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津去燥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生津: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可緩解燥熱引起的口渴、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
- 清熱解毒: 麥門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降低體內熱毒,有助於清除燥熱引發的炎症反應,進而改善燥熱所導致的各種不適。
因此,生津去燥湯中加入麥門冬,可以有效地滋陰生津、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燥熱症狀的目的。
「生津去燥湯」中加入沙參,主要源於其潤燥生津的功效。沙參性涼,味甘,歸肺、胃經,具有養陰清熱、生津止渴、潤肺止咳的功效。
燥熱傷津,會導致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皮膚乾燥等症狀,而沙參的潤燥生津功效,正好可以滋潤肺胃之氣,緩解燥熱引起的各種不適,達到生津止渴、潤燥清熱的效果。因此,沙參是「生津去燥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津去燥湯中包含穀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生津:穀芽性涼味甘,具清熱生津之效。燥熱傷津,口乾舌燥,穀芽能清熱解毒,滋陰生津,緩解燥熱症狀。
- 化痰止咳:穀芽具有健脾化濕、降氣化痰之效。燥熱傷肺,容易引起痰熱咳嗽,穀芽能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改善呼吸道症狀。
因此,生津去燥湯中加入穀芽,可發揮清熱生津、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治療燥熱傷津、口乾舌燥、痰熱咳嗽等症狀具有良好效果。
生津去燥湯中包含天門冬,主要源於其潤肺生津、養陰清熱的功效。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腎經,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其性寒,可清熱解毒,降肺氣,適用於肺燥津傷、咳嗽痰粘、口乾咽燥、虛熱煩渴等症。
此外,天門冬亦可滋陰補腎,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改善肺腎陰虛所致的症狀。因此,生津去燥湯中加入天門冬,可有效潤肺生津、清熱去燥,緩解因燥熱導致的症狀。
生津去燥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滋陰生津: 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斂肺止咳的功效。它能滋養肺陰,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並能幫助恢復津液的正常分泌,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 固澀止汗: 五味子還能固澀止汗,對於因津液不足導致的盜汗、自汗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它能收斂汗液,減少汗液的排出,達到固澀止汗的效果,進一步配合生津作用,從根源上解決因燥熱引起的各種不適。
生津去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益氣補脾、緩解燥熱的功效。 生津去燥湯旨在滋陰潤燥,甘草的甘味可以滋補脾胃,有助於更好地吸收藥液,同時也能緩解燥熱,改善口乾舌燥等症狀。
- 甘草能調和藥性,使方劑更加平和。 生津去燥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性燥的藥材,而甘草的性味平和,可以中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加溫和,減少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津去燥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心中煩躁,津液枯少,不思飲食」,其病機核心為 陰虛燥熱,尤其與心肺胃陰液不足相關。「心中煩躁」為虛熱內擾心神;「津液枯少」反映口乾舌燥、皮膚乾澀等陰虛失潤之象;「不思飲食」則因胃陰虧虛,納運失職。全方以 滋陰生津、清熱潤燥 為主,兼顧 健脾開胃,契合傳統中醫「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滋陰潤燥
- 天冬、麥冬(二冬):甘寒入肺胃,養陰生津,清心肺虛熱,為潤燥基礎。
- 沙參:益胃陰、潤肺燥,強化二冬之力,尤擅治胃陰不足之食慾不振。
酸甘化陰,收斂津液
- 五味子:酸斂固津,與甘味藥(如甘草、麥冬)相配,符合「酸甘化陰」法則,助津液內守。
- 酒芍(白芍酒製):養血滋陰,柔肝緩急,酒製後減其寒性,兼活血之功,防滋膩壅滯。
健脾醒胃,助運化
- 谷芽:甘平入脾胃,消食和中,輕升之性可振奮胃氣,化解滋陰藥的滯膩,助胃納食。
- 尖生(推測為「生穀芽」或「生麥芽」):若為生麥芽,則疏肝和胃;若為生穀芽,則更偏健脾消食,與谷芽協同。
調和藥性,益氣和中
- 甘草:甘緩調和諸藥,益氣補中,與酸味藥(五味、芍藥)相配,增強化陰之效。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養陰生津」為主軸,結合「酸收健運」之法:
- 清潤與酸收並用:天冬、麥冬、沙參直接補充陰液,五味子、酒芍收斂固澀,防止津液進一步耗散。
- 滋陰不忘運脾:谷芽、尖生等藥可激活脾胃氣機,避免單純滋陰導致呆補,體現「脾胃為後天之本」的思維。
- 心肺胃同調:諸藥協同,上潤心肺以除煩,中養胃陰以開胃,下斂肝陰以防化火,層次分明。
適用證候推衍
除原主治所述,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熱病後期陰傷未復之口乾、低熱。
- 勞神過度、心肝陰血耗傷之失眠多夢。
- 胃陰不足兼輕微氣滯之脘痞噯氣(需依證加減)。
全方體現中醫「燥者濡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其組方邏輯嚴謹,標本兼顧,適合陰虛輕證或慢性虛燥之調理。
傳統服藥法
尖生、 麥冬、 沙參、 谷芽、 酒芍、 天冬、 五味、 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滋陰生津、潤燥止渴的功效,適合津液不足、心煩口渴、不思飲食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胃虛弱。
- 本方有緩解心煩口渴、不思飲食等症狀的作用,但不能代替藥物治療。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津去燥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尖生、麥冬、沙參、谷芽、酒芍、天冬、五味、甘草。 主治:心中煩躁,津液枯少,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