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受孔

《醫便》~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夏月諸症治例

瘧症,春夏因飲食勞倦而得,秋冬因傷暑而成,然無痰不能作。屬三陽宜汗宜吐,屬三陰宜下宜溫,宜分治之。(附)

柴苓平胃湯(八十四),治瘧初起,熱多寒少,宜此方分利。

柴胡(一錢半),黃芩,蒼朮,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白朮(一錢半),白茯苓,陳皮,厚朴,人參,豬苓,澤瀉(各八分),桂技(五分)

清脾飲(八十五),服前方一二服不止,再用此方。

白朮(一錢半),厚朴(八分),白茯苓,半夏(各一錢),甘草(四分),柴胡(一錢半),黃芩(一錢二分),青皮,草果,檳榔(各七分)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服,渣再並將發時服。若大渴加知母、麥門冬(各一錢)。若不止加常山(酒炒一錢半),烏梅(二個)。空心五更服即止。如不止再用後方。

常山飲(附),截瘧神方。

常山(燒酒炒,二錢),檳榔(一錢),草果(一錢),烏梅(二個),知母(一錢),貝母(一錢半)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八分,酒七分,煎八分,露一宿,五更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服,渣用酒浸煎,待將發時先服,立效。蓋人多畏常山為吐藥而不輕用,殊不知瘧因痰作,常山吐去其痰而瘧即止,瘧止以後方調補。

加味補中益氣湯(八十六),瘧後調理脾胃,並治餘熱。

即前補中益氣湯,倍柴胡,(一錢,)加半夏、黃芩、白芍藥(各八兩)。薑棗煎服。(方見春類。)

露姜飲(附),治脾胃聚痰發為瘧,寒多熱少。

用生薑四兩,和皮帶水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立止。

咒由科(八十七),治瘧法,不問久新瘧疾,一次即愈。

用桃、杏、棗、梨,隨用一樣,單梨亦好。咒曰:吾從東南來,路逢一池水,水裡一條龍,九頭十八尾,問伊食甚的,只食瘧疾鬼。先念一遍吹果上,念七遍,吹果上七次。令患人於發日五更雞犬不聞時,面東而立,將果食之。於淨室中安臥。忌食瓜果葷腥熱物。此法十治可好八九。

按:此法,雖不合現代科學。惟聞越城名醫何廉臣先生常用醫病,足見古法必無不合。

附:痢因熱積氣滯而成,又夏月過傷生冷,以致秋來發痢。先賢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此要法也。

枳殼大黃湯(八十八),痢初一二日,元氣未虛,用此方下之。

枳殼(一錢半),檳榔(一錢),厚朴(一錢),大黃(壯實五七錢,虛人三四錢)

上用水一鍾半,先煎三味至一鍾,下大黃再煎二三沸,熱服得快利為妙。

止痢極效方(八十九),既下之後,即以此方止之。

當歸,赤芍藥,懷生地黃(各七分),黃連(一錢),甘草(三分),酸石榴皮(八分),粟殼(蜜炒,八分),地榆(八分)

白話文:

夏月諸症治例

瘧疾的發生,春夏是因飲食勞累所致,秋冬則多因暑氣侵襲造成。但若體內沒有痰濕,便不會發病。屬於三陽經者,宜用發汗或催吐的方法治療;屬於三陰經者,宜用瀉下或溫補的方法治療,需根據情況區別施治。

柴苓平胃湯(方劑84):治療瘧疾初期,發熱較多,畏寒較少者,可用此方促進排泄。藥物組成:柴胡(1.5錢)、黃芩、蒼朮、半夏(各1錢)、甘草(0.3錢)、白朮(1.5錢)、白茯苓、陳皮、厚朴、人參、豬苓、澤瀉(各0.8錢)、桂枝(0.5錢)。

清脾飲(方劑85):若服用上方一、二劑後瘧疾仍未痊癒,再使用此方。藥物組成:白朮(1.5錢)、厚朴(0.8錢)、白茯苓、半夏(各1錢)、甘草(0.4錢)、柴胡(1.5錢)、黃芩(1.2錢)、青皮、草果、檳榔(各0.7錢)。 用法:以上藥物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1.5鍾,煎至8分鍾,空腹服用,藥渣再用煎水,於瘧疾發作時服用。若患者口渴,可加入知母、麥門冬(各1錢);若瘧疾仍未停止,可加入常山(酒炒1.5錢)、烏梅(兩個)。空腹服用,於五更時分服用即可見效。如仍無效,再用下方。

常山飲(方劑,附):治療瘧疾的特效方。藥物組成:常山(燒酒炒,2錢)、檳榔(1錢)、草果(1錢)、烏梅(兩個)、知母(1錢)、貝母(1.5錢)。用法:以上藥物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0.8鍾,酒0.7鍾,煎至0.8鍾,放置一夜,於五更天日出前,面向東方空腹服用,藥渣再用酒浸泡後煎煮,於瘧疾發作前服用,療效迅速。許多人害怕常山有催吐作用而不敢輕易使用,卻不知道瘧疾的成因是痰濕,常山能將痰濕吐出,瘧疾自然痊癒。瘧疾痊癒後,再用下方調補脾胃。

加味補中益氣湯(方劑86):瘧疾痊癒後調理脾胃,兼治餘熱。即原補中益氣湯,加倍柴胡(1錢),並加入半夏、黃芩、白芍藥(各0.8錢)。加生薑、大棗煎服。(方劑詳見春季篇)

露姜飲(方劑,附):治療脾胃積聚痰濕而導致瘧疾,畏寒較多,發熱較少者。用法:生薑四兩,連皮帶水搗汁一碗,夜間露置至天明,空腹冷服,立即見效。

咒由科(方劑87):治療瘧疾的方法,不論病程長短,一次即可痊癒。選用桃、杏、棗、梨等水果一種,單用梨也行。咒語:吾從東南來,路逢一池水,水裡一條龍,九頭十八尾,問伊食甚的,只食瘧疾鬼。先念一遍咒語吹在果子上,再念七遍,每次念完都吹在果子上。讓患者在發病日五更天,雞犬不聞的時候,面向東方站立,將水果吃完,然後在乾淨的房間裡臥床休息。忌食瓜果、葷腥及熱性食物。此法療效甚佳,十治可愈八九。

說明:此法雖然與現代科學不符,但聽聞越城名醫何廉臣先生常用此法治病,足見古法未必不合時宜。

附:痢疾是由於熱積氣滯所致,夏月過食生冷,也可能導致秋季發病。前賢認為,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這是治療痢疾的重要法則。

枳殼大黃湯(方劑88):痢疾發病一、二日,元氣未虛者,可用此方瀉下。藥物組成:枳殼(1.5錢)、檳榔(1錢)、厚朴(1錢)、大黃(壯實者5-7錢,虛弱者3-4錢)。用法:用水1.5鍾,先煎枳殼、檳榔、厚朴至1鍾,再加入大黃,煎煮二三沸,趁熱服用,以迅速通便為佳。

止痢極效方(方劑89):瀉下後,立即服用此方止痢。藥物組成:當歸、赤芍藥、生地黃(各0.7錢)、黃連(1錢)、甘草(0.3錢)、酸石榴皮(0.8錢)、粟殼(蜜炒,0.8錢)、地榆(0.8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