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
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針刺方法
直刺0.5~1寸
穴道介紹
太白穴是脾經輸穴, 也是原穴,是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且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主要用來改善脾胃症狀,例如:胃痛、腹脹、腹瀉、腸鳴、便秘。也可以改善小腿抽筋,腳冷。
由於現代人經常都是脾虛,而此穴是脾經的原穴,因此經常按摩或艾灸此穴道,可以增強脾胃能量,同時可以降血糖,緩解治療腳氣、腳氣紅腫...等等。
有些人脾虛時,嘴角會在睡覺時流口水,舌頭肥大有齒痕,唇無血色,大便黏黏的,臉及頭髮容易出油、腹脹、手腳冰涼,女性崩漏、月經淋漓不盡...等等,都可以透過揉按太白穴來改善。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89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65種。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 麻疹
腫瘤
- 胰臟炎
血液、造血器官與免疫系統疾病
- 貧血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神經系統疾病
- 三叉神經痛
- 睡眠時磨牙
循環系統疾病
- 心臟病
- 心絞痛
- 痔瘡
- 心律不整
消化系統疾病
- 胃食道逆流(胃酸)
- 腹中有鳴叫聲
- 胃腸出血
- 消化不良
- 大便秘結
- 胰臟炎
- 胃及十二指腸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腕部關節痛
- 脖子(頸項)酸痛
- 顳頷關節痛
- 腰痛
- 痛風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子宮崩漏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 噁心反胃
- 上腹胃脘痛
- 咽喉痛
- 噯氣
- 腹瀉
- 胃腸脹氣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 上腹胃脘痛
- 胸悶胸痛
- 食指痛
- 腰痛
- 頭脹
- 胃腸脹氣
- 大便溏(稀薄)
- 身體消瘦
- 心臟痛
- 肛門出血
- 眼窩前額眉稜骨痛
- 大拇指痛
- 腳底內側痛
- 鼻塞
- 前側頸痛
- 腳大趾痛
- 手腕(背部)痛
- 手腳冰冷
-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 噯氣
- 四肢關節疼痛
- 腹中有鳴叫聲
- 手掌尺部痛
- 上吐下瀉
- 食慾不振
- 子宮崩漏
- 脖子(頸項)酸痛
- 心情煩燥
- 大便失禁
- 媽媽手
- 肛門灼熱感
- 咽喉痛
- 噁心反胃
- 小指痛
相關標籤
艾灸刮痧
取艾條一段,採用溫和的灸法受兩側太白穴15-20分鐘,或艾炷灸3-5壯。
按摩推拿
- 用手按摩時要注意力道,以穴位處微微感到脹痛為度,每天堅持按揉3-5分鐘。
- 通過雙腳的互相踩壓就可以起到按摩的功效。最好就是在吃飯之前,用一隻腳的腳跟踩壓著另一隻腳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壓3分鐘即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