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蜀椒丸中加入澤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經止痛: 澤蘭性溫,入肝經,具有溫經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蜀椒丸中包含蜀椒、肉桂等溫熱藥,與澤蘭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溫經散寒,改善血瘀疼痛。
二、活血化瘀: 澤蘭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散瘀血,進而緩解疼痛。此功效與蜀椒丸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當歸等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
蜀椒丸方劑中加入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止癢:蕪荑味苦辛,性寒,具有驅蟲止癢的功效。蜀椒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疥瘡等症,而蕪荑能驅除體內寄生蟲,並抑制皮膚瘙癢,與蜀椒、川椒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驅蟲止癢效果。
- 清熱解毒:蕪荑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蜀椒丸清熱解毒,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發熱、口渴等症狀。
蜀椒丸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蜀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之效,但過於燥熱易傷陰。石膏性寒,能清熱瀉火,與蜀椒相配,可起到清熱解毒、平衡寒熱的作用,避免藥性偏燥,避免損傷脾胃。
- 緩解燥熱:蜀椒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痹痛,但藥性偏燥,容易造成口乾舌燥、大便乾燥等副作用。石膏能清熱生津,滋陰潤燥,與蜀椒配伍,能緩解藥物燥熱之弊,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蜀椒丸中加入白芷,主要是為了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蜀椒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表、鼻塞頭痛、齒痛等症,而白芷可以疏散風寒,通利鼻竅,並能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蜀椒、細辛等協同作用,達到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效果。
蜀椒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消脹: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脹之效,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驅除濕邪,止癢消腫: 花椒亦有驅除濕邪、止癢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因濕氣入侵導致的皮膚瘙癢、風濕疼痛等症狀。
因此,蜀椒丸中加入花椒,能夠起到溫中散寒、驅除濕邪、止痛消脹、止癢消腫等多重功效,使其成爲治療寒濕之症的常用方劑。
蜀椒丸方中使用乾薑,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蜀椒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溫中散寒,可驅散寒邪,溫暖脾胃,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
二、助藥力: 乾薑性溫,有助於其他藥材藥力的發揮。蜀椒丸中含有其他寒涼性藥材,例如蜀椒、吳茱萸等,乾薑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使藥效更加協調。
蜀椒丸方劑中加入藁本,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溫經止痛:藁本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與蜀椒等藥材搭配,可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尤其適用於風寒濕痹、肩臂疼痛等症。
- 協調藥性:蜀椒性溫燥,容易耗傷津液。藁本性溫和,能起到緩和蜀椒燥性,防止其過於燥烈,更好地發揮溫經散寒之效,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傷及正氣。
蜀椒丸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厚朴燥濕化痰:蜀椒丸主治寒濕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厚朴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祛除脾胃寒濕,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 厚朴行氣止痛:厚朴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疏通脾胃之氣,緩解脘腹冷痛。同時,厚朴還能降低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有助於止痛。
因此,蜀椒丸中加入厚朴,可起到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寒濕內阻所致的脾胃病症。
蜀椒丸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蜀椒性溫,生薑亦辛溫,二者合用,可溫中散寒,緩解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胃寒、嘔吐等症狀。
- 調和藥性,減少毒性:蜀椒辛溫燥烈,生薑則性溫而微寒,加入生薑可調和蜀椒的燥性,減輕其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同時也能減輕蜀椒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蜀椒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扶正祛邪:蜀椒丸以溫散寒邪為主,而人參性溫,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之功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抵禦寒邪入侵,使溫散寒邪的效果更加顯著。
- 緩解副作用:蜀椒性溫燥,長期服用可能出現口乾、舌燥等副作用。人參可補益氣陰,緩解蜀椒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因此,人參的加入,既能增強蜀椒丸的療效,又能減輕其副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蜀椒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蜀椒丸主治寒濕凝滯,脾胃虛弱之症,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濕邪排出,改善脾胃失調。
- 固護脾陽: 白朮性溫,能溫補脾陽,與蜀椒等辛溫藥物相配,協同溫中散寒,驅除寒濕,防止寒邪損傷脾陽,從根本上調理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蜀椒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細辛味辛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蜀椒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的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症,細辛可溫經散寒,驅散寒濕,並能止痛止癢,協同蜀椒等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助蜀椒發揮功效: 細辛辛散之性,可助蜀椒辛溫之氣,促進藥物深入經絡,更好地發揮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細辛與蜀椒相配,既可增強藥效,又能避免單獨使用蜀椒的燥熱之弊。
蜀椒丸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的功效。與蜀椒、附子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溫陽散寒之力,驅除寒邪,改善體寒、肢冷等症狀。
- 助藥力: 肉桂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促進藥物吸收利用,增強藥效。例如,蜀椒、附子等藥物辛溫燥烈,需肉桂引導其藥力,使其發揮最大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肉桂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蜀椒丸的溫陽散寒功效,更提升了藥物的整體療效。
蜀椒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效果。蜀椒丸主治寒濕凝滯、氣血阻滯引起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防風能驅散寒邪,促進氣血流通,配合蜀椒等溫熱藥物,共同發揮祛風止痛的功效。
- 引藥入絡:防風藥性走表,能引導藥物深入經絡,達到治療深層病竈的目的。蜀椒丸中的藥物主要作用於筋骨、關節等部位,防風可以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蜀椒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蜀椒丸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協同蜀椒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
- 補血養血,調和營衛: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以改善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血虛症狀。此外,當歸能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藥效。
蜀椒丸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行氣止痛:蜀椒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川芎性溫,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進一步緩解疼痛,並有助於恢復腸胃功能。
綜上所述,川芎在蜀椒丸方劑中發揮溫經散寒、行氣止痛,以及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等症。
蜀椒丸方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 蜀椒性辛熱,入肺、胃經,善於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但其辛熱之性易傷陰,故需以甘草之甘寒性來緩和其燥烈之性,防止藥性過於猛烈而損傷脾胃。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蜀椒丸中其他藥材如川椒、吳茱萸等,亦有較強的藥性,加入甘草可以調和各藥之間的藥性,使藥效發揮更為協調。
總之,甘草在蜀椒丸方中的作用主要是緩和藥性、調和藥性,使其藥效更為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蜀椒丸方劑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燥熱,滋陰潤腸:蜀椒性溫燥,長期服用易傷陰耗氣,柏子仁性平潤,可緩解蜀椒的燥熱之性,滋陰潤腸,防止藥性過於偏燥,避免損傷脾胃。
- 安神定志,調和氣血:柏子仁有安神定志之功效,能緩解蜀椒可能引發的興奮、煩躁等症狀,並有助於調節氣血運行,使藥效更加平和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蜀椒丸」
蜀椒丸是一味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澤蘭、蕪荑、石膏、白芷、花椒、乾薑、藁本、厚朴、生薑、人參、白朮、細辛、肉桂、防風、當歸、川芎、甘草、柏子仁等。
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柏子仁:具有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等功效。
-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藁本:具有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 澤蘭:味甘、性寒,歸肝、腎經,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利水消腫、清熱涼血、和血的作用。
主治功效
蜀椒丸主治功效為產後虛弱,月經不調,臉色蠟黃,四肢無力。
適用人羣
蜀椒丸適用於產後虛弱、月經不調、臉色蠟黃、四肢無力等症狀的人羣。
使用方法
蜀椒丸通常口服,一日二次,一次6-9克,飯後服用。
注意事項
- 服用蜀椒丸時,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生薑等。
- 服用蜀椒丸期間,應避免飲酒。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慎用蜀椒丸。
- 服用蜀椒丸時,應注意觀察身體反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用並諮詢醫生。
傳統服藥法
澤蘭葉1兩,蕪荑仁(炒黃色)半兩,石膏(火煅)半兩,白芷半兩,蜀椒(去目並合口者,炒出汗)半兩,乾薑(炮裂)半兩,藁本(去苗)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防風(去蘆)半兩,當歸(切,焙)半兩,芎藭半兩,甘草(炙赤)半兩,柏子仁(炒令黃)半兩。
調補氣血。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溫酒或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蜀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3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研)4兩。 主治:陰汗,小便多,冷淋。
蜀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組成: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1兩,乾薑(炮)半兩,豬牙皂莢(去皮,塗酥炙)1兩,葶藶子(隔紙炒)3分。 主治:肺氣喘急,坐卧不得。
蜀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3兩,麥門冬(去心,焙)5兩,甘草(炙)5兩,遠志(去心)3兩,桂(去粗皮)3兩,細辛(去苗葉)3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人參4兩,乾薑(炮)2兩。 主治:上氣咳逆,喘息短氣。
蜀椒丸, 出處:《千金》卷十八引王叔和方。 組成:蜀椒5分,烏頭1分,杏仁1分,菖蒲1分,皂莢1分,礜石(一雲礬石)1分,細辛3分,款冬花3分,紫菀3分,乾薑3分,吳茱萸4分,麻黃4分。 主治:上氣咳嗽,心下堅痛,咽中腥臭,胸脅支滿,氣息不通,面目浮腫,喉中呀呻,咳逆短氣,呼吸氣塞,語聲不出,久新諸嗽。
蜀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人參3分,半夏(湯洗7遍,去滑)3分,菖蒲3分,柴胡(去苗)3分,桂(去粗皮)3分,桃仁(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3分,木香3分,吳茱萸(湯洗微炒)3分,乾薑(炮裂,銼)3分,細辛(去粗葉)3分,桔梗(銼)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川芎3分,大黃(銼,炒)2兩。 主治:諸氣積聚堅牢,心腹脹痛。
蜀椒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二。 組成:澤蘭葉1兩,蕪荑仁(炒黃色)半兩,石膏(火煅)半兩,白芷半兩,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半兩,乾薑(炮裂)半兩,藁本(去苗)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防風(去蘆)半兩,當歸(切,焙)半兩,川芎半兩,甘草(炙赤)半兩,柏子仁(炒令黃)半兩。 主治:調補氣血。主治:産後虛羸,月內不快,顔色萎黃,四肢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