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陰虛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脾臟有陰氣、陽氣。脾之陽氣指的是「脾氣」、「脾陽」,而脾臟之陰氣指的是「脾血」、脾之「津液」。脾陰虛證指的是脾臟陰血、津液不足的證候。
由於脾主運化水谷入胃,將其腐熟蒸化,輸布五臟六腑,除脾陽的作用之外,還必須依賴脾陰的資助。在中醫臨床上所稱的脾陰虛證,有2種可能:脾津液不足,或脾陰血不足,脾陰虛證實際上是脾臟的「陰虛陽亢」證,多由勞倦內傷所導致。
唐宗海著書《血證論.男女異同論》中提到:「始與補脾陰,古少發明」既然有陰就有陽,所以脾之「一陰一陽,未可偏廢」。「五臟皆有陽虛陰虛之別」,一般討論脾虛,多以探討脾氣虛證、脾陽虛證居為多,別忘了沒有脾陰的支持, 脾陽不能單獨完成脾臟生理功能。
所謂「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潤而惡燥」,胃不可少陽氣,脾亦不可缺陰液,其陰陽燥濕適宜,則胃納脾運的功能才能正常,濕氣重時也容易造成脾陰虛。
脾陰虧虛, 則營血不能敷布而營養全身,所以全身疲倦乏力,形體消瘦,面色無華,脾陰虛則大腸失潤, 所以便秘。由於「脾之液為涎」,脾陰缺乏唾液減少,所以口乾舌燥,舌紅少津。
脾陰虛的主要症狀是:食慾不佳、消化不良、噁心嘔吐(乾嘔)、呃逆、嘈雜胃痛、口乾而渴、便秘或大便溏薄、肌肉消瘦。舌紅少津、苔黃或無苔,脈細數。
脾陰虛證常見於古代中醫「胃痛」、「便秘」、「吐衄、「便血」...等等疾病中。常常與「胃陰虛證」、「大腸津虧證」、「心脾血虛證」一起討論。
不論脾胃,皆有陰虛、陽虛之不同,因為二者同居中焦,所以疾病症狀類似,「胃陰虛」者,常因外感熱病,熱勝而津傷,脾陰虛者,多由陰血暗耗,津虧而火旺。胃陰虛病急,脾陰虛病情進展較慢。胃陰虛時,增液養陰可獲速效,脾陰不足者,則滋補脾陰效果緩慢。
「大腸津虧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便秘,但較少出現食慾不佳、胃痛、嘔呃、消瘦、口乾舌燥...等等脾陰虛的症狀。心脾血虛證與脾陰虛證脾起因類似,心脾兩虛會出現心臟相關症候,例如:心悸、心律不整、失眠、健忘...等等。而脾陰虛證主要是脾胃症狀:呃逆、嘈雜、胃痛...等等。
造成脾陰虛的5種主要原因
脾陰虛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脾陰虛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脾陰虛的相關證型
改善脾陰虛的常用方劑
改善脾陰虛的常用穴道
脾陰虛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脾陽虛的經絡現象,主要見於「脾經異常」的相關經絡型態,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夏季尤為常見,列舉幾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