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便
《醫便》一書,作為明代中醫方劑學的重要著作,由王三才初輯,後經張受孔、姚學顏等人的重訂刊行,體現了古代醫籍在流傳與應用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此書刊於明萬曆年間(1587年),其問世與廣泛流傳,反映了當時醫家及百姓對實用、有效方劑的需求。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其「便」字所蘊含的實用主義精神,旨在為讀者提供方便、應手的醫療指南。
書的整體架構清晰實用,通常以卷首提綱開篇,扼要總結全書內容,為讀者提供快速瀏覽和定位的便利。隨後的主體部分則詳細闡述各個方劑。根據提供的資訊,原書共收錄常用效方226首,後來的重訂本及《醫便二集》則在此基礎上大幅擴充,可見其方劑庫的豐富性。
從提供的部分內容來看,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方劑羅列,更包含了對醫學基本理念的闡述。卷首的「序」文情並茂,由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徐應登所撰。序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了當時醫術混亂、世人難辨真偽的困境,強調了有效醫療方法的迫切性。作者引申孔子「能近取譬」之語,喻示醫術亦應從實際出發,解決具體問題。他追溯《醫便》的傳承,提到王三才初輯、劉公廣傳、其父珍藏補訂提綱的過程,並親身體驗其效驗(「罔不應手」)。這篇序不僅說明了此書的來歷及其在讀者家族中的重要地位,更表達了重訂此書的動機——為了不讓這部寶貴的醫書因年代久遠而失傳(「懼其久而失傳,故乘息肩稍暇,事復新之」),希望能繼續幫助世人免於病痛的困擾。這篇序為全書奠定了務實、救世的基調。
緊隨序文的是「醫便提綱」。這部分以簡潔明瞭的方式列舉了書中收錄的一些核心方劑,如補陰丸、四物湯、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等中醫基礎方,以及其他針對不同病症或體質調養的方劑(如補天大造丸、安神定志丸、加味瓊玉膏等)。提綱中對每個方劑的描述極為精練,直接點出其主要功用(如「專滋補腎水」、「治男婦氣虛脾胃諸症」、「治腎虛損」等),並有編號以便於查找。這部分的設計極具匠心,好比現代書籍的目錄或摘要,讓讀者可以快速把握書中的重點方劑及其適用範圍,極大提高了本書的實用性和檢索效率。提綱所列方劑涵蓋了補益氣血陰陽、調理脾胃、安神、治療虛損勞怯等多方面,顯示了本書所選方劑的廣泛代表性。
進入卷一,內容進一步展開。令人注意的是,在具體方劑之前,本書特設了「飲食論」和「男女論」兩個重要章節。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不治已病治未病」、重視養生保健的理念。
「飲食論」詳盡闡述了飲食習慣與健康的密切關係。文章強調「飲食失調亦能害生」,告誡人們應注意飲食的節度和適宜。例如,提出飲食宜溫暖、不宜過飽、食後不宜立臥、不宜夜食等具體建議,並引用「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來比喻食後適當活動的重要性。文中還特別指出飲食偏嗜五味對五臟的損害,並引《內經》為證,強調了飲食中和的重要性。對於酒的飲用,文中也給出了明確的指導:少則有益,多則有害,並警示了飲酒過量及飲酒後禁忌(如飲冷水、吹風)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整篇飲食論不僅提供了具體的飲食宜忌指導,更升華到「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的高度,主張通過恬澹臟肺、調順血氣來達到內在的健康與和諧,而非僅追求外表的充實。這部分內容使得《醫便》不僅僅是一本治病方書,更是一本生活方式的健康指南。
「男女論」則聚焦於人體精氣的保養,特別是對於性生活的節制。文章開篇即肯定了男女交合是「造化之本源」,但隨即嚴厲警告「嗜而不知禁,則侵克年齡,吞食精魄」。文中引用抱朴子之語,強調「長生之要,其在房中」,認為懂得房中術(即性生活的調攝)對於延年祛病至關重要。文章提供了不同年齡段性生活頻率的建議(如二十以前一日復,六十以後閉戶等),明確指出「時加撙節,保惜真元,以為身之主命」。文中還引用《內經》的「七損八益」理論,說明血氣精氣的調和是避免早衰的關鍵。這部分內容體現了中醫對於生命能量守護的高度重視,將房事不節視為損耗真元、加速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與飲食論相結合,男女論進一步強化了本書「養生」與「治未病」的思想深度。
在「飲食論」和「男女論」之後,卷一開始詳細記載具體的方劑。提供的文本顯示,第一個詳細介紹的方劑便是「補陰丸」,其內容包括了從提綱中提取的簡要介紹,以及方劑的具體組成藥物及炮製方法(如黃柏、知母、龜板、熟地黃、鎖陽、枸杞子、白芍等藥材的炮製要求和劑量)。這表明本書在提綱的概括之後,會對每個方劑進行細緻的描述,包括藥物組成、用量、炮製要求、以及可能還有煎服方法或適應症的進一步闡述,使得讀者能夠根據具體情況辨證用藥。
綜合來看,《醫便》作為一部明代醫方著作,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 實用性強: 書名中的「便」字點明瞭其核心宗旨,所選方劑為「常用效方」,且編排上有提綱便於速查,內容上應有詳細說明,旨在提供方便有效的臨床應用。
- 內容全面: 除了大量的實用方劑外,本書還納入了重要的養生理論(飲食論、男女論),將治病與防病、養生緊密結合,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思想。
- 傳承與發展: 該書非一時一人之作,而是經歷了初輯、廣傳、補訂、重訂的多個階段,並發展出《醫便二集》,這既是古代醫籍薪火相傳的體現,也說明了本書內容在流傳中不斷得到驗證、補充和完善。
- 重視基礎方與驗方結合: 從提綱中列出的四物湯、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等經典基礎方可見,本書根植於中醫經典;同時,作為「效方」的匯集,也可能收錄不少民間驗方或醫家個人經驗方,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 影響深遠: 多個版本的存在,被收入重要醫書叢書《珍本醫書集成》,以及發展出二集,都證明了《醫便》在明代乃至後世的廣泛影響力及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參考價值。它為後世醫家提供了豐富的臨床實踐資料,對中醫方劑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總而言之,《醫便》是一部集醫方、養生理論於一體的明代實用醫書。它以其便捷的查閱方式、豐富有效的方劑內容、以及對飲食、男女等重要養生環節的論述,成為當時醫家和普通百姓的重要醫療參考。張受孔等人的重訂工作,使得這部寶貴的醫籍得以繼續流傳,並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擴充,進一步鞏固了其在中醫學史上的地位。透過對本書序言、提綱及部分卷一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窺見其務實的編撰理念、對養生保健的重視,以及在當時醫學環境下追求「應手之效」的努力。本書不僅是研究明代方劑學的珍貴資料,也是理解中國古代養生思想和民間醫療實踐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