肺主宣降,氣機暢則熱邪易散;脾主運化,濕濁得化則皮膚瘡癢減輕。
配伍特點
- 潤燥相合:麥門冬滋陰潤燥,橘紅辛溫行氣,二者配伍使滋陰不礙脾,行氣不傷陰,適合肺燥夾氣滯之證。
- 蜜製增效:蜂蜜甘平,補中潤燥、解毒調和,既增強滋潤之力,又能緩和橘紅之溫燥,並助藥性持久。
煎服法原理
- 「水煎熬膏」濃縮藥效,適用於慢性調理;「入水中去火毒」可減輕藥性偏頗,避免刺激。
- 「滾水化服」便於吸收,食後服則藉胃氣運藥上行,達於頭面。
總結
此方簡潔,以麥門冬潤肺為本,佐以橘紅調氣,標本兼顧。推測其改善「肺風瘡」之機理在於:滋養肺陰以潤膚,清解鬱熱以消炎,理氣化痰以通滯,符合傳統中醫「內調外治」的皮膚病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去心)4兩,橘紅(去白)4兩。
上用水煎汁,熬成膏,入蜜二兩,再熬成,入水中一夜去火毒。
每服5匙,滾水化開,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麥門冬膏, 出處:《古今醫鑑》卷九。 組成:麥門冬(去心),橘紅(去白)4兩。 主治:面上肺風瘡。
麥門冬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六○。 組成:生麥門冬(去心)1兩,葳蕤1兩,鼠李皮1兩,石膏(碎)1兩,凝水石1兩,沙參1兩,青葙子1兩,露蜂房1兩,竹瀝1大合,牛酥5大兩,杏仁油2大合,生地黃汁3合。 主治:石氣在皮膚重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