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

Ma Zi R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麻仁丸,脾約麻仁丸,脾約丸,麻仁脾約丸,麻仁滋脾丸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大腸經 20%
胃經 17%
肝經 12%
心經 10%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肺經 3%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數脈

舌象舌上無苔,光滑潔淨,舌苔乾燥(舌乾)

疼痛上腹胃脘痛

症狀大便秘結,大便次數頻繁,口乾口渴,頻尿,不渴但是口乾,口渴喜喝熱水,夜間頻尿多尿,經常放屁,潮熱,胡言亂語神志不清,氣喘,胃腸脹氣,下腹脹氣,產後大便難,小便顏色偏黃

現代疾病甲狀腺機能減退,胃酸食道逆流,腸炎,大腸激擾綜合症,麻疹

方劑組成解釋

麻子仁丸方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潤腸通便:杏仁性味甘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其所含的脂肪油能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配合麻仁、火麻仁等藥物,可增強潤腸通便的功效,使大便通暢。

二、 止咳平喘:杏仁還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其所含的苦杏仁苷能分解成氫氰酸,具有鎮咳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以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有助於改善肺氣失調的情況。

麻子仁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便祕,潤腸通便: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在麻子仁丸中,白芍可以緩解因肝氣鬱結、血虛所致的便祕,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潤腸通便,使大便通暢。
  2. 調和藥性,保護腸胃: 麻子仁丸中多為寒涼之藥,容易損傷脾胃。白芍性微寒,但兼具收斂作用,可以緩和藥性,保護腸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引起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麻子仁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熱通便: 麻子仁丸主治腸燥便祕,而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它能清熱瀉火,潤腸通便,配合其他藥材,更能增強潤腸通便的效力,達到通便止痛的目的。

二、攻下瘀滯: 若便祕伴有腹痛,則多因腸道積熱或瘀滯所致。大黃有破瘀通絡之效,能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瘀滯,改善便祕症狀,並緩解腹痛。

因此,大黃在麻子仁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瀉熱通便,又能攻下瘀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便祕的效果。

麻子仁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腸通便: 厚朴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麻子仁丸以潤腸通便為主,厚朴加入後,可助其行氣導滯,促進腸道蠕動,增強潤腸通便之效。
  2. 調和藥性: 方中麻仁、杏仁、枳實等藥性偏寒,厚朴性溫,加入後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其更安全有效。

麻子仁丸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潤腸通便:火麻仁性平味甘,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其富含油脂,可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

二、滋養潤燥:火麻仁還具有滋養潤燥的作用,可緩解腸燥便祕,對於因燥熱引起的便祕尤為有效。

麻子仁丸中火麻仁的加入,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可起到潤腸通便、滋養潤燥的功效,幫助解決便祕問題。

麻子仁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通便潤腸: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通便潤腸的功效。配合麻子仁、杏仁等藥材,可增強通便效果,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症狀。

二、疏肝理氣: 枳實可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改善腹部脹痛等症狀。肝氣鬱結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影響消化和吸收,進而加重便祕。因此,枳實的加入有助於疏肝理氣,促進腸胃功能正常運作。

方劑介紹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主要功效是「潤腸泄熱,行氣通便」,本方為治療胃腸燥熱,脾津不足之「脾約證」的常用方,又是潤下法的代表方。

關於「脾約證」,很多人不能理解,此名詞出自於《傷寒論》,原文是:「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摶,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

這是指由於脾虛津耗,腸液枯燥所致大便困難的病證。《黃帝內經》提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傳統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因為胃有燥熱,導致中醫的脾臟受到約束,燥邪主乾,熱邪主蒸,熱燥合在一起,會使人體津液蒸騰過度,導致津液虧損,腸道失去津液的滋潤,所以大便很硬。

由於脾虛造成運化失職,所以中醫的脾臟受到熱燥約束、制約時,津液不得輸布時,會出現大腸的大便乾硬現象,所以稱為「脾約」。

脾胃燥熱導致大腸火熱大便硬結
脾胃燥熱導致大腸火熱大便硬結

脾約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大便乾結、排便困難,甚至需要用手指摳出;
  • 排便間隔時間延長,甚至數日一次;
  • 大便呈球狀或條狀,排出不暢;
  • 大便色黑、質硬;
  • 伴有腹部脹滿、噯氣、噁心等症狀;
  • 臨床應用以大便秘結,小便頻數,舌苔微黃少津為辨證要點。

由於本方所治,就是「腸胃燥熱」所造成的大便硬、小便頻數。根據《黃帝內經.素問》「燥者濡之」的治療原則,運用潤腸藥與瀉下藥配伍組方。

必須注意的是:麻子仁丸並非治療脾虛便祕之劑,而是用於治療腸胃燥熱之便祕。所以,古人認為凡是腸胃燥熱、津液不足、大便祕結,又不適合「承氣湯」的猛力瀉下,就運用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並非治療脾虛的便秘
麻子仁丸並非治療脾虛的便秘

方中重用麻子仁,性味甘平,質潤多脂,功能潤腸通便。杏仁上肅肺氣,下潤大腸。白芍養血養陰,緩急止痛。

大黃、枳實、厚朴三味中藥,就是「小承氣湯」,用以輕下熱結,除胃腸燥熱。蜂蜜甘緩,既助麻子仁潤腸通便,又可緩和小承氣湯攻下之力。

總體來看,這個方子雖然用小承氣湯來瀉下通便,但是大黃和厚朴的用量都減少了,而增加了質地潤滑、富含油脂的麻仁、杏仁、芍藥和白蜜等藥物。

這樣做是為了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 補充陰液,滋潤腸道,使大便變得柔軟,從而容易排出。
  • 緩和小承氣湯的攻下作用,避免傷及脾胃。

這個方劑有以下幾個特點:

  • 下不傷正:指的是方子雖然有瀉下作用,但不會傷及正氣。這主要是因為方子中用大黃和厚朴的量都比較少,而麻仁、杏仁、芍藥和白蜜等潤腸通便的藥物用量比較多。
  • 潤而不膩:指的是方子的潤腸作用比較溫和,不會使人感到腸胃脹滿不適。這主要是因為麻子仁和杏仁含有大量的油脂,但同時也含有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避免腸道積食。
  • 攻潤相合:指的是方子中既有瀉下作用的藥物,也有潤腸作用的藥物。這兩種作用相輔相成,可以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本方為丸劑,而且只服10小丸,依次漸加,目的不是大量腹瀉,而是緩緩地潤腸通便。

加減變化:痔瘡便秘者,可加桃仁、當歸以養血和血,潤腸通便;痔瘡出血屬胃腸燥熱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涼血止血;燥熱傷津較甚者,可加生地、玄參、石斛以增液通便。

現代運用於虛人便秘、老人腸燥便秘、習慣性便秘、產後便秘、痔瘡手術後便秘、神經衰弱性便秘等屬胃腸燥熱者。

傳統服藥法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現代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次9g,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減,改湯劑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雖為潤腸緩下之劑,但含有攻下破滯之品,故年老體虛,津虧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婦慎用。
  • 對麻子仁過敏者禁用:如果對麻子仁過敏,應避免服用麻子仁丸。
  • 不宜久服:麻子仁丸雖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但不宜久服。
  • 麻子仁是大麻的種子,需要驗尿者不宜服用。

麻子仁丸的經絡型態


麻子仁丸的經絡型態,常見於大腸經實證,脾經虛證,胃經實證。由於大腸經與脾經呈現能量「負相關」,更可以充分驗證「麻子仁丸」的組方原理(開啟閱讀)。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麻子仁丸, 出處:《傷寒論》。 組成:麻子仁2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1斤(去皮),厚朴1尺(炙,去皮),杏仁1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主治:破氣消積,滋潤大腸,健胃通便。主治:胃強脾弱,津虧便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