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脾約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脾約丸主治脾胃氣滯、腹痛便祕,而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其能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可有效緩解便祕症狀,並改善脾胃濕熱所致的腹痛。
- 活血化瘀:脾約丸中加入大黃,還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大黃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瘀血,有助於緩解便祕和腹痛。
綜上所述,大黃在脾約丸中的作用,是通過瀉熱通便、活血化瘀,來達到治療脾胃氣滯、腹痛便祕的效果。
脾約丸中加入厚朴,主要是為了 理氣消積,寬胸散結。
厚朴性溫,味辛、苦,入脾、肺、胃經。其氣味芳香,能 行氣止痛,燥濕化痰,並能 消食積,開胃進食。脾約丸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食少納呆、便祕等症,而厚朴正好可以 解除脾胃氣滯,促進消化,從而達到治療效果。此外,厚朴還能 寬胸散結,緩解胸悶氣短,對於脾胃氣滯所導致的胸悶氣短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脾約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之效。脾約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食積不化等症狀,枳殼可以幫助疏通氣機,消解積滯,改善脾胃功能。
- 寬中理氣: 枳殼還具有寬中理氣的功效,可以緩解脾胃氣機阻滯所引起的胸悶、腹痛等症狀。脾約丸中加入枳殼,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寬中理氣、和胃消食的效果。
總而言之,枳殼在脾約丸中發揮着行氣消積、寬中理氣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協調,幫助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化的疾病。
脾約丸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脾胃痙攣: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緩解痙攣的功效。脾胃痙攣常伴隨腹痛、腹脹、便溏等症狀,白芍可通過緩解痙攣,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 調節脾胃氣血: 白芍入肝脾經,可滋養肝血,調和脾胃氣血。脾胃虛弱常導致氣血不足,白芍能滋養氣血,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脾胃虛弱帶來的不適。
脾約丸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一、 潤腸通便:火麻仁性滑潤,可潤滑腸道,有助於解除腸道痙攣,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便祕,改善排便不暢,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二、 滋陰潤燥:火麻仁性甘涼,能滋養陰液,潤燥滑腸,對於脾胃氣虛、津液不足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脾約丸中加入火麻仁,可起到潤腸通便、滋陰潤燥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脾約症狀。
脾約丸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因為杏仁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杏仁性味甘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滑腸通便的作用。脾約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便祕、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杏仁的加入,可以幫助潤滑腸道,促進糞便排出,緩解便祕,進而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此外,杏仁還具有降氣止咳的功效,對於伴有咳嗽的脾約患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脾約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古籍的記載,脾約丸主要針對以下病症及病機發揮治療作用:
一、 胃強脾弱,津液偏滲膀胱導致的大便秘結:
多部醫籍如《祖劑》、《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醫方考》、《幼科發揮》、《內科摘要》、《時方歌括》等均明確指出脾約丸主治“脾約”之證。其病機正如《古今名醫方論》引成無己所言:“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脾約”。《醫方考》更具體描述為“傷寒瘥後,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難者”,點明了病因病機及症狀。《內科摘要》引東垣先生所論也強調了“若人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小便數而大便難者,用脾約丸”。這些記載共同說明了脾約丸是治療脾虛不能為胃行津液,導致腸道失潤、大便乾結的經典方劑。
二、 津液不足,腸燥便秘:
《類證治裁》提到“老人血秘”可用脾約丸,並指出“攻蕩為治,然亦滋其陰血為穩,宜當歸潤燥湯主之”,提示脾約丸雖以攻下為主,但仍有滋陰潤燥之效,適用於津液不足導致的便秘。《本經逢原》亦言“麻仁……臟腑結燥者宜之。仲景治陽明病汗多胃熱便難,脾約丸用之,取潤脾土枯燥也。” 這說明脾約丸中的麻仁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腸燥便秘有效。
三、 其他應用: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脾約丸,治腳氣大便秘澀”,提示脾約丸亦可應用於腳氣病兼有大便秘澀的情況。《証治準繩‧女科》則指出“大便秘者,脾約丸、麻仁丸、三和散主之”,表明脾約丸在婦科疾病中亦有應用,可用於治療大便秘結之症。
治療原理分析:
脾約丸的組方,體現了“潤腸通便”與“行氣導滯”相結合的治療原則。
方中大黃苦寒,具有清熱瀉下、活血化瘀的功效,是通腑瀉熱、排除腸中積滯的主要藥物。《古今名醫方論》引丹溪所言:“理宜滋陰降火。金行清化,脾土健旺,津液既潤,何秘之有?” 暗示大黃清熱瀉火的作用有助於恢復津液的正常運行。
火麻仁甘平質潤,具有潤腸通便、養心安神的功效,是方中的主要潤腸藥物。《本經逢原》強調其“潤脾土枯燥”的作用,與大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潤腸通便的目的。杏仁亦能潤肺降氣,有助於通便。
白芍酸寒,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的功效,在此方中主要起到斂陰增液的作用,防止大黃等攻下藥物過於耗傷陰液。《古今名醫方論》指出“芍藥酸寒,大黃苦寒,酸苦湧泄為陰”,即強調了芍藥與大黃配合,既能通便,又能保陰。
枳殼、厚朴理氣行滯,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除積滯,改善因氣機阻滯引起的便秘。《醫方考》言“枳實、大黃、厚朴、承氣物也”,明確指出了這三味藥具有承氣湯類方的行氣導滯作用。
諸藥合用,既能通過大黃、枳殼、厚朴的攻下作用排除腸中積滯,又能借助火麻仁、杏仁、白芍的潤腸、斂陰作用滋潤腸道,恢復津液的正常運行。正如《時方歌括》所言:“燥熱便難脾約丸。芍麻枳樸杏黃餐。潤而甘緩存津液。溺數腸幹得此安。”
總之,脾約丸主要針對胃強脾弱,津液偏滲膀胱導致的大便秘結,以及津液不足、腸燥便秘等病症。其治療原理在於潤腸通便與行氣導滯相結合,通過攻下積滯、滋潤腸道、恢復津液運行來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酒浸,焙乾),厚朴(刮去皮,用薑汁炙)半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白芍藥半兩,麻子仁1兩半(微炒),杏仁(去皮尖,炙,炒)3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未知,加5丸、10丸止。下痢、服糜粥將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約丸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脾約丸, 出處:《活人書》卷十八。 組成:大黃2兩(酒浸,焙乾),厚朴(刮去皮,用薑汁炙)半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白芍藥半兩,麻子仁1兩半(微炒),杏仁(去皮尖,炙,炒)3分。 主治:老人津液少,大便澀,及腳氣有風,大便結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