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便》~ 卷二 (3)
卷二 (3)
1. 春月諸症治例
冬加半夏、益志仁、草豆蔻。脅痛,加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藥。如臍下痛,加熟地黃,不止乃是寒,加官桂。腳軟,加黃柏、防己。
附子理中湯(五十六),治房勞內傷,寒邪中陰,面青腹痛,六脈沉微,無頭疼,無大熱者,宜用。若陽厥並陽症似陰,誤服必致夭人。慎之慎之。
人參(去蘆,二錢半),白朮(土炒,二錢),甘草(炙,一錢),乾薑(泡,二錢),附子(生,二錢)
倍甘草,去參朮名四逆湯。加川芎、鹿茸(各一錢半),名三建湯。若在疑似,只以炙法並熱鹽熨甚穩。
上用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溫服。
飲食內傷,亦頭疼發熱,胸膈嘔吐,俗呼夾食傷寒,兩寸脈弦緊,右關脈洪大,關沉濡者是,此當分治,不可混一。蓋飲者水也,傷無形之氣。食者物也,傷有形之血。
生薑五苓湯(五十七),治大飲冷水傷脾,過飲酒而傷氣。
生薑,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半夏,枳實(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用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取小汗。此治傷飲之輕者。若重而水蓄積為脹滿者,本方去甘草,加大戟(長流水煮三次,去皮曬乾,七分),芫花(醋浸炒乾),甘遂(麵包煨,去面,去心,各八分),黑牽牛(研末二錢),檳榔(一錢)。用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利水盡即愈。
半夏神麯湯(五十八),治過食寒冷硬物及生瓜果,致傷太陰厥陰,或嘔吐,痞悶,腸澼,或腹痛惡食,此治傷之輕者。
陳皮(一錢),白朮(一錢五分),半夏(一錢二分),乾薑(炒,八分),神麯(炒,一錢),三稜(醋炒),莪朮(醋炒),白茯苓(去皮),山楂(去核),枳實(炒,各一錢),砂仁(七分,炒),麥芽(炒,八分)
上用姜三片,煎熱服不拘時。
神保丸(五十九),消一切生冷積滯,此治傷之重者。
全蠍(乾者,十個),木香(二錢五分),胡椒(二錢),巴豆(用十九粒,去殼皮心膜油)
上三味為末,入巴豆霜和勻,炊餅為丸,如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隨症調飲冷下。
按:此丸北人甚效,南人斟酌用之。小兒二丸。
按:《太平聖惠方》載本方巴豆霜用十粒,每服只五丸,因此方甚烈,故考正之。
枳實青皮湯(六十),治食熱物過傷太陰厥陰,嘔吐,膨脹下痢。
白朮(一錢半),枳實,青皮,陳皮,黃連(薑汁炒),麥芽,山楂肉,神麯(炒,各一錢),甘草(三分),酒大黃(一錢七分)
上用水二鍾,煎一淺鍾溫服。此傷之輕者,傷重用後方。
萬病遇仙丹(六十一),治濕熱內傷血分之重者。
黑牽牛(一斤,半生半炒,取頭末,五兩),大黃(酒浸,曬乾),三稜,莪朮,豬芽皂角(去弦子),茵陳,枳殼(去穰),檳榔(各四兩,俱生),木香(一兩)
白話文:
春月諸症治例
脅痛、腹部疼痛等症,可根據具體位置和症狀加减藥物。例如,若冬天患病,可加入半夏、益智仁、草豆蔻;脅肋疼痛,則加入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藥;若疼痛位於肚臍下方,則加入熟地黃;若疼痛不止,且為寒症,則加入官桂;腿腳無力,則加入黃柏、防己。
附子理中湯(方劑五十六)用於治療房勞導致的內傷,寒邪侵犯陰經,表現為面色青白、腹部疼痛、脈象沉弱,沒有頭痛和高熱的患者。但若患者屬陽虛厥逆,症狀看似陰虛,誤服此方則會危及生命,需謹慎使用。藥物組成:人參(去蘆頭,2.5克)、白朮(土炒,2克)、甘草(炙,1克)、乾薑(泡,2克)、附子(生,2克)。 加倍甘草,去除人參、白朮,則為四逆湯。再加入川芎、鹿茸(各1.5克),則為三建湯。若病情尚不明確,可只用炙法或熱鹽熨敷。用法:用150毫升水,5片薑片,煎至70毫升,溫服。
飲食內傷,伴隨頭痛發熱、胸悶嘔吐,俗稱夾食傷寒,脈象兩寸脈弦緊,右關脈洪大,關脈沉濡者,應辨證施治,不可混為一談。因為飲傷的是無形的氣,食傷的是有形的血。
生薑五苓湯(方劑五十七)用於治療飲用大量冷水傷及脾胃,或飲酒過度傷及元氣。藥物組成:生薑、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半夏、枳實(各1克)、甘草(0.3克)。用法:用150毫升水煎至70毫升,溫服,微微出汗即可。此方適用於輕症。若病情較重,水液停積導致腹脹,則需去除甘草,並加入大戟(長流水煮三次,去皮曬乾,0.7克)、芫花(醋浸炒乾,0.8克)、甘遂(麵包煨,去面,去心,0.8克)、黑牽牛(研末2克)、檳榔(1克)。用300毫升水煎至150毫升,空腹服用,利水後即可痊癒。
半夏神麴湯(方劑五十八)用於治療過食生冷堅硬食物或生瓜果,損傷脾胃,出現嘔吐、痞悶、腸鳴、腹痛、厭食等症狀,適用於輕症。藥物組成:陳皮(1克)、白朮(1.5克)、半夏(1.2克)、乾薑(炒,0.8克)、神麴(炒,1克)、三稜(醋炒,1克)、莪朮(醋炒,1克)、白茯苓(去皮,1克)、山楂(去核,1克)、枳實(炒,1克)、砂仁(炒,0.7克)、麥芽(炒,0.8克)。用法:用3片薑煎湯服用,不拘時間。
神保丸(方劑五十九)用於消除一切生冷積滯,適用於重症。藥物組成:全蠍(乾的,10個)、木香(2.5克)、胡椒(2克)、巴豆(19粒,去殼皮心膜油)。將前三味藥磨成粉末,加入巴豆霜拌勻,用炊餅做成丸藥,如麻子般大小,用硃砂做外衣。每次服用50丸,根據病情調整服用量及飲水。此方北方療效較好,南方人需酌情使用,兒童每次服用2丸。 註:根據《太平聖惠方》,巴豆霜用量為10粒,每次服用5丸,因本方藥性較烈,故予以校正。
枳實青皮湯(方劑六十)用於治療食用熱性食物損傷脾胃,出現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適用於輕症,重症則需使用後方。藥物組成:白朮(1.5克)、枳實(1克)、青皮(1克)、陳皮(1克)、黃連(薑汁炒,1克)、麥芽(1克)、山楂肉(1克)、神麴(炒,1克)、甘草(0.3克)、酒大黃(1.7克)。用法:用300毫升水煎至150毫升,溫服。
萬病遇仙丹(方劑六十一)用於治療濕熱內傷,血分受損的重症。藥物組成:黑牽牛(500克,一半生一半炒,取研磨後的粉末500克)、大黃(酒浸,曬乾,400克)、三稜(400克)、莪朮(400克)、豬芽皂角(去弦,400克)、茵陳(400克)、枳殼(去瓤,400克)、檳榔(400克,均用生品)、木香(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