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大丸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補氣固本:犀角清熱解毒,但性寒,久服傷正氣。人參性溫,補氣益血,能扶正祛邪,協同犀角清熱解毒之效,避免過度耗傷正氣。
二、增強藥效:人參補氣生津,可增強犀角的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人參也能減輕犀角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對人體造成負擔。
犀角大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犀角性寒,乾薑性溫,二者相配,可溫陽散寒,避免犀角過寒而傷陽氣,同時亦能增強藥效。
- 調和氣血:犀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其寒涼之性亦可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乾薑辛溫,可促進氣血流通,與犀角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乾薑在犀角大丸中起著溫陽散寒、調和氣血的重要作用,使藥物功效更加全面,避免寒涼之弊。
犀角大丸方中使用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犀角大丸主治寒邪入絡,陽氣衰微,症見肢體厥冷、面色蒼白、脈微細等。附子可溫暖陽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邪入絡所致的症狀。
- 助犀角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其藥性偏寒,易傷陽氣。附子溫陽,可與犀角相配,既能增強犀角清熱解毒之效,又能避免寒涼之性傷及陽氣,使藥力更加平和。
犀角大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犀角大丸主治熱病神昏譫語、驚癇抽搐、中風昏迷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緩解疼痛,輔助犀角清熱解毒,鎮心安神。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川芎亦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犀角大丸治療熱病頭痛、目赤腫痛等症,川芎可協同犀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改善頭目症狀。
犀角大丸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止痛解痙: 藁本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痛解痙的功效。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藁本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能有效緩解因風熱上擾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
- 協同犀角,增強藥力: 藁本辛溫散寒,可助犀角清熱解毒,使藥物藥力更強,療效更佳。同時,藁本還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可輔助犀角治療神志不清、昏迷等症。
犀角大丸方劑中加入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蕪荑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輔助犀角清熱解毒,消散熱毒引起的腫痛。
- 散瘀止血,止痛生肌: 蕪荑還能散瘀止血,止痛生肌,有助於治療外傷感染、腫痛、潰瘍等症狀,與犀角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犀角大丸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安神定志,助犀角清熱解毒: 柏子仁性平味甘,入心、脾、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滋陰潤燥的作用。犀角性寒,清熱解毒力強,但容易傷陰。柏子仁可緩和犀角的寒性,避免傷陰,並協同其安神定志之效,增強治療效果。
- 滋陰補腎,增強藥效: 柏子仁能滋養腎陰,而腎陰虧虛常導致心神不寧,與犀角治療熱毒入心、神志不清的病症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並可預防藥物損傷腎陰。
犀角大丸方劑中加入白薇,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病思路相契合。
白薇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止血生肌的功效。犀角大丸方劑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癰疽疔瘡、喉痺、吐血、衄血等症。白薇的清熱解毒功效可協助犀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可輔助犀角涼血止血,共同達到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的目的。
犀角大丸方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犀角大丸主治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等症,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燥濕、益氣生津之效。與犀角、黃連等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祛除體內濕熱,改善神志不清等症狀。
- 助藥力: 白朮性溫,可助犀角、黃連等寒涼藥物,緩解其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同時,白朮能增強藥物滲透力,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犀角大丸方劑中包含蒼耳,主要原因如下:
-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蒼耳性辛溫,具有疏風散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犀角大丸主治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流涕等症,蒼耳的加入能有效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緩解頭疼鼻塞等症狀。
- 消腫止痛:蒼耳亦有消腫止痛之效。犀角大丸中含有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單靠犀角不足以消腫止痛。蒼耳的加入則可增強消腫止痛的作用,更好地治療鼻淵流涕等症。
犀角大丸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之效。犀角大丸主治風寒外邪侵襲,頭面部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白芷可與犀角、川芎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風寒,通竅止痛,改善頭面部疼痛、鼻塞等症狀。
- 升清降濁,通利鼻竅: 白芷還具有升清降濁之功,可促進鼻腔內分泌物的排出,通利鼻竅。犀角大丸中常配伍蒼耳子、辛夷等藥物,共同起到通利鼻竅的作用,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犀角大丸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補血養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犀角大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攻心、神志昏迷等症,而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腦供血,並有助於清熱解毒,緩解心神不寧等症狀。
- 輔助犀角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當歸與犀角搭配,一方面可減緩犀角寒涼之性,另一方面也可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達到協同作用,更好地治療熱毒攻心之症。
犀角大丸方中使用澤蘭,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澤蘭味辛、苦,性涼,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效。其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犀角清解熱毒,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同時,澤蘭活血化瘀之效能可配合犀角的涼血止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犀角大丸方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犀角大丸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失音等症,桔梗可協同犀角清熱解毒,宣泄肺氣,使熱毒得以宣泄,咽喉腫痛得以緩解。
2. 促進藥液下行: 桔梗具有開宣肺氣、利嚥下行的功效,可促進其他藥物下達病所,提高藥效。犀角大丸中其他藥材如玄參、板藍根等,主要作用於咽喉部位,桔梗的加入可引導藥物下行,使藥效更加集中。
犀角大丸方中使用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犀角大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煩躁不安、高熱不退等症狀,石膏在此方中起到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的作用,配合犀角、羚羊角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醒神開竅的功效。
- 滋陰降火: 石膏除了清熱解毒,還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可以緩解由熱毒引起的陰液耗損,達到滋陰降火、緩解熱症的作用。
犀角大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犀角性寒,味苦,藥性強勁,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減緩犀角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增強藥效: 甘草與犀角同用,可以增強犀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使其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同時,甘草還能緩解犀角帶來的苦寒之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犀角大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寒及止痛之效。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散風寒、止痛的功效。犀角大丸主治風寒頭痛、齒痛、鼻塞等症,防風可有效疏散風寒,並止痛,配合犀角、川芎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此外,防風亦可緩解犀角的寒性,使藥效更溫和,更適合治療寒性體質的患者。
犀角大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犀角的燥烈之性,並兼顧養血柔肝之效。
犀角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但其性過於寒烈,易傷脾胃,故需加入性平、味苦甘,入肝、脾經的白芍,以緩和其寒性,並滋養肝血,防止犀角過寒傷脾胃。白芍的酸斂之性,也能收斂止血,與犀角相輔相成,加強其涼血止血之效。
犀角大丸中包含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痛: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犀角大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花椒能溫中散寒,緩解腹痛,配合犀角清熱解毒,共奏止痛之效。
- 增強藥力:花椒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吸收,並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犀角大丸中其他藥材如犀角、川芎等,性寒涼,花椒的溫性可以緩解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增強藥力。
犀角大丸中加入食茱萸,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的特性,與犀角、黃芩等藥材相輔相成,以增強藥效。
食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經,能散寒止痛、溫中和胃。在犀角大丸中,食茱萸可助犀角清熱解毒,並溫中散寒,有助於緩解寒邪入侵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風寒感冒、腹痛、嘔吐等。此外,食茱萸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效用。
犀角大丸方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其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氣逆上衝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犀角大丸主治熱病神昏、譫語、驚厥等,厚朴可輔助清熱解毒,並緩解病患因熱毒上擾所致的氣逆不舒。
- 行氣消積,健脾和胃: 厚朴還能行氣消積,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因熱毒引起的胃腸積滯,促進病患的消化功能恢復。
犀角大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犀角性寒,善清熱解毒,但過於寒涼,容易傷及脾胃陽氣。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犀角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
- 調和:犀角大丸中其他藥材多為苦寒之品,生薑的辛溫之性可以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寒涼之氣過於傷人。
總之,生薑在犀角大丸中的加入,是為了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犀角大丸方劑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退翳散結:蟬蛻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癢、退翳散結的功效。犀角大丸主治熱毒壅盛、血瘀結聚所致的癰疽瘡瘍、瘰癧、癭瘤等症,蟬蛻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與犀角、黃芩、黃連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蟬蛻亦可疏散風熱,透疹止癢。部分患者伴有風熱之邪,蟬蛻能散風熱,使瘡瘍消散,並可止癢止痛,提高患者舒適度。
總之,蟬蛻在犀角大丸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等作用,增強療效,提高患者的臨牀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犀角大丸 」:
成分:人參,乾薑,附子,川芎,藁本,蕪荑,柏子仁,白薇,白朮,蒼耳,白芷,當歸,澤蘭,桔梗,石膏,甘草,防風,白芍,花椒,食茱萸,厚朴,生薑,蟬蛻,
主治:八風十二痹:由風寒濕熱暑燥火六淫之氣,以及飲食勞倦外傷等因素引起的多種痹証、寒氣乳風:寒邪侵犯乳房,引起乳房疼痛、腫脹等症狀、血瘀:血液瘀滯,不通暢,引起各種疾病、子死腹中:胎兒在母腹中死亡、兼胎不安及胞衣不下:胎位不正,胎盤不下降、腹中(疒丂)痛繞臍:腹部疼痛,繞臍而痛、嘔逆氣衝、心中煩滿:嘔吐、呃逆,胸中滿悶、及産後惡露不盡:產後惡露不止、中風傷寒汗不出:中風或傷寒,汗液不出、腸痛積聚:腸道疼痛,積聚成塊、金瘡:刀劍等金屬器物造成的創傷、惡瘡:惡性瘡瘍、陰中痛:陰部疼痛、月經往來不止,或前或後:月經週期不規律,提前或延後、絕産無子:不能生育,沒有子女、泄痢赤白:腹瀉,大便帶血或白色。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白薇:清熱解毒、清虛熱、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肺熱利咽、滋陰潤燥、消腫排毒等功效。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柏子仁: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等功效。
蟬蛻:散風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等功效。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藁本: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澤蘭:活血調經、祛瘀止痛、利水消腫、清熱涼血、和血的作用。
總結:中藥方劑「 犀角大丸 」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治療八風十二痹、寒氣乳風、血瘀、子死腹中、兼胎不安及胞衣不下、腹中(疒丂)痛繞臍、嘔逆氣衝、心中煩滿、及産後惡露不盡、中風傷寒汗不出、腸痛積聚、金瘡、惡瘡、陰中痛、月經往來不止,或前或後、絕産無子、泄痢赤白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馬鳴退2兩,人參(去頭)1兩,乾薑(炮)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川芎1兩,藁本1兩,白蕪荑1兩,柏子仁1兩,白薇1兩,白朮1兩,蒼耳1兩,白芷5分,當歸1兩,澤蘭9分,桔梗3兩,石膏2兩,甘草1兩,防風5兩,芍藥1兩,川椒2兩,食茱萸5分,厚朴(去皮,薑汁炙)5分,蟬蛻2兩,生犀半兩。
如中風兼傷寒,汗不出者,加麻黃3分(去蘆,杵為末)酒煎,送下1丸。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空心溫酒化下。妊娠臨月,日服1丸,產時不知痛。如汗出不止,只用酒下1丸便止。腸痛積聚,朝、暮進1丸。金瘡敗膿,惡瘡生頭不合,陰中痛,月經來往不止,多少前後不一,服3-5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犀角大丸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大丸, 出處:《傳家秘寶》。 組成:馬鳴退2兩,人參(去頭)1兩,乾薑(炮)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川芎1兩,藁本1兩,白蕪荑1兩,柏子仁1兩,白薇1兩,白朮1兩,蒼耳1兩,白芷5分,當歸1兩,澤蘭9分,桔梗3兩,石膏2兩,甘草1兩,防風5兩,芍藥1兩,川椒2兩,食茱萸5分,厚朴(去皮,薑汁炙)5分,蟬蛻2兩,生犀半兩。 主治:八風十二痹,寒氣乳風,血瘀,子死腹中,兼胎不安及胞衣不下,腹中(疒丂)痛繞臍,嘔逆氣衝、心中煩滿,及産後惡露不盡。中風傷寒汗不出,腸痛積聚、金瘡,惡瘡,陰中痛,月經往來不止,或前或後,絕産無子,泄痢赤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