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絲湯

HUA S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三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7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腎經 21%
心經 17%
胃經 12%
肝經 12%
脾經 3%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肺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化絲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滋陰補血: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化絲湯治療的是因血虛陰虧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膚瘙癢等,而熟地黃可以滋陰補血,改善皮膚的營養狀況,從根本上緩解病症。

二、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性寒涼,容易損傷脾胃,而熟地黃性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害。此外,熟地黃還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化絲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的功效。化絲湯主要用於治療燥熱傷肺,導致的咳嗽、痰少、咽乾等症狀,而麥門冬可以滋陰潤肺,緩解肺部燥熱,改善咳嗽、咽乾等症狀。
  2. 養陰生津: 麥門冬還具有養陰生津的功效,可以滋養陰液,促進津液生成,緩解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症狀。化絲湯中加入麥門冬,可以補充津液,滋潤肺部,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

化絲湯中包含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化絲湯主治風熱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狀,川貝母可以清熱化痰,使痰液稀釋易於排出。
  2. 利咽開音: 川貝母能清熱潤燥,對於聲音嘶啞、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化絲湯中加入川貝母,可以幫助緩解咽喉部位的炎症,使聲音恢復正常。

化絲湯中加入玄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能清熱涼血,尤其擅長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聲音嘶啞等症狀。化絲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痰熱互結所致的肺熱咳嗽、痰粘難咯、聲音嘶啞等症狀。

玄參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幫助清除肺熱,緩解痰熱互結的病症;其涼血消腫的功效,則可以減輕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因此,玄參是化絲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症。

化絲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化絲湯主治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而茯苓可幫助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咳出,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2. 補氣健脾: 茯苓還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有助於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促進痰液的代謝排出,進一步緩解痰溼阻肺的症狀。

化絲湯中使用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止癢: 輕粉性寒,具有解毒止癢之效。化絲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肌膚,所致的瘡瘍腫痛、瘙癢等症,輕粉可清熱解毒,止癢消腫,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散結消腫: 輕粉亦有散結消腫之效,可使膿液外排,促進傷口癒合。化絲湯中使用輕粉,有助於消散膿腫,使瘡瘍迅速癒合。

然而,輕粉屬於毒性藥物,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因劑量過大或體質不適而產生不良反應。

化絲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化絲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口乾舌燥等症,地骨皮能清解熱毒,緩解咽喉腫痛,改善聲音嘶啞。
  2. 滋陰潤燥:地骨皮能滋養陰液,潤燥生津,對於熱病傷陰、口渴咽乾等症,能起到緩解作用。化絲湯中加入地骨皮,可緩解熱毒引起的津液虧損,改善口乾舌燥等症狀。

化絲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養陰: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功效。化絲湯主要用於治療熱傷肺陰,導致痰稠難咳的咳嗽。沙參可以清熱解毒,滋陰潤肺,緩解肺熱,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
  2. 生津止渴:沙參同時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化絲湯患者多伴有口乾咽燥、津液不足的症狀。沙參可以滋養肺陰,生津止渴,改善患者的口渴症狀。

化絲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功效。

荊芥性味辛溫,歸肺、肝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化絲湯所治療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荊芥可以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消散咽喉部炎症,同時還能促進津液分泌,潤喉止痛,改善聲嘶。

此外,荊芥對於化絲湯所治療的一些伴隨症狀,如頭昏腦脹、皮膚瘙癢等,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荊芥在化絲湯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化絲湯主治功效分析

化絲湯,源自古代醫家對痰中帶血絲病症的深刻理解。此方劑針對「腎火上衝咽喉,心火相刑肺金」之病機,精選多味藥材,組成一劑兼顧陰陽、清熱化痰的良方。其主治功效明確,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 痰中帶血絲: 這是化絲湯最主要的治療目標。患者痰中可見絲狀血絲,且多於夜間加重,白天則相對減輕。此乃因腎火上炎,心火又擾肺,陰虛火旺所致。
  • 咳嗽不已: 由於肺氣受損,加上痰火交阻,患者會持續咳嗽,難以平息。
  • 失眠多夢: 病情擾亂心神,導致患者夜間難以安睡,輾轉反側。

治療原理分析

化絲湯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滋陰補腎,降火歸元:

    • 熟地黃:為君藥,滋陰補腎,益精填髓,從根本上滋養腎陰,使腎水得以制約虛火。針對「腎火上衝咽喉」的病因,以固本之法,防止火氣上炎。
    • 麥門冬沙參:養陰潤肺,益氣生津,輔助熟地黃滋陰之力,並能滋養肺陰,使肺氣得以濡潤,減輕咳嗽。
    • 地骨皮:清熱涼血,退虛熱,能有效降低腎火上炎所致的虛熱。
  2. 清心潤肺,化痰止咳:

    • 川貝母:潤肺止咳,化痰散結,能有效清除肺部痰濁,緩解咳嗽症狀。
    • 玄參: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可清心火,並能涼血散結,有助於消除因火熱而引起的血絲。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能運化水濕,減少痰液生成,並可安神定驚,改善失眠。
  3. 疏風解表,引火下行:

    • 荊芥:疏風解表,散寒止痛。此處雖看似與病因無直接關聯,然其能引導藥性上行,又能宣散肺氣,以助諸藥發揮療效,並能幫助火氣下行。
  4. 拔毒生肌,去腐生新:

    • 輕粉:雖然在古方中為重要藥物,但在此方中,可能為外用藥。文中並未提及此藥內服,推測可能為緩解局部咽喉不適之用,具有拔毒生肌,去腐生新的作用。

**綜合來看,**化絲湯的配伍精妙,既能滋陰補腎以治本,又能清心潤肺、化痰止咳以治標,且有引火下行之法,使上下氣機得以調和。針對腎火上炎、心火刑肺所致的痰中帶血絲、咳嗽、失眠等症狀,具有標本兼治的功效,故能取得良好的療效。正如古籍所載,“此肺、腎、心三經兼治,加去痰退火”,方可使病症得以緩解,血絲消除。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麥冬5錢,貝母1錢,玄參5錢,茯苓3錢,蘇子1錢,地骨皮3錢,沙參3錢,荊芥(炒黑)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化絲湯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的作用。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胃腸出血咳嗽多痰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化絲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熟地1兩,麥冬5錢,貝母1錢,玄參5錢,茯苓3錢,蘇子1錢,地骨皮3錢,沙參3錢,荊芥(炒黑)1錢。 主治:腎中之火上衝咽喉,心火相刑肺金,痰中吐血如血絲,日間則少,夜間則多,咳嗽不已,多不能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