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穴名意指本穴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
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針刺方法
直刺0.5~1.5寸
穴道介紹
血海穴,血這裡指脾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氣血物質充斥的範圍巨大如海。所以此穴具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能,是脾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經常按摩血海穴,可以幫助下半身血液循環,主要可以消除下肢水腫,舒緩腹脹、濕疹、皮膚瘙癢,改善女性的月經不調、貧血、各種婦科疾病。女性在產後容易容易出現各種酸痛,因此產後更需要按摩此穴道。
看電視的時候,也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用拳頭敲敲左右血海穴,這樣可以順便疏通經絡,以免「久坐傷肉」。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121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63種。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淋巴結腫大
- 肺結核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神經系統疾病
- 三叉神經痛
循環系統疾病
- 心絞痛
- 低血壓
- 痔瘡
- 心臟病
消化系統疾病
- 慢性肝炎
- 胃腸出血
- 胃下垂
- 胃及十二指腸炎
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
- 濕疹
- 異位性皮膚炎
- 牛皮癬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膝蓋痛
- 五十肩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稀少
- 子宮肌瘤
- 月經腹痛
- 尿道炎
- 卵巢炎
- 子宮發炎
- 腎及輸尿管結石
- 月經過多
- 陰道炎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 上腹胃脘痛
- 咳嗽
- 心律不整
- 嗜眠症(嗜睡症)
- 全身性水腫
- 胃腸脹氣
- 心悸
- 排尿困難
- 噁心反胃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 眼睛乾澀
- 上腹胃脘痛
- 大便膿血
- 月經腹痛
- 月經顏色淺淡
- 手肘內側痛
- 黃帶
- 腹股溝痛
- 帶狀疱疹
- 面色發白
- 帶下色黃且夾雜膿血
- 大便溏(稀薄)
- 夜間遺尿
- 食慾不振
- 四肢感到疼痛
- 夜間多夢
- 手肘窩痛
- 胃腸脹氣
- 乾嘔
- 肛門出血
- 膝部腫大疼痛
- 皮膚搔癢
- 經血如水樣
- 噁心反胃
- 大便像羊屎
- 月經夾有血塊
相關標籤
穴道配伍
艾灸刮痧
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按摩推拿
每天上午的9~11時是脾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於上升趨勢,所以直接進行按摩。每側3分鐘,要掌握好力道,只要能感覺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