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本方功用是「潤腸通便」。主治津枯腸燥,大便艱難,以及年老或產後血虛便秘。舌燥少津,脈細澀。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素體陰虛,或病中治療過用汗、利、燥熱之劑,損傷陰津,或年老陰氣自半,津液日虧,或產後失血,血虛津少,均可導致津枯腸燥,大腸傳導無力,大便艱難。
本方主治「津枯腸燥便秘證」。此時不宜用峻藥攻逐,恐重傷津液,並且即使暫通,又會開始便秘,甚至變生它證。故只宜潤腸通便。方用杏仁味苦而件微溫,功能滋腸燥,降肺氣,而利大腸傳導之職。
《本草從新》卷10謂之「潤燥....通大腸氣秘」,桃仁味苦性平,功能潤燥滑腸,《本草從新》卷10載其「潤燥......通大腸血秘」,二藥共用。
柏子仁性味甘平,質潤多脂,潤腸通便,《本草綱目》卷34載其「潤腎燥......治老入虛秘」。鬱李仁味辛、苦而性平,質潤性降,潤滑腸道,功效類似麻仁而較強,《本草從新》卷9謂其「潤燥,治大腸氣滯」。
松子仁潤五臟,《本草從新》卷10謂其「潤燥......治大腸虛秘」,佐以陳皮理氣行滯,使氣行則大腸得以運化,《本草綱目》卷30謂其治「大腸閉塞」。
使以煉蜜和丸,調和諸藥,更能助其潤下之功。五仁合用,取其潤腸通便而不傷津液,用千津枯腸燥便秘,奏功甚捷。
本方現代常用於痔瘡便秘、習慣性便秘等屬於津枯腸燥者。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仁丸, 出處:《增訂喉科家訓》卷四。 組成:火麻仁、柏子仁、叭杏仁、瓜蔞仁、鬱李仁。 主治:痧後燥結。
五仁丸, 出處:《醫級》卷七。 組成:鬱李仁、瓜子仁、柏子仁、松子仁、麻仁。 主治:腸胃熱結,燥閉不便。
五仁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九引《澹寮》。 組成:杏仁(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黃,取淨)1兩(細研),鬱李仁(湯浸,去皮尖,取淨)1兩(細研),柏子仁(揀淨)1兩(細研),酸棗仁(湯浸,去皮,取淨)1兩(細研),火麻子仁(曬令乾,用闆子盛住,又用磚1片壓定,輕輕以手磨磚,則麻殼自脫,揀未脫者再磨取淨)1兩(細研)。 主治:大便秘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