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受孔

《醫便》~ 卷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5)

1. 冬月諸症治例

上切片,用麻油二斤入銅鍋煎至黑,濾去渣,入黃丹十二兩,再煎滴水捻軟硬得中,即成膏矣。

制丹法:用黃丹先炒紫色,傾入缸內,用滾水一桶泡之。再吸涼水滿缸,用棒常攪,浸一宿,去水,再炒如前二次,研末用。

按:陶節庵云:予嘗用此膏,此瘡毒並內癰,有奇效。忽一婦月水不行,腹結塊作痛,貼臍下,經行痛止。後隨症外貼內服,無有不效者。楊梅瘡潰爛者尤效,愈見此方之妙也。

彭幸庵都憲治發背方(附),凡人中熱毒,眼花頭暈,口甘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覺有紅暈在背後,即取槐子一大抄揀淨,鐵杓內炒褐色,用好酒一碗煎滾,去渣熱服,酒盡大汗即愈。如未退,再依前煎服,縱成膿者亦無不愈。此三十年屢用屢驗之奇方也。

忍冬花酒即金銀花也。(附),治一切癰疽,發背疔瘡,乳癰便毒,喉閉乳蛾等症,不問已潰未潰,用金銀花連莖葉搗爛取汁半鍾,和熱酒半鍾熱服,甚者不過三五服即愈。如無鮮者,用乾的一二兩,水一鍾,煎半鍾,衝上熱酒半鍾和服。此二方其藥易得,其功甚大,山鄉僻邑,無醫之處,尤宜知此法,以備不虞。

治癰疽發背灸法(附),累用累驗,凡人患癰疽發背,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其紙先干處即是疽頭結處,取大瓣蒜,切如三錢厚,安在頭上,用大壯艾灸之三壯,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才發一二日十灸十愈。三四日十灸七愈。五六日三四愈。過七日則不宜灸。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用蒜研成膏,作餅納瘡頭上,聚艾灸之,亦能安也。若背上初起未腫,內有一粒黃如粟米,即用獨頭蒜切片,如前法灸之,次日去痂,膿自潰矣。極效,不可言。

夏枯草湯(附),治瘰癧馬刀,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者。用夏枯草六兩,水二鍾,煎至七分,去渣食遠服。此生血清熱,治癧之聖藥也。虛甚宜煎濃膏,兼十全大補湯,加遠志、貝母、香附,和服,並以膏塗患處佳。

三奇湯(百四十五),治楊梅瘡,疳瘡,便毒,四服其毒即化為膿,從大便瀉出,極效。故名三奇也。並治諸腫毒初起亦效。

金銀花(二錢),赤芍藥,甘草節,川山甲(蛤粉炒,各一錢),白蒺藜(去刺,二錢),白殭蠶(炒),連翹,當歸尾(各一錢半),蜈蚣(一條,去頭足尾),大黃(虛人三錢,實人五錢),皂角刺(一錢)

上用水酒各一鍾,煎一鍾,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附),治楊梅瘡神秘二方,,先服四帖,後服三帖,七日全好,經驗過。

防風,皂角刺,天門冬,黃芩,栝蔞仁,金銀花(各五分),當歸,熟地黃,木瓜,薏苡仁,紫花地丁,白鮮皮,木通(各一錢),甘草(三分),土茯苓(四兩)

白話文:

冬月諸症治例

一種膏藥的製作方法:取麻油二斤,用銅鍋煎至黑色,過濾掉油渣,加入黃丹十二兩,繼續煎熬,直到膏體軟硬適中即可。

黃丹的加工方法:將黃丹炒至紫色,倒入缸中,用滾燙的開水浸泡。然後再加涼水至滿缸,不斷攪拌,浸泡一夜,倒掉水分,再像之前一樣炒兩次,最後研磨成粉末使用。

據陶節庵記載:他曾用此膏藥治療瘡毒和內癰,效果奇佳。有一位婦女月經不通,腹部腫塊疼痛,用此膏藥貼在臍下,經期疼痛即止。之後,根據不同症狀,內服外敷,均取得良好療效。尤其對梅毒潰爛者效果顯著,更能看出此方之妙。

彭幸庵都憲治療發背的方劑:凡是因熱毒導致眼花頭暈、口甜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且背部出現紅暈的人,取槐子一大把,揀淨,用鐵勺炒至褐色,用好酒一碗煎煮,濾渣後趁熱服用。酒喝完後大量出汗即可痊癒。若汗未退,可再次煎服,即使已經化膿也能痊癒。此方經三十年反覆驗證,效果奇佳。

忍冬花酒(即金銀花酒):治療各種癰疽、發背、疔瘡、乳癰、便毒、喉嚨阻塞、乳蛾等症,無論是否已潰爛,均有效。取鮮金銀花連莖葉搗爛取汁半杯,與熱酒半杯混合服用。情況嚴重者,三五服即可痊癒。若無鮮金銀花,可用乾的金銀花一到二兩,加水一杯,煎至半杯,再加入熱酒半杯混合服用。這兩個方劑所用藥物容易取得,功效卻很大,尤其適合山區偏遠地區缺醫少藥的地方,以備不時之需。

治療癰疽發背的灸法:經驗豐富的灸法,凡患癰疽發背,無論是否已成膿,出現紅腫熱痛者,先用濕紙覆蓋在患處,紙張先乾的地方就是疽頭所在,取大蒜瓣一片,切成約三錢厚,放在疽頭上,用艾灸灸三壯,換一片蒜,疼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疼痛,然後停止。最好早期發現早期灸治,發病一兩天,十灸十癒;三四天,十灸七癒;五六天,三至四灸即可癒合。超過七天則不宜灸治。如果有多個膿頭聚集在一起,將大蒜研磨成膏,做成餅狀敷在瘡頭上,用艾灸,也能痊癒。如果背上剛開始起疹,還未腫脹,內部有一個黃色小米粒大小的膿點,就用單頭蒜切片,如前法灸治,第二天去掉痂皮,膿液就會自行排出。療效極好,不可思議。

夏枯草湯:治療瘰癧(淋巴結結核)和馬刀瘡,無論是否已潰爛,或久治不愈者。用夏枯草六兩,水二杯,煎至七分,濾渣後服用。這是生血清熱,治療瘰癧的良藥。體虛者宜煎濃膏,並配合十全大補湯,加遠志、貝母、香附,混合服用,同時用膏藥塗抹患處效果更好。

三奇湯:治療梅毒、疳瘡、便毒,服用四劑後毒素即化膿,從大便排出,療效極佳,故名三奇湯。治療各種腫毒初期也有效。

藥方組成:金銀花(二錢)、赤芍藥(一錢)、炙甘草(一錢)、川山甲(蛤粉炒,一錢)、白蒺藜(去刺,二錢)、白僵蠶(炒,一錢半)、連翹(一錢半)、當歸尾(一錢半)、蜈蚣(一條,去頭足尾)、大黃(虛人三錢,實人五錢)、皂角刺(一錢)

用法:水酒各一杯,煎至一杯,上部病症飯後服用,下部病症飯前服用。

治療梅毒的兩個秘方:先服用四劑,後服用三劑,七天痊癒,經驗之談。

藥方組成:防風、皂角刺、天門冬、黃芩、栝樓仁、金銀花(各五分)、當歸、熟地黃、木瓜、薏苡仁、紫花地丁、白鮮皮、木通(各一錢)、炙甘草(三分)、土茯苓(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