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丸

犀角丸

XI JI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七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9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4%
心經 12%
腎經 7%
膀胱經 4%
心包經 3%
大腸經 2%
膽經 1%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丸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犀角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配伍,可緩和犀角的寒性, 避免其過寒傷正。

二、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調和、緩急等作用,能提高犀角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使其藥效更佳。

甘草的加入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犀角的功效,使犀角丸整體藥效更趨於平和有效。

犀角丸中添加石膏,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犀角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而石膏則以其寒涼性質,更能增強清熱瀉火之力,共同達到降熱、解毒、止血的效果。
  2. 滋陰潤燥: 石膏除了清熱瀉火外,也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能緩解犀角清熱後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造成脾胃虛寒等副作用。

因此,石膏的加入,可協同犀角,達到更佳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效果,同時又兼顧滋陰潤燥,避免藥性過於偏寒。

犀角丸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犀角清熱解毒,但容易耗氣傷血,而當歸可補血活血,與犀角相配,可避免藥性偏寒,更能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2. 促進藥效發揮: 當歸性溫,可引導藥力直達病竈,促進犀角清熱解毒之效,並能緩解犀角的寒性,減少副作用。

因此,犀角丸中加入當歸,不僅可補血活血,調和氣血,更能促進藥效發揮,提高療效。

犀角丸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在於其 辛溫散寒、止痛 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除濕、殺蟲等功效。在犀角丸中,花椒主要用於 溫陽散寒、祛除寒邪,以配合犀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達到 寒熱相濟、標本兼治 的效果。

此外,花椒的辛散之性還可以 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犀角丸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清熱解毒: 蟬蛻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犀角丸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發熱頭痛、神昏譫語、咽喉腫痛等症,蟬蛻能配合犀角等藥物清熱解毒,消散熱毒,促進病邪外泄。

二、透疹止癢: 蟬蛻善於透發麻疹,對於疹出不暢,或疹出後瘙癢等症,蟬蛻能疏風止癢,促進疹子順利透出,緩解患者的痛苦。

犀角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力: 犀角性寒,入心經,善清熱解毒,但容易耗損正氣。人參性溫,入脾肺經,補氣益血,能增強人體抵抗力,緩解犀角的寒性,避免損傷正氣。
  2.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 犀角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人參能補益元氣,安神定志,與犀角相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益正氣,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犀角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犀角性寒,若單用易傷陽氣。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抵消犀角的寒性,避免過度寒涼,保護脾胃。
  2. 促進藥力: 乾薑辛溫,可促進藥物運行,增強犀角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

總而言之,乾薑在犀角丸中扮演著協調寒熱、促進藥力的重要角色,使其能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功效。

犀角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寒邪入脾,脾陽虛衰:犀角性寒,善清熱解毒,但若脾陽虛寒,服用犀角丸恐加重脾胃寒涼之症。附子性熱,可溫補脾陽,助犀角丸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之效,避免寒涼傷脾。
  2.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犀角丸的方劑組成往往以清熱解毒為主,附子的加入不僅能溫陽補脾,還可與犀角相互配合,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從而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總而言之,附子的加入既可避免犀角丸寒涼傷脾,又能增強藥效,與犀角丸的藥性相輔相成,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犀角丸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犀角丸主治熱毒入血、神昏譫語、高熱不退等症,川芎可幫助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病竈處的血液供應,減輕炎症反應。
  2. 清熱解毒: 川芎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與犀角、黃連等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進一步緩解病症。

總而言之,川芎在犀角丸中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熱毒入血、神昏譫語等症的效果。

犀角丸中加入藁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止血止痛: 藁本性溫,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與犀角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相輔相成,可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2. 疏散風熱、通鼻竅: 藁本具有疏散風熱、通鼻竅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風熱上攻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助於緩解犀角丸治療的病症。

因此,藁本的加入,不僅能提高犀角丸的藥效,還能增強其治療效果。

犀角丸方劑中加入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化瘀止痛:蕪荑性寒,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的功效。犀角本身亦有清熱解毒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輔助化解因熱毒瘀阻所致的疼痛。
  2. 增強犀角之效:蕪荑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增強犀角的清熱解毒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蕪荑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犀角丸的清熱解毒之效,更輔助化瘀止痛,有助於更全面地解決疾病問題。

犀角丸中加入柏子仁,主要是為了其 安神定志、養心安眠 的功效。

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腎經,具有滋陰潤燥、寧心安神的作用。犀角丸多用於治療熱病神昏、心煩不眠、驚悸不安等症,而柏子仁能緩解因熱邪擾心所致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與犀角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犀角丸方劑中包含白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白薇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犀角丸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證,白薇可協同犀角、黃芩等藥物,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達到治療目的。
  2. 利濕退黃: 白薇兼具利濕退黃的功效。犀角丸亦可用於治療溼熱黃疸,白薇可助犀角、茵陳蒿等藥物,利濕退黃,改善患者症狀。

綜上所述,白薇在犀角丸方劑中,可發揮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熱證和濕熱黃疸的效果。

犀角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犀角味苦性寒,入心經,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強,易傷脾胃。白朮可補脾胃之氣,使之能更好地運化水谷,避免犀角寒性傷及脾胃,保障藥效的發揮。
  2. 助藥力: 犀角丸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白朮可輔助犀角藥力,使其藥效更顯著,並能減輕其寒涼之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犀角丸為一傳統中醫藥方,其配方精妙,旨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其中,蒼耳子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溫、味苦、辛,歸肺經、肝經,具有散風除濕、通鼻竅之效。在犀角丸中加入蒼耳子,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邪、清利頭目的特性,以增強整個方劑的解表、清熱功能。尤其對於因風熱所致的頭痛、目赤、鼻塞等症狀,蒼耳子能發揮良好療效。此外,蒼耳子還可輔助犀角丸中的其他草藥,共同調理體內風熱,達到全面治療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蒼耳子用量需適度,過量可能導致不良反應,使用時應遵醫囑。

犀角丸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犀角的燥熱之性: 犀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但其性寒燥,容易傷胃,因此需加入白芍來緩解其燥熱之性。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功效,能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與犀角相配,可使藥性平和,減少對胃部的刺激。
  2. 協同清熱解毒: 白芍與犀角具有相似的清熱解毒功效,二者合用,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並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犀角丸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功效。犀角丸主治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咽喉腫痛等症,桔梗可幫助宣散肺熱,利咽消腫,緩解咽喉疼痛,配合犀角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引藥上行:桔梗具有升提的作用,可以引領藥力上行,直達病竈。犀角丸中其他藥材,如犀角、黃連等,多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的目的。

犀角丸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散瘀: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其性寒,易傷脾胃。白芷性溫,能解表散寒,兼具化濕消腫之效,可緩解犀角的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同時亦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
  2. 疏通鼻竅:白芷有通鼻竅、止鼻涕之功效,可配合犀角的清熱解毒作用,共同治療因熱毒上攻引發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

白芷與犀角相配,既能增強藥效,又能避免藥性過於寒涼,達到治療效果的最佳平衡。

犀角丸中包含澤蘭,主要是利用其涼血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澤蘭味辛、苦,性涼,歸肝、脾經。其藥性善於清熱解毒,尤其對熱毒血瘀所致的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在犀角丸中,澤蘭與犀角、黃連等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熱毒血瘀的功效。

犀角丸中加入食茱萸,主要是考慮其溫中散寒的功效。食茱萸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

方中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但其性寒,可能導致脾胃虛寒,食茱萸則可溫補脾胃,協同犀角清熱解毒,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此外,食茱萸亦可促進血液循環,配合犀角止血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犀角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行氣解鬱,助犀角清熱解毒: 厚朴性溫,味苦辛,入肺、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燥濕化痰之效。犀角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厚朴與犀角配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可增強犀角清熱解毒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二、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 犀角性寒,若單用容易損傷脾胃,厚朴的溫性可緩解犀角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導致腹痛、泄瀉等副作用。

犀角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但單獨使用易傷陽氣。防風性溫,善於散風寒,可輔助犀角疏散風邪,避免藥性過寒傷及正氣。
  2. 調和藥性:犀角丸中常含其他寒涼藥物,如黃連、黃柏等。防風性溫,可緩解寒涼之性,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寒涼過度傷及脾胃。

因此,防風的加入,不僅有助於藥效的發揮,更能避免單味藥物的弊端,使犀角丸的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極廣,涵蓋外感、內傷、婦科、外科等多系統疾病,核心在於「除三焦邪熱,疏一切風氣」。其主治可分以下幾類:

  1. 婦科疾病

    • 月經紊亂(「來往不止,乍多乍少」)、胎產異常(胎動不安、胎衣不下、子死腹中)、產後惡露不盡、絕產無子等,推測與方中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力相關。
    • 病因多屬「風熱瘀結」或「血瘀化熱」,犀角清心涼血,大黃、牽牛逐瘀通經,黃連清熱燥濕,共奏調經止帶之效。
  2. 腸胃積滯與熱結

    • 腹中繞臍疼痛、嘔逆不食、赤白痢疾等,反映濕熱積滯中焦。大黃、牽牛為攻下峻藥,能瀉熱通便;黃連清濕熱,犀角解熱毒,適用於實熱壅盛之證。
  3. 外感與表邪鬱閉

    • 「中風兼傷寒,汗不出」屬風熱外襲、表氣不通,犀角清熱透邪,人參扶正祛邪,大黃、牽牛或寓「表裡雙解」之意。
  4. 外科與瘡瘍

    • 金瘡潰瘍、頭瘡陰痛等,犀角清熱涼血解毒,黃連燥濕斂瘡,大黃活血消腫,契合熱毒瘡瘍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峻下熱結(大黃、黑牽牛)

    • 大黃苦寒,瀉熱通腑,破血逐瘀;黑牽牛瀉下逐水,炒製後毒性稍減,二者合用峻瀉三焦實熱,針對「腸痛積聚」「赤白痢」等裡實證。
  2. 清熱解毒(犀角、黃連)

    • 犀角涼血解毒,主治熱入營血、神昏發斑;黃連清心胃濕熱,二藥協力清除上中焦熱毒,對治「心中煩悶」「嘔逆」等熱擾心神之證。
  3. 扶正固本(人參)

    • 人參大補元氣,佐制大黃、牽牛攻伐之性,防瀉下傷正,尤其適合「產後」「絕產」等虛中挾實之證,體現「攻補兼施」思路。
  4. 通調氣血(全方協同)

    • 大黃、牽牛活血通經,犀角涼血散瘀,適用於「血瘀萬疾」;黃連清熱止血,人參益氣攝血,調和月經異常。

總結
此方以「瀉熱逐瘀」為主軸,結合「清熱涼血」「益氣扶正」,針對三焦壅熱、氣血瘀滯之複雜病證。其組成大膽運用攻下藥,輔以犀角、黃連提升清熱效力,再以人參顧護正氣,體現「急則治標」與「標本兼顧」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10兩,犀角(鎊)10兩,人參(去蘆)20兩,大黃80兩,黑牽牛120兩(炒,別搗取粉60兩)。除三焦邪熱,疏一切風氣。
上與牽牛粉合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至20丸,臨臥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闌尾炎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腳氣病大便秘結結膜炎糖尿病癲癇容易流眼淚小兒驚巒女性不孕症尿道炎五十肩慢性肝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低血壓肺氣腫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九。 組成:犀角3兩,黃連3兩,黃芩3兩,橘皮3兩,滑石3兩,大黃3兩,牽牛頭末4兩,檳榔1兩,木香1兩,薄荷1兩,青皮1兩,川芎1兩。 主治:積熱,胸膈有停滯。

犀角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犀角屑半兩,茜根1兩,青黛1兩,黃連1兩(一方有桔梗)。 主治:下痢。其色瘀黑,或如豬肝,五內切痛,此或因素服五石湯,致攻傷五臟,陰氣將絕,如蠱毒之狀。

犀角丸, 出處:《金鑑》卷六十四。 組成:犀角1兩,青皮1兩,黑牽牛(半生,半炒)1兩,陳皮1兩,連翹(去心)5錢,新薄荷2斤(搗取汁),皂角2枚(去子皮弦,泡捶,以布絞取汁1碗)。 主治:諸般瘰癧,兼心火上攻,兩目赤澀。

犀角丸, 出處:《局方》卷一。 組成:黃連(去須)10兩,犀角(鎊)10兩,人參(去蘆)20兩,大黃80兩,黑牽牛120兩(炒,别搗取粉60兩)。 主治:除三焦邪熱,疏一切風氣。主治:風盛痰實,頭目昏重,肢節拘急,痰涎壅滯,腸胃燥澀,大小便難。

犀角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八引《湯氏寶書》。 組成:犀角屑1分,栝樓根半兩,蛇退皮(炙赤色)1分,鉤藤鉤子1分,麻黃(去節)1分,黃耆(蜜炙)半兩,羌活半兩,防風半兩,白芍藥半兩,甘草1分。 主治:小兒搖頭下血。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屬木,木盛而脾土爲木所克,脾與肺是子母,俱爲肝所勝,而血遂浸潰於大腸,故便血不止。

犀角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馬鳴退2兩,甘草2兩,石膏2兩,當歸2兩,川椒2兩,蟬退2兩,人參1兩,乾薑1兩,附子1兩,川芎1兩,藁本1兩,白蕪荑1兩,柏子仁1兩,白薇1兩,白朮1兩,蒼耳1兩,白芍藥1兩,桔梗3兩,白芷5分,澤蘭9分,食茱萸5分,厚朴5分,防風5分,生犀半兩。 主治:八風十二痹,寒氣乳風血瘀萬疾。如月經來往不止,乍多乍少,或在月前,或在月後,胎動不安,胎衣不下,子死在腹,産後惡露不盡,絕産無子;寒熱,腹中(疒丂)痛,繞臍撮痛,嘔逆,氣衝心中煩悶;中風兼傷寒,汗不出;腸痛積聚,金瘡敗衄,頭生惡瘡不合,陰中痛;泄痢,嘔逆不能食,及赤白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