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

柏子仁

BAI ZI REN

  • 英文名稱: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 Semen Biotae Orientalis Arborvitae Seed, Biota Seed, Platycladus
  • 別名:側柏子,柏子,柏仁,柏實
  • 來源:柏科植物側柏的乾燥成熟種仁。秋、冬二季採收成熟種子,曬乾,除去種皮,收集種仁。
  • 道地藥材:河北, 甘肅, 陝西, 雲南, 山東, 河南, 湖北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柏子仁的傳統功效


1. 安神

柏子仁,作為一味常用的安神中藥,其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頗有見解。

《藥品化義》認為柏子仁「香氣透心,體潤滋血」,能養心血、滋腎陰,更能緩肝,可謂涵蓋心、腎、肝三臟。其「濁中清品」的定位,說明其能清心火、滋陰液,有效改善心神虛怯、驚悸怔仲等症狀。 文中也指出柏子仁性平力緩,使用時宜多用。

《本草備要》則強調柏子仁潤而不燥,能舒脾,與多數燥性補脾藥不同,是脾虛兼見乾燥者理想的輔助藥物。

然而,《本經逢原》對柏子仁的性味持有不同看法,認為其「性卻燥」,並指出久服可能導致大便燥結。 此觀點與其他典籍對柏子仁潤澤之性的描述有所出入,提醒我們需根據體質和病症靈活運用。

《本草正》則更謹慎地指出,雖然柏子仁滋陰養血,但若要根本性地培補身體,則非其所長。

《本草綱目》則給予柏子仁較高的評價,稱其「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清香之氣能透心腎,益脾胃,是滋養之劑的理想選擇。

綜合以上各家論述,柏子仁的安神功效主要來自其滋養心、腎、肝陰血的作用,能緩解因陰虛血少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但其性味作用的闡述存在一定差異,臨牀應用需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謹慎判斷。

2. 滋陰

柏子仁,其滋陰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及適用範圍則存在不同觀點。

《藥品化義》認為柏子仁「香氣透心,體潤滋血」,可養心血、滋腎陰,並能緩肝。它將柏子仁歸類於「濁中清品」,用於治療心神虛怯、腎陰虧損等症,說明其滋陰作用涉及心腎兩臟。書中也提到柏子仁氣味濃烈,歸腎,可與熟地等藥同用,滋補腎陰。

《本草備要》則從另一角度闡述柏子仁的滋陰作用,指出其「潤藥而香能舒脾」,可彌補其他補脾藥燥的不足,間接地起到平衡陰陽、滋養身體的作用。

然而,《本經逢原》對柏子仁的性質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其「質雖潤而性卻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大便燥結,並否定其滋陰養血的功效。 這與其他醫籍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

《本草正》也持謹慎態度,雖然承認柏子仁「滋陰養血之佳劑」,但認為其並非培補根本的「清品」。

《本草綱目》則給予柏子仁較高的評價,認為其「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能透心腎、益脾胃,是滋養之劑的上品藥。

綜上所述,古籍對柏子仁的滋陰功效評價不一,部分醫籍強調其滋養心腎陰液的作用,部分則指出其性燥易致便祕,需謹慎使用。 其滋陰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仍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綜合考慮。

3. 補氣

柏子仁,其補益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中關於其「補氣」作用,雖非其主要功效,但從不同角度亦可窺見一二。

《藥品化義》指出柏子仁「香氣透心,體潤滋血」,並認為其能養心血、滋腎燥,甚至能「緩肝,補肝膽之不足」。心、肝、腎三臟功能正常,則氣血運行順暢,這間接體現了柏子仁對於整體氣機的調和作用,從而達到一種「補氣」的功效。 其「濁中清品」的定位,也暗示了它能清理濁氣,使氣機通暢,這也是一種補益方式。

《本草備要》更直接地指出柏子仁「潤藥而香能舒脾」。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運化功能良好,則氣血生化有源,所以舒脾即能間接起到補氣的作用。 與燥性補脾藥相比,柏子仁的潤性避免了燥性傷陰,使補益更為平和持久。

然而,《本經逢原》則持不同觀點,認為柏子仁性燥,久服易致大便燥結,並否定其益血之功。此處的「燥」與其他典籍的描述有所出入,可能與用量、體質等因素有關。

《本草正》認為柏子仁雖滋陰養血,但「培補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長」,這也暗示其補氣作用不如其他專門補氣藥物顯著。

《本草綱目》則將其定位為「上品藥」,認為其「益脾胃」,脾胃健運,自然能更好地吸收營養,有助於氣血生化。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柏子仁補氣功效的描述並非一致,但多數認為其能通過滋陰養血、舒肝健脾等作用,間接達到調理氣機、促進氣血生化的目的,而非直接、強烈的補氣效果。其作用更偏向於整體的平衡和調和,使氣血運行更為順暢。

4. 固表止汗

柏子仁,其「固表止汗」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在某些情況下卻能發揮輔助效果。從古代醫籍來看,其固表止汗機制並非直接作用於表,而是通過滋養陰液來間接達到。

《藥品化義》指出柏子仁「滋腎燥之力」,其「陰虛盜汗」的症狀,正與表虛自汗有所區別。此處的盜汗,源於腎陰虧損,而非表氣不足。柏子仁滋養腎陰,從根本上解決陰虛導致的汗出不止。這說明柏子仁固表止汗,並非直接收斂肌表,而是通過補益陰液,從而使體內陰陽平衡,減少汗液的過度分泌。

《本草備要》提到柏子仁「潤藥而香能舒脾」,這與其固表止汗關係不大,但一個健康的脾胃,能更好的吸收營養,為全身提供能量,間接地增強機體抵抗力,也可視作一種輔助固表的作用。

然而,《本經逢原》則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柏子仁「性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大便燥結。這與其他幾部醫籍對其性味平和的描述有所出入。這也提醒我們,柏子仁雖然有滋陰潤燥的作用,但其「燥性」仍需注意,並非所有汗證都適用。 《本草正》也指出其滋陰養血效果雖佳,但培補根本之效不如其他藥物。

總體而言,柏子仁的「固表止汗」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透過滋陰潤燥、補益腎陰等作用,間接地改善陰虛導致的盜汗等症狀。其作用機制與一般固表藥物不同,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謹慎使用。

5. 止血

柏子仁,其止血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古代醫籍中較少直接提及其止血之效。然而,透過分析古籍記載,我們可以從其滋養臟腑、潤澤血脈的功效間接推導其可能具有的止血作用。

《藥品化義》記載柏子仁「體潤滋血」,並指出其與其他藥材合用能養心血、滋腎陰。心血充足,腎陰充盈,則血脈通暢,自然能減少出血的可能性。 《本草綱目》更讚譽柏子仁為「上品藥」,能「益脾胃」,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也能間接促進止血。

然而,需注意的是,《本經逢原》提到柏子仁「性卻燥」,久服可能導致大便燥結。燥則易出血,因此,柏子仁的止血作用並非單純依靠其燥性,而是更傾向於通過滋養臟腑、潤澤血脈,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減少出血傾向。 《本草正》則指出柏子仁雖能滋陰養血,但並非培補根本之首選,這也暗示其止血作用並非其主要且最有效的功效。

綜上所述,柏子仁的止血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其滋養臟腑、潤澤血脈的功效所帶來的間接作用。其作用機制並非直接止血,而是通過改善整體體質,從根本上減少出血的風險。 需強調的是,古籍記載多側重其滋陰補腎、養心安神等功效,並未將止血列為其主要療效。 因此,單獨使用柏子仁治療出血症狀,效果可能有限,需結合其他具有明顯止血功效的中藥材共同使用。

柏子仁的古代典籍


柏子仁的現代功效


1. 潤腸通便

柏子仁具潤腸通便功效,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其富含的脂肪油為關鍵活性成分。這些脂肪油能直接刺激腸壁,促進腸道蠕動。同時,亦可增加腸道水分,使糞便軟化,從而達成通便效果。此綜合機制闡明了柏子仁「潤燥滑腸」之傳統功效,使其成為改善便秘的有效中藥。

2. 抗發炎

柏子仁的抗發炎功效,現代藥理分析證實,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活性成分,包括多酚類化合物、類黃酮及萜類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透過多重機制調節身體的發炎反應。具體而言,多酚和類黃酮展現強效抗氧化特性,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減輕發炎引起的氧化壓力。此外,它們能抑制如環氧合酶(COX)和脂氧合酶(LOX)等關鍵酶活性,減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促發炎介質合成。部分活性成分亦能下調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介白素-6(IL-6)等發炎性細胞因子,並抑制核因子κB(NF-κB)等主要發炎訊號通路的活化。這些分子層面的干預,有助阻斷發炎級聯反應,顯著減輕發炎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柏子仁在傳統醫學中廣泛應用於風濕病、關節炎、皮膚炎及肝炎等慢性發炎性疾病治療,正是其抗發炎效用的體現。此研究提供了柏子仁對抗發炎的深入科學依據。

3. 降血糖

柏子仁具降血糖潛力,其作用機轉多元。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柏子仁所含成分能透過刺激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並提升周邊組織(如肌肉、脂肪)對葡萄糖的敏感性,從而促進葡萄糖利用與降低血糖。此外,其富含之多酚類化合物展現顯著抗氧化活性,有助於減輕長期高血糖或胰島素抵抗狀態下,細胞因氧化壓力所造成的損傷。此抗氧化作用不僅能保護胰島素分泌細胞功能,亦能緩解胰島素抵抗的進程,進而協同達到穩定血糖的效果。

4. 改善睡眠

柏子仁改善睡眠的功效,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揮發油成分。傳統中醫認為柏子仁能養心安神,而現代研究則進一步闡釋其物質基礎。柏子仁中的揮發油經實驗證實具有顯著的鎮靜、安神及助眠作用,能直接或間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有助於舒緩情緒緊張、減輕焦慮,進而促進身體放鬆並幫助更快入睡。此類活性成分或能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穩定睡眠週期,提升整體睡眠品質。

5. 抗氧化

柏子仁的抗氧化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植物酚類化合物與維生素C等活性成分。這些抗氧化物質能直接捕捉並中和體內過量的自由基(如活性氧物種),有效減少細胞膜、蛋白質及DNA遭受的氧化損傷,從而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與組織的完整性。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柏子仁不僅具備直接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亦可能透過多種間接途徑發揮抗氧化作用。這包括調節細胞內源性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穀胱甘肽還原酶、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提升細胞對抗氧化壓力的內在防禦能力。此外,其活性成分或能活化Nrf2(核因子E2相關因子2)通路,上調多種抗氧化基因的表達,進一步增強細胞的抗氧化保護機制。

其活性物質同時被認為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細胞抵抗力,間接協助抵禦氧化應激對機體造成的損害。這種多元的抗氧化機制有助於延緩細胞衰老進程,並在輔助改善與氧化應激相關的病理狀況中展現潛力,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併發症、肝腎損傷及神經退行性病變等。

柏子仁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10-15g;便溏者制霜用;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柏子仁的炮製


  • 柏子仁:
    • 揀淨雜質。
    • 除去殘留的外殼和種皮。
  • 柏子霜:
    • 取揀淨的柏子仁。
    • 碾碎。
    • 用吸油紙包裹。
    • 加熱微炕。
    • 壓榨去油。
    • 研細。
  • 《雷公炮炙論》:
    • 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曬乾。
    • 卻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手不住攪。
    • 若天久陰,即於檔中著水,用瓶器盛柏子仁,著火緩緩煮成煎為度。
    • 每煎三兩柏子仁,用酒五兩,浸乾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柏子仁注意事項重點

  1.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柏子仁性質滑利,便溏、痰多者服用會加重症狀。
  2. 牡蠣、桂、瓜子為使:惡菊花、羊蹄、諸石及面:柏子仁與牡蠣、桂、瓜子相配伍可增強其功效;而與菊花、羊蹄、石類、麵粉等相剋,不宜同服。
  3. 腸滑作瀉者勿服,膈間多痰者勿服,陽道數舉、腎家有熱、暑濕作瀉,法鹹忌之:柏子仁性滑油潤,腸胃虛滑、痰多者不宜服用;陽道數舉、腎熱、暑濕瀉痢者也忌用,因鹹味會加重其症狀。
  4. 痰多,肺氣上浮,大便滑洩,胃虛欲吐,四者禁用:痰多、肺氣上浮、大便滑洩、胃虛欲吐者不宜服用柏子仁。
  5. 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和小兒慎用:柏子仁對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和小兒的身體可能會造成影響,應謹慎使用。
  6. 腹瀉、脾胃虛弱、腸道濕熱者忌用:柏子仁有通便作用,腹瀉、脾胃虛弱、腸道濕熱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病情。
  7. 高血壓患者應慎用:柏子仁具有降血壓作用,高血壓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柏子仁相關的方劑


柏子仁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妄想狀態睡眠障礙大腸激擾綜合症夜間盜汗咳嗽心悸疥癬遺精失眠損傷風濕病低血糖糖尿皮膚炎虛弱疼痛糖尿病

柏子仁含有的化學成分


柏木醇(Cedrol), 谷甾醇(Sitosterol), 紅松內酯(Pinusolide), 脂肪油(Fatty oil), 揮發油(Volatile oil), 皁苷(Sapon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