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沙參麥冬湯主要功用是「清養肺胃,生津潤燥」。主治「燥傷肺胃陰分證」,常見症狀是:口乾、咽乾,身體發熱,咳嗽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
此方是「清養肺胃」之代表方,出自《溫病條辨》,原文是「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麥冬湯主之」
這是用來針對某一些人體內的津液本來就不足,在進入秋天之後受到外來「乾燥之邪」的影響,導致這種燥氣傷害到肺臟與胃的津液。
這種燥邪入侵體內之後,首先會影響到肺臟,如果這個人原本體內津液本來就不足(陰虛)的話,內外相合之後,就會形成「燥傷肺津」的現象,而出現咳嗽、口乾舌燥。
肺所產生的津液,也會進一步影響到胃,這是基於五行「土生金」的原理。肺臟的津液損傷嚴重,進一步就會傷害傷害胃的津液。
所以所謂的「秋燥傷人」,基本原理是:燥氣先傷害肺臟(邪犯肺衛),進一步傷害脾胃(燥傷中土),最終導致「肺胃津液損傷」。
當一個人肺臟、胃液損傷時,一定會出現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也是體內津液受傷的現象。
身體發熱,這是因為陰虛火旺,咳嗽卻很少痰,這是因為肺的津液損傷所造成。

既然一個人體內燥熱傷津,肺胃受損,就應當「清養肺胃,甘寒生津」,本方以沙參、麥冬與桑葉為主。
沙參味甘微苦而性寒,有養陰清肺之功,這是治療肺臟之中藥,色白體輕,疏通而不燥,潤澤而不滯。
麥冬也是甘寒之品,入肺胃經,可滋養肺胃津液,與沙參一起運用,可以生津液,清燥熱,效果顯著。
然而,燥熱是外來之邪,所以運用桑葉專門清除燥熱,並宣散熱。因此,沙參、麥冬與桑葉相配伍,扶正與祛邪兼顧,用藥十分周到。
玉竹甘平,具有養陰潤燥之功效,滋而不膩。天花粉清熱生津,此兩藥相配可加強養陰生津、清熱潤燥之功效。
胃中津液消耗,運化必然受到影響,所以運用扁豆健脾胃而助運化,這就是「培土生金」,甘草和中調和諸藥。
本方在配伍特點上,是以「甘寒養陰」藥爲主,配伍辛涼清潤、甘平培土中藥,全方藥性平和,清而不寒,潤而不滯,具有清養肺胃之力道。
以上諸藥也可以視為食療方,每個人都可以學習。
沙參麥冬湯與「清燥救肺湯」、「麥門冬湯」功用、主治相近。但清燥救肺湯證燥熱較重,以燥熱傷肺,失其清肅,氣陰兩傷為主,故治療著重清燥救肺,止咳平喘。
沙參麥冬湯之麥冬、甘草、生扁豆,是仿效「麥門冬湯」之麥冬、甘草、梗米、大棗之配伍意義。在其基礎之上,再加玉竹、天花粉,以加強清熱養陰生津之力。
加減法:咳嗽較重者,加貝母、杏仁等。伴咯血者,加仙鶴草、白及、阿膠等。大便燥結,加全瓜簍、火麻仁。胃津傷而口渴甚者,可入梨汁而服。
現代常用於燥傷肺胃或肺胃陰津不足,咽乾口渴,或熱,或乾咳少痰,治療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慢性胃炎、糖尿病、胸膜炎等。
傳統服藥法
沙參3錢,玉竹2錢,生甘草1錢,冬桑葉1錢5分,麥冬3錢,生扁豆1錢5分,花粉1錢5分。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3錢。甘寒生津,清養肺胃。水5杯,煮取2杯,每日服2次。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證的病機為燥熱傷津,肺胃受損,故治當清養肺胃,甘寒生津。方用沙參、麥冬與桑葉共為君藥,其中,沙參味甘微苦而性寒,有養陰清肺之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提到謂:「肺主氣,故肺家之藥,氣勝者為多。但氣勝之品必偏於燥,而能滋肺者,又膩滯而不能清虛熱。惟沙參為肺家氣分中理血之藥,色白體輕,疏通而不燥,潤澤而不滯,血阻於肺,非此不能清也。」 麥冬亦系甘寒之品,人肺胃經,可滋養肺胃津液,合沙參則生津液而清燥熱之功益彰。然燥熱為病,終屬外邪,故又用桑葉專清燥熱,並乾涼宣散以祛之。如此,沙參、麥冬與桑葉相伍,則扶正與祛邪兼顧,用藥十分周到。 玉竹、花粉為臣,玉竹甘平,養陰潤燥,滋而不膩;花粉清熱生津,此兩藥相配可加強君藥養陰生津、清熱潤燥之功。胃液既耗,運化必受影響,而且養陰清熱藥物亦有滋膩損傷脾胃之弊,故又用生扁豆健脾胃而助運化,同時又寓培土生金之義,是為佐藥。 生甘草清熱和中,擱和諸藥,用作使藥諸藥相配,共成清養肺胃,育陰生津之效。本方在配伍特點上,是以甘寒養陰藥為主,配伍辛涼清潤和甘平培土藥品,全方藥性平和,清不過寒,潤不呆滯,而清養肺胃之功甚宏,真乃王道之制。
沙參麥冬湯的經絡型態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沙參麥冬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一。 組成:沙參3錢,玉竹2錢,生甘草1錢,冬桑葉1錢5分,麥冬3錢,生扁豆1錢5分,花粉1錢5分。 主治:甘寒生津,清養肺胃。主治:燥傷肺胃或肺胃陰津不足,咽乾口渴,或熱,或乾咳少痰。現用於氣管炎、肺結核、胸膜炎、慢性咽炎等屬於肺胃陰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