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便》~ 卷二 (11)
卷二 (11)
1. 夏月諸症治例
上用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服,一服即止。
二妙香連丸(九十),治赤白痢立效。
木香(一兩),黃連(四兩,吳茱萸二兩,同浸一夜,炒乾去茱萸不用)
上二味為末,粟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遠白湯下。初起宜推蕩。本方加大黃(二兩),檳榔(一兩),以行之。再以本方加肉豆蔻(雞蛋清炒一兩五錢),以止之。此謂二妙也。
萬氏方治痢十法:(附),凡下痢惡寒發熱,身頭俱痛,此謂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其或腹痛後重,小便短,此為里症,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甘草、滑石、煎。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症。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是名挾寒。加薑、桂。其或下墜在血泄之後,此氣滯症。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其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朮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懶食,此為挾虛症,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簀,此為無血症。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而以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其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蓋固腸丸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其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可擇而用之。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上前方用厚朴,專瀉滯凝之氣,然厚朴性大溫而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厚朴稍緩,比陳皮稍重,滯氣稍退,亦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兼,若為參朮之佐,亦純作補藥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芩。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萬舉萬全,豈在乎執方而已哉。
附:火症有虛實輕重,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折之。實火宜瀉,虛火宜補。陰虛火動難治,宜滋陰降火。
升陽散火湯(九十一),治男婦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脾胃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並治,此火鬱則發之義也。
白話文:
夏月諸症治例
服用方法:用煎好的藥水一杯半(約300ml),藥煎至七分即可,飯前服用,一次服用完畢。
二妙香連丸:共九十丸,治療赤白痢疾非常有效。
藥物組成:木香一兩,黃連四兩,吳茱萸二兩(黃連與吳茱萸需一起浸泡一夜,炒乾後去除吳茱萸不用)。
製法:將以上兩種藥物磨成粉末,用粟米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每次服用七十丸,飯後用白湯送服。疾病初期宜積極治療。
加味法:此方可加大黃二兩、檳榔一兩以促進排便;也可加肉豆蔻(用雞蛋清炒制,一兩五錢)以止瀉。此為“二妙”之名由來。
萬氏方治痢十法:
各種痢疾,若伴隨惡寒發熱、周身疼痛,屬於表證,宜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療,可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服。若腹痛且下墜感明顯,小便短少,屬於裡證,宜用和中理氣的方法治療,可用炒枳殼、制厚朴、芍藥、陳皮、甘草、滑石煎服。若下墜感異常劇烈,並伴有紫黑色血便,疼痛明顯,屬於瘀血證,應使用研磨細膩的桃仁、滑石等藥物以促進瘀血排出。若口渴且大便乾燥灼熱,屬於夾熱證,需加入黃芩。若口不渴、身體不發熱,但喜熱敷,屬於夾寒證,需加入生薑、桂枝。若下墜感出現在血便之後,屬於氣滯證,可在原方基礎上加檳榔一枚。若痢疾下痢時纏綿不休,上吐下瀉,屬於毒邪積聚、胃氣不和,應根據寒熱虛實辨證施治,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補之。毒邪消除,積滯排出,食慾自然恢復,若體力疲倦,氣虛懶食,屬於夾虛證,宜加入白朮、當歸身尾,情況嚴重者可加人參。病情十分嚴重者,只用此一方,加陳皮以健脾益氣。虛證恢復,痢疾自然停止。若氣血調和,積滯減少,僅有輕微下墜感,屬於無血證,應加倍使用當歸身尾,並加入生芍藥、生地黃,用桃仁佐之,陳皮和之,以促進血液生成,病情自會好轉。若病情好轉,下墜感減輕七到八成,積滯已盡,但腸道尚未完全恢復,可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並服用固腸丸三十粒。但固腸丸性燥,若仍有滯氣未盡,則單飲此湯,暫不宜服用固腸丸,因為固腸丸有除濕實腸的作用。若痢疾痊癒後,腸道尚未完全恢復,或進食粥類過多,或飢餓時進食,腹痛,不必驚慌,可用白朮、陳皮各半煎湯服用即可。若久痢之後,體虛氣弱,瀉下不止,可用藥物收澀止瀉,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情況嚴重者可加牡蠣,可根據情況選擇使用,但需用陳皮佐之,以免澀藥過度引起疼痛。情況嚴重者,可灸天樞、氣海穴。前面方劑中使用厚朴,專瀉滯留之氣,但厚朴性溫燥,久服傷陰,滯氣稍解即停用。若餘氣未盡,可用炒枳殼、陳皮,但枳殼亦耗氣,其力較厚朴緩和,但比陳皮更強,滯氣稍減即停用。只用陳皮,能調和諸藥。陳皮去白,兼具補瀉作用,若與人參、白朮同用,則純作補藥。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藥,當歸、白朮為佐藥,惡寒者加桂枝,惡熱者加黃芩。治療痢疾,需根據季節及病人的具體情況選藥,才能做到萬無一失,不應拘泥於方劑。
附:火證有虛實輕重之分,輕者可採用降火之法,重者則需根據其性質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實火宜瀉,虛火宜補。陰虛火旺難治,需滋陰降火。
升陽散火湯:治療男女四肢發熱,筋骨間熱,體表熱如火灼,皮膚被燒灼感,觸之如烙鐵。此病多因血虛引起,或脾胃過食寒涼之物,導致陽氣鬱滯於脾土之中,此火鬱則發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