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便》~ 卷二 (2)
卷二 (2)
1. 春月諸症治例
六神通解散(五十二),治春末夏初傷寒,並時行熱病,發表甚捷。凡瘟疫初起,預用藿香正氣煎一大鍋,每人服一碗,以防未然。若已病,用前九味羌活湯並此服之,皆有奇效。
麻黃(去根節,一錢),防風(一錢半),黃芩,石膏(細末),滑石(細末,各二錢半),蒼朮(四錢),甘草(一錢)
上用姜三片,蔥白五寸,淡豆豉五十粒,水二大鐘,煎一大鐘熱服。微汗周身即解。一云:南方春夏用防風,秋冬用麻黃,北方春夏依本方,秋冬倍麻黃。
芎芷香蘇散(五十三),治春月傷風,鼻塞聲重,或流清涕,咳嗽痰壅氣逆,人迎脈浮緩者是。
川芎,白芷,蘇葉(紫者,去梗),香附(各一錢),陳皮,防風,羌活(各八分),甘草(五分)
上用姜三片,蔥白三寸,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熱服。有痰加半夏(一錢)。咳嗽加杏仁、桑白皮(各八分),五味子(十粒)。
加減藿香正氣散(五十四),治非時傷寒,頭疼,憎寒壯熱,痞悶嘔吐,時行疫癘,山嵐瘴瘧,不服水土等症。
藿香(一錢五分),白芷,川芎,紫蘇葉,半夏,蒼朮(各一錢),白朮,白茯苓,陳皮,厚朴(薑製,各八分),甘草(三分)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
加減補中益氣湯(五十五),治飲食勞力,讀書刻苦,勤政傷神,飢飽失時,症類瘧狀,發熱頭疼惡寒,身強體痛苦勞極,復感風寒,則頭疼如破,全似外感傷寒之症。誤用發表之藥,鮮不傷人。故東垣先生髮內外傷辨,首用此方,取濟甚眾。蓋內傷之脈,右手氣口三倍大於左手人迎。東垣辨法甚詳,茲不復贅。
人參(一錢半,去蘆),黃耆(一錢半,蜜炙),白朮(一錢),當歸(一錢,酒洗),甘草(炙,七分),陳皮(八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加半夏(一錢二分),黃柏(八分),茯神,棗仁,貝母,甘枸杞(各一錢二分)
按:此方用升麻,柴胡,能升提陽氣下陷。蓋柴胡能使胃中之清氣左旋而上達,升麻能使胃中之清氣右旋而上升。有此妙用,人多不考。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或加黃柏五分,以救腎水而瀉胃中伏火,尤妙。如身大熱,只一服,氣和微汗而愈。
夏月神短,加麥門冬、五味子。口乾,加葛根。身刺痛乃少血,加當歸。頭痛,加川芎、蔓荊子。頭頂痛,加藁本、細辛。諸頭痛,並用此四味。有痰,加半夏、生薑。咳嗽,春加川芎、佛耳草。夏加黃芩、麥門冬、五味子。秋加黃芩、麻黃、金沸草。冬加款冬花、馬兜苓。
久嗽乃肺中伏火,去參耆。飲食不下,乃胃中有寒或氣滯,春加青皮、陳皮、木香。冬加益志仁、草豆蔻仁。夏加芩、連。秋加檳榔、砂仁。心下痞,加枳實、黃連、白芍藥。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厚朴。天寒加薑桂。腹痛,加白芍藥、炙甘草。有寒加桂心。夏月加黃芩、甘草、芍藥。
白話文:
春月諸症治例
六神通解散: 治療春末夏初傷寒及流行熱病,發汗效果很快。瘟疫初期,預防性服用藿香正氣煎一大鍋,每人一碗,可預防疾病。若已患病,配合前九味羌活湯服用,效果極佳。藥方組成:麻黃(去根節)、防風、黃芩、石膏(細末)、滑石(細末)、蒼朮、甘草,並用生薑、蔥白、淡豆豉,水煎服,微微出汗即可痊癒。南方春夏用防風,秋冬用麻黃;北方春夏用此方,秋冬麻黃用量加倍。
芎芷香蘇散: 治療春季傷風,症狀為鼻塞、聲音沉重、流清涕、咳嗽痰多、氣逆,脈象為人迎脈浮緩。藥方組成:川芎、白芷、蘇葉(紫蘇葉,去梗)、香附、陳皮、防風、羌活、甘草,並用生薑、蔥白,水煎服。如有痰,加半夏;咳嗽,加杏仁、桑白皮、五味子。
加減藿香正氣散: 治療非季節性傷寒,症狀為頭痛、畏寒發熱、胸悶嘔吐,以及流行疫病、山嵐瘴氣、水土不服等。藥方組成:藿香、白芷、川芎、紫蘇葉、半夏、蒼朮、白朮、白茯苓、陳皮、厚朴(薑製)、甘草,並用生薑、大棗,水煎服。
加減補中益氣湯: 治療因飲食勞累、讀書刻苦、操勞傷神、飲食無節制等導致類似瘧疾的症狀,例如發熱、頭痛、惡寒、身體疲憊,再次受風寒則頭痛劇烈,類似外感傷寒。誤用發汗藥物,容易傷身。此方為內傷的治療方劑,內傷脈象特點為右手氣口脈大於左手人迎脈。藥方組成:人參(去蘆)、黃耆(蜜炙)、白朮、當歸(酒洗)、甘草(炙)、陳皮、升麻、柴胡,並加半夏、黃柏、茯神、棗仁、貝母、枸杞子,並用生薑、大棗,水煎服。升麻、柴胡能提升下陷的陽氣,柴胡使胃中清氣上升,升麻使胃中清氣上升。如身熱,一劑即可氣和微汗而癒。夏月心氣不足,加麥門冬、五味子;口乾,加葛根;身體刺痛(血虛),加當歸;頭痛,加川芎、蔓荊子;頭頂痛,加藁本、細辛;各種頭痛均可用這四味藥;有痰,加半夏、生薑;咳嗽,春天加川芎、佛耳草;夏天加黃芩、麥門冬、五味子;秋天加黃芩、麻黃、金沸草;冬天加款冬花、馬兜苓。久咳是肺中伏火,去掉人參、黃耆;飲食不進,是胃中有寒或氣滯,春天加青皮、陳皮、木香;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夏天加黃芩、黃連;秋天加檳榔、砂仁;心下痞滿,加枳實、黃連、白芍藥;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厚朴;天冷加生薑、桂枝;腹痛,加白芍藥、炙甘草;受寒加桂枝;夏天加黃芩、甘草、白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