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殼大黃湯

枳殼大黃湯

ZHI KE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便》卷二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大腸經 20%
脾經 15%
肝經 11%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心經 7%
三焦經 7%
肺經 4%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大黃湯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枳殼性味苦辛,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降逆止嘔等功效,同時也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瀉下通便。
  2. 消食導滯:大黃為苦寒之藥,以瀉熱通便為主,但若僅用大黃,則易傷脾胃。枳殼則可輔助大黃消食導滯,避免過度傷脾胃,使瀉下通便更加安全有效。

因此,枳殼在大黃湯中起到輔助大黃瀉下通便,並保護脾胃的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地治療便祕、腹脹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枳殼大黃湯」中加入檳榔,主要是利用檳榔的驅蟲健胃、消食作用。檳榔能夠驅蟲健胃、消食,對於治療腸道寄生蟲、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腸胃功能紊亂導致的腹脹、便秘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枳殼大黃湯」中加入厚朴,主要是利用厚朴行氣化濕、消食的作用。厚朴能夠行氣化濕、消食,對於治療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腸胃功能紊亂導致的腹脹、便秘等症狀。

枳殼大黃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枳殼大黃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清熱瀉火,通利腸道,促進糞便排出,緩解便祕。

2. 消積導滯: 大黃除了瀉熱通便外,還可消食積,導滯氣,對於熱結於腸胃導致的食積不化、腹痛等症,也有一定的療效。枳殼大黃湯中,枳殼可理氣寬中,配合大黃,可達到消積導滯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殼大黃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痢初1-2日,元氣未虛」,意指患者處於痢疾(下痢腹痛、裡急後重)發病的初期階段,臟腑氣血尚未因病程耗損而虛弱。此時病機多屬實證,核心矛盾在於「濕熱積滯壅阻腸道」,導致氣機不暢、傳導失司,故需以「通腑導滯、行氣化濕」為治則。古人強調「痢初宜通」,此方即針對早期實證痢疾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攻邪配伍

    • 大黃(苦寒)為君藥,瀉熱通腸、破積滯,直接清除腸道濕熱瘀結,符合「通因通用」之法。
    • 枳殼(辛散苦降)輔佐大黃,行氣寬中、消痞除滿,尤善疏通腸腑氣機,緩解腹脹裡急。
  2. 輔助調氣化濕

    • 厚朴(苦溫燥濕)與陳皮(辛溫理氣)協同,芳化濕濁、降氣除滿,針對濕阻氣滯之胸悶腹脹。
    • 木通(苦寒)清利濕熱,導邪從小便出,體現「分消走泄」策略,減輕腸道負擔。
  3. 兼顧津液與和緩

    • 葛根(辛涼)升發清陽,既可緩解痢疾初起可能伴隨的表邪,又能防大黃瀉下傷津。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大黃峻烈之性,保護胃氣。
  4. 加減應變思維

    • 若見「胸滿悶」,加豆蔻、砂仁增強溫中行氣、芳香醒脾之力,反映對「濕阻中焦」的動態調整。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體現「瀉實不忘調氣,通下兼顧祛濕」的思維,通過大黃與枳殼的「通導行氣」為主軸,配伍化濕、利濕、升津之品,形成「上下分消」的立體攻勢,迅速瓦解初痢的濕熱積滯。其組方嚴謹對應「濕熱痢」初期的病機特點,避免過早收澀導致「閉門留寇」。

傳統服藥法


枳殼、大黃、陳皮、木通、葛根、厚朴、甘草。
胸滿悶,加豆蔻、砂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大黃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大黃、枳殼、桔梗、甘草。 主治:燥傷氣分,下利白積,腹中作痛,脈洪數。

枳殼大黃湯, 出處:《醫便》卷二。 組成:枳殼1錢半,檳榔1錢,厚朴1錢,大黃壯實者5-7錢,虛人3-4錢。 主治:痢初1-2日,元氣未虛。

枳殼大黃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枳殼、大黃、陳皮、木通、葛根、厚朴、甘草。 主治:酒積腹痛,痛而欲利,利下黃沫,天明即發,飲酒痛甚,小便赤澀,脈沉數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