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便》~ 卷二 (2)
卷二 (2)
1. 夏月諸症治例
《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大抵夏三月天氣蕃育,陽氣發越於外,陰氣伏藏於內,是故夏月諸症宜補陰養陽。
蓋脾胃喜溫而惡寒,食忌瓜果水水,藥禁純用寒涼。先哲每於諸涼藥中必加炮姜,正此意也。蓋夏月心小腸火用事,肺大腸金受傷,孫真人制生脈散,於夏月救天暑之傷庚金,金清則水得以滋其化源,其旨微矣。東垣推廣其意,制清暑益氣湯,專以胃氣為本,蓋土旺而金自榮,不為火所制,脾胃旺自能健運,榮養百骸,暑濕之邪,自不能幹矣。今將夏月合用諸方,詳陳於左,對症活用,無執一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夏季三個月,這時候是植物繁茂與花朵開放的季節,天地之氣交相融合,萬物繁華茂盛。建議晚睡早起,不對夏日感到厭倦,讓情緒保持平和,使花季的色彩更加鮮豔,讓身體的氣息得以宣洩,像是將愛意放在外面。這是符合夏天的氣候特徵,也是養生的原則。違反這些原則可能會傷害心臟,秋天會引發熱病,冬季的疾病會增多。
總體而言,夏季天氣繁育,陽氣在體表發散,陰氣藏於體內,因此夏季的症狀適合補充陰氣與陽氣。
由於脾胃喜歡溫暖而不耐寒冷,食物避免食用瓜果冷飲,藥物避免單純使用寒涼。古人常常在涼性藥物中加入炮姜,正是這個道理。因為夏季心與小腸的火氣旺盛,肺與大腸的金氣受損,孫真人製作了「生脈散」,在夏季拯救因暑氣而受傷的金氣,金氣清淨後,水就能滋潤其生成的來源,其深遠之意在此。
東垣擴展了這個想法,製作了「清暑益氣湯」,專門以胃氣為基礎,因為土氣旺盛,金氣自然得到榮養,不會被火氣所抑制,脾胃健康就能順利運轉,養護全身,暑濕的邪氣自然不能侵害。
現在將夏季使用的各種方子詳細列舉如下,對症下藥,不要固守一法。
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精神困憊,名曰注夏,病屬陰虛,元氣不足,宜用此方治之。(七十一)
黃耆,人參(各一錢),白朮(一錢半),甘草(炙五分),陳皮,當歸,白芍藥,黃柏(各八分),麥門冬(一錢),五味子(九粒)
上用水一鍾半,姜一片,棗一枚,煎服,有痰加半夏。
白話文:
在夏季初和春季末,如果出現頭痛、腳軟、飲食減少、體溫偏高、精神疲憊的情況,這種症狀被稱為「注夏」,它屬於陰虛和元氣不足的病症。針對這樣的症狀,我們可以使用下面的藥方來進行治療。
藥方如下:
- 黃耆:一錢
- 人參:一錢
- 白朮:一錢半
- 甘草:炙後五分
- 陳皮:適量
- 當歸:一錢
- 白芍:一錢
- 黃柏:八分
- 麥門冬:一錢
- 五味子:九粒
使用方法是將上述所有材料用水煎煮,加入一片薑和一枚棗,煮好後服用。如果有痰的情況,可以再加入半夏。
生脈散(七十二),止渴生津,救天暑之傷庚金,夏至後宜常服之。
人參(一錢半),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
上用白水煎服。
益原散(七十三),治暑月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而散濕熱也。
桂府滑石(六兩,飛),甘草(一兩,另研)
上各為末和勻,每服三五錢,新汲水調下。
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而渴者,名曰中暍。此方主之。
人參白虎湯(七十四)
石膏(四錢),知母(二錢),粳米(三錢),人參(一錢半),甘草(一錢)
白話文:
生脈散(七十二):這是一種能夠解渴、滋潤口腔回復活力的藥方,尤其適合夏天補救因炎熱所傷害的肺部。在夏至後,建議經常服用。
成分:
- 人參(一錢半)
- 麥門冬(二錢)
- 五味子(一錢)
使用方法:用水煎煮後飲用。
益原散(七十三):這種藥方適用於夏天身體發熱、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其性質涼爽,能夠清胃腸積熱,並通過淡化的特性幫助排尿,進而散去濕氣。
成分:
- 滑石(六兩,經過飛粉處理)
- 甘草(一兩,單獨研磨)
使用方法:磨成粉末後混合均勻,每次服用約三到五錢,用新鮮汲取的水調製飲用。
夏月身熱出汗且感到寒冷、口渴時,這被稱為中暑。這就是該藥方主要治療的症狀。
人參白虎湯(七十四):
成分:
- 石膏(四錢)
- 知母(二錢)
- 粳米(三錢)
- 人參(一錢半)
- 甘草(一錢)
使用方法:根據藥方指示進行熬煮後飲用。
上用水一鍾半煎服。
夏月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此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黃連。(方見春類。)
黃連香薷飲(七十五),治傷暑腹痛,自汗噁心,或吐或瀉身熱。
香薷(二錢),厚朴,白扁豆(炒),黃連(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上用水量為一杯半,煎煮後服用。
在炎熱的夏季出現發熱伴惡寒,身體沈重且疼痛,尿液澀滯,皮膚冷汗且毛髮直立,四肢逆冷,稍微勞累身體就開始發熱,嘴巴張開,前牙乾燥,脈象弦細虛弱緩慢,這是表裡中暑的症狀。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香薷」和「扁豆」,若有熱症則再加入「黃芩」和「黃連」。(詳細方子請參考春季類藥方。)
「黃連香薷飲」(配方編號:5524)能治療因暑熱引起的腹痛,自汗、噁心,或者嘔吐或腹瀉伴隨身體發熱的症狀。
成分如下:
- 香薷(二錢)
- 厚朴(一錢)
- 白扁豆(炒,一錢)
- 黃連(一錢)
- 甘草(炙,五分)
上用水二鍾,煎一鍾,放冷徐徐服。挾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錢),若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
清暑益氣湯(七十六),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則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蒼朮(麩炒),升麻,人參,白朮(各一錢),神麯,陳皮,澤瀉,麥門冬(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炒),當歸(各四分),五味子(十粒),葛根(二分),青皮(麩炒,二分)
白話文:
上使用兩杯水,煮至一杯,放涼後慢慢服用。如果伴有痰,可以加入半夏和南星(各一錢);如果體虛,可加入人參和黃耆(各一錢)。
清暑益氣湯(七十六),用於治療夏季濕熱影響人體,人感受後會出現四肢疲倦、精神不足、不願行動、胸部滿脹、呼吸困難、肢體疼痛,或者出現呼吸急促、身體發熱、心下脹滿、小便黃色且頻繁、大便稀軟且頻繁,或者出現腹瀉或口渴,沒有胃口飲食,並有自汗體虛的情況。
所需材料如下: 黃耆,蒼朮(麩炒),升麻,人參,白朮(各一錢),神麯,陳皮,澤瀉,麥門冬(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炒),當歸(各四分),五味子(十粒),葛根(二分),青皮(麩炒,二分)。
上用姜二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六和湯(七十七),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並婦人胎產嘔吐。
砂仁(七分),半夏(一錢),杏仁,人參,赤茯苓,厚朴,白扁豆,藿香葉(各八分),白朮(一錢),木瓜,蒼朮(各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上藥材用量:
- 生薑兩片
- 大棗一枚
- 水兩鍾(約400毫升),煎煮至一鍾(約200毫升),在餐後服用。
六和湯(方程式編號:56),主要用於治療心脾功能失調、氣血不能正常運行、霍亂引起的肌肉抽搐、嘔吐、腹瀉、寒熱交替、痰多咳嗽、胸部脹滿、頭暈疼痛、身體浮腫、疲倦嗜睡、尿液赤澀,以及傷寒時陰陽不明顯、夏日受熱導致的煩躁、或出現痢疾、飲酒後的煩渴和食慾不振。對於懷孕婦女出現的妊娠噁心和嘔吐也有效。
藥材及其用量如下:
- 砂仁:七分(約14克)
- 半夏:一錢(約3克)
- 杏仁:未提供詳細數量
- 人參:一錢(約3克)
- 赤茯苓:五分(約10克)
- 厚朴:未提供詳細數量
- 白扁豆:八分(約16克)
- 藿香葉:八分(約16克)
- 白朮:一錢(約3克)
- 木瓜:五分(約10克)
- 蒼朮:五分(約10克)
- 甘草:三分(約6克)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附:霍亂吐瀉,始因飲冷,或冒寒,或大飢,或大怒,或乘舟車馬,傷動胃氣而致。若心痛則先吐,腹痛則先痢,心腹齊痛,吐痢並作,名曰霍亂。其症頭旋眼暈,手足轉筋,四肢逆冷,用藥稍遲,須臾不救。若誤飲食立死。治宜溫藥解散,腹痛面青不渴為寒,腹痛燥渴面赤為熱。
急無藥時,熱用鹽打井花水多飲。寒用吳茱萸、木瓜、食鹽各五錢,同炒焦,先煎水三碗令百沸,入藥同煎至二碗,隨飲藥入即蘇。走後服前六和湯,寒加乾薑,熱加黃連(各一錢)
白話文:
上用三片薑,一枚棗,兩杯水,煎煮一杯,餐後服用。
附:霍亂的病因可能是飲用冷水、受涼、大吃大喝、情緒激動、乘坐舟車馬等導致胃氣受損。如果開始是心痛,可能會出現嘔吐;如果是腹痛,則會出現痢疾;心腹同時疼痛,嘔吐和痢疾一起出現,這就是霍亂。其症狀包括頭暈、眼睛模糊、四肢抽搐、四肢冰涼,如果藥物使用稍晚,可能隨時危及生命。如果誤食了食物,可能會立即死亡。治療上應使用溫和的藥物來調和胃氣。胃寒的症狀表現為面色蒼白且口不渴,胃熱的症狀表現為面色紅潤且口渴。
在急無藥物的情況下,對於熱性的霍亂,可以使用大量的鹽水和井花水來飲用。對於寒性的霍亂,可以使用五錢的吳茱萸、木瓜和食鹽,一同炒至焦黃,先煎三碗水至開鍋一百次,加入藥物一同煎至兩碗,隨即飲用,藥物進入後即可恢復。在服用完之前的六和湯後,對於寒性霍亂可以加上乾薑(各一錢),對於熱性霍亂可以加上黃連(各一錢)。
附:濕之一症,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入,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過食生冷濕面潼酪,或飲酒,其症腫滿,皆自內而出也,宜實中宮,淡味滲泄,利小便為最。若濕腫腳氣,亦當汗散。
加味胃苓半夏湯(七十八),治諸濕,隨症加減用。
陳皮(八分),白朮,半夏,茯苓(各一錢),酒芩,羌活(各八分),蒼朮(一錢半),甘草(四分)
上用姜三片水煎服。濕在上,倍蒼朮。濕在下,加升麻(八分)。內濕,加豬苓、澤瀉(各一錢),桂(少許)。中焦濕與痛,有實熱者,加黃連、木通(各一錢)。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倍白朮。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白朮、黃芩、酒炒白芍藥(各一錢)。
白話文:
關於濕症,有兩種來源,一種是來自外部,如陰雨天氣或潮濕的地勢,另一種是源自內部,例如過量食用生冷、濕性食物或飲酒等,會導致腫脹和滿腫的症狀。對於外來的濕症,應採取發汗的方法來疏散;而內部產生的濕症,則需通過補充中宮、使用淡味食物、利尿等方式進行處理,其中利尿效果最佳。若出現腳氣或濕疹,也應採取發汗的方法進行治療。
治療各種濕症的方子是「加味胃苓半夏湯」(方程式編號15286),根據症狀進行適當調整使用。
- 陳皮(八分)
- 白朮(一錢)
- 半夏(一錢)
- 茯苓(一錢)
- 酒黃芩(八分)
- 羌活(八分)
- 蒼朮(一錢半)
- 甘草(四分)
以上配方以三片薑片加入水中煎煮後服用。如果濕症在上身,可增加一倍的蒼朮份量;若濕症在下身,可以添加升麻(八分)。對於內部的濕症,可以添加豬苓、澤瀉(各一錢)以及少量的桂枝。如果有中焦濕症並伴有疼痛且有實熱情況,可以添加黃連、木通(各一錢)。對於體質肥胖、面色白皙的人,由於濕症導致疲倦、無力,這可能表示是氣虛,因此可以添加人參、黃耆(各一錢),並且增加白朮的份量。對於體質偏瘦、面色黑的人,因為可能有濕熱的情況,可以添加更多的白朮、黃芩,以及酒炒白芍藥(各一錢)。
山精丸(七十九),健脾去濕,息火消痰養血。方見滋補類。
附:薏苡仁粥(方見養老類)
附:泄瀉有五,不可例治。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停,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水瀉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火,也。或瀉或止,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當隨症加減而分治之。
加味胃苓湯(八十),治諸瀉依後加減用。
陳皮(炒,一錢),黃芩,澤瀉(各一錢),白朮(陳土炒,一錢半),白芍藥(酒炒,一錢半),蒼朮(米泔浸,去皮,切片,日曬乾,鹽水炒,一錢半),豬苓(八分),赤茯苓(八分),桂(二分),黃連(薑汁炒,八分),半夏(薑汁炒,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山精丸(七十九)是一種調理脾胃、去除濕氣、清熱解毒、滋潤血液的中藥配方,屬於補益類的藥物。
薏苡仁粥(方見養老類)是一種養老人羣適用的粥品,具備滋養身體的作用。
關於瀉瀉,有五種不同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進行治療。第一種是隻排出水分,腹部無疼痛感,這通常是濕氣過重的表現。第二種是飲食進入胃部後無法停留,排出了完整的穀物,這是因為氣虛所導致。第三種是腹部疼痛並伴隨水瀉和腸鳴,疼痛與瀉出頻繁相間,這是因為火熱之症所致。第四種是瀉便與停止交替出現,瀉量多少不定,這是痰阻所致。最後一種是腹部疼痛嚴重,瀉後疼痛減輕,這是食積所致。應根據症狀的特點來調整藥方進行個別治療。
加味胃苓湯(八十)是一種治療各種瀉症的方劑,使用時需根據症狀進行調整。
配方成分如下:
- 陳皮(炒),份量為一錢。
- 黃芩,份量為一錢。
- 澤瀉,份量為一錢。
- 白朮(陳土炒),份量為一錢半。
- 白芍藥(酒炒),份量為一錢半。
- 蒸朮(米泔浸,去皮,切片,日曬乾,鹽水炒),份量為一錢半。
- 豬苓,份量為八分。
- 赤茯苓,份量為八分。
- 桂,份量為二分。
- 黃連(薑汁炒),份量為八分。
- 半夏(薑汁炒),份量為一錢二分。
- 甘草,份量為五分。
上用水二鍾,姜三片,燈心一分,煎八分,空心溫服。泄瀉注下如水,本方加蒼朮、車前子,倍加白朮,為末,空心米湯調下,煎服亦可。濕熱甚,肛門如熱湯者,本方去桂、加滑石末(二錢),倍黃苓(一錢),山梔(炒一錢),木通(八分)。腹中痛,下泄清冷,喜熱手蕩熨,口不燥渴者,乃寒瀉也。
三倍桂,加肉豆蔻(麵包煨,一錢)。病甚者,加丁香、製附子(各八分),作丸服。如久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故也。用白朮、芍藥、神麯(俱炒)、陳皮(不去白)、肉豆蔻(煨)、訶子肉、烏梅、五倍子(各等分),為丸,以四君子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此法試效。
白話文:
上用兩杯水,加入三片薑,一錢燈心草,煮至剩八分,空腹溫服。若出現水樣洩瀉,可在此方基礎上加入蒼朮、車前子,白朮加倍量,研磨成粉,空腹時用米湯調服,煮沸後服用也可。如果濕熱嚴重,肛門感覺如同熱湯,則在原方中去掉肉桂,增加滑石粉(二錢),黃芩加倍(一錢),山梔(炒至一錢),木通(八分)。
若腹中疼痛,下洩物清冷,喜歡用熱手按摩,口不乾渴,這是寒瀉的表現。
對於此情況,可以將肉桂用量提高到三倍,加入一錢肉豆蔻(用麵包包裹後慢火炙烤)。病情嚴重時,可加入丁香、炮製的附子(各八分),做成丸狀服用。
若是長期洩瀉、直腸無法閉合或脫肛,這通常表示元氣下陷,或是大腸運行功能失常所致。這種情況下,可用白朮、芍藥、神麯(均需炒過)、陳皮(去除白色部分)、肉豆蔻(慢火炙烤)、訶子肉、烏梅、五倍子(均等份),研磨成丸,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防風、升麻,煮湯送服。
以上方法請試驗後使用,以確認其效果。
)如食積時常腹痛瀉積,先以木香檳榔丸,或枳實導滯丸,推逐之。然後以四苓加厚朴、蒼朮、神麯、麥芽,作丸服,以安胃氣。(二方見《袖珍方》內。五苓去桂,名四苓。)如瀉水腹不痛者,屬氣虛,四君子倍白朮,加黃耆、升麻、柴胡、防風,補而提之。
泄瀉日夜無度,諸藥不效者,用針砂、地龍、豬苓各等分,為末,生蔥搗汁,調方寸匕貼臍心,小便長瀉即止。
白話文:
當食物過量時,經常會感到腹部疼痛和消化不良,此時可以先服用「木香檳榔丸」或「枳實導滯丸」,來推動和清除體內的積食。接著,使用「四苓」加上「厚朴」、「蒼朮」、「神麯」和「麥芽」來製作成丸狀,服用它們可以穩定胃部的氣息。這兩個方子在《袖珍方》中有詳細記載。「四苓」是去掉「桂」的「五苓」,成為「四苓」。
如果出現頻繁排泄水狀物質且腹部不疼痛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氣血不足,此時可使用「四君子」藥方,其中「白朮」的份量加倍,再加入「黃耆」、「升麻」、「柴胡」和「防風」,通過補充並提升氣血來治療。
對於那些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持續出現嚴重洩瀉,即使使用各種藥物也無法改善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針砂」、「地龍」和「豬苓」,這些藥材按照等份比例研磨成粉,再加入生蔥搗出的汁液調製,取一小撮貼在肚臍上,若小便能順暢排出,則洩瀉情況就能得到緩解。
大人小兒吐瀉日久垂死,灸天樞二穴、(在臍兩傍,各開二寸。)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半。)中脘穴(在臍上四寸半。)
加味香砂枳朮丸(八十一),治飲食所傷,脾胃不和,欲作瀉痢,並七情所傷,痞悶嘔吐,不思飲食,瀉痢後,理脾胃,去余滯。此藥一運一動,一補一消,活法用之,極有奇效。
白朮(土炒,二兩),黑枳實(麩炒,一兩),半夏曲(真者,一兩五錢),陳皮(去白,一兩),砂仁(炒,七錢半),香附(醋浸,曬乾,炒,一兩),麥芽面(炒,一兩),木香(不見火,五錢),黃連(薑汁炒,春五錢,夏一兩),神麯(炒,一兩),有痰加竹瀝(半碗),薑汁(二盞)。
白話文:
對於大人和小孩長期嘔吐、拉肚子接近生命危險的情況,可以灸治天樞、氣海和中脘三個穴位。天樞穴位於肚臍旁邊兩側,每邊離肚臍兩寸;氣海穴位於肚臍下1.5寸;中脘穴則位於肚臍上方4.5寸。
我們還可以使用「加味香砂枳朮丸」來治療由飲食不當或情緒影響導致的脾胃不和,包括想拉肚子、腹部脹滿、嘔吐以及沒有食慾的情況。這個藥方可以調理脾胃,消除剩餘的積滯。這種藥物具有調和、消化、補益的功能,運用得當,效果非常奇特。
主要成分如下:
- 白朮(經過土炒處理,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
上為末,薄荷煎湯,打老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參苓白朮丸(八十二),瀉痢後,調理脾胃,極穩累效。
人參(一兩五錢,去蘆),白朮(土炒,一兩),白茯苓(去皮,兩半),甘草(炙,一兩),山藥(薑汁炒,一兩半),砂仁(炒,一兩),薏苡仁(炒,二兩),桔梗(去蘆,炒,一兩),蓮肉(去皮心,一兩半)
白話文:
上級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使用薄荷煎湯來煮沸後,加入老米糊調和,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約七十至八十顆,應於餐前,用溫開水吞下。
參苓白朮丸(配方編號:36033),適用於消化不良或拉肚子後,調整胃腸功能,效果穩定且顯著。
所需材料如下:
- 人參(淨重一兩五錢,去除根部),
- 白朮(經過土炒處理,淨重一兩),
- 白茯苓(去除皮層,淨重兩半),
- 甘草(經過炙烤處理,淨重一兩),
- 山藥(使用薑汁炒製,淨重一兩半),
- 砂仁(經過炒製處理,淨重一兩),
- 薏苡仁(經過炒製處理,淨重二兩),
- 桔梗(去除根部,經過炒製處理,淨重一兩),
- 藕節(去除皮與內心,淨重一兩半)。
若痢後虛弱,用石連肉、黃連,用吳茱萸同浸半日,連汁炒乾,去萸一兩。餘外脾胃虛弱,調補只照本方。
上為末,晚米糊一半,蜜一半,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治老少脾泄久不愈神方(附)
用冬米造飯鍋巴淨末四兩,蓮肉去心淨末四兩,享糖末四兩,共和勻,每服三五匙,食遠白湯調下,一日三次,鄒太湖先生傳。
養脾進食丸(八十三),治瀉痢後脾,胃虛弱,飲食減少。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各三兩),甘草(一兩半),陳皮,半夏曲,厚朴(薑汁炒,各二兩),蒼朮(麩炒,三兩),砂仁(炒,一兩半),神麯(炒),麥芽(炒,各二兩半),木香(五錢)
白話文:
如果痢疾後感到虛弱,可以使用石蓮肉和黃連,與吳茱萸一同浸泡半天,連同汁液一起炒乾,去掉吳茱萸一兩。對於外脾胃虛弱,調補只需按照這個方子。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晚上用米糊一半,蜂蜜一半,混合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約七八十丸,飯前用白開水送下。
這是治療老少脾洩長期未愈的神奇方子(附錄)。
使用冬米煮飯,取鍋巴淨末四兩,蓮肉去心淨末四兩,白糖末四兩,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至五匙,飯前用白開水調服,一天三次,由鄒太湖先生傳授。
「養脾進食丸」(配方編號:19163),治療痢疾後的脾、胃虛弱,飲食減少。
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各三兩),甘草(一兩半),陳皮,半夏曲,厚朴(薑汁炒,各二兩),蒼朮(麩炒,三兩),砂仁(炒,一兩半),神麲(炒),麥芽(炒,各二兩半),木香(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麥芽、面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瘧症,春夏因飲食勞倦而得,秋冬因傷暑而成,然無痰不能作。屬三陽宜汗宜吐,屬三陰宜下宜溫,宜分治之。(附)
柴苓平胃湯(八十四),治瘧初起,熱多寒少,宜此方分利。
柴胡(一錢半),黃芩,蒼朮,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白朮(一錢半),白茯苓,陳皮,厚朴,人參,豬苓,澤瀉(各八分),桂技(五分)
清脾飲(八十五),服前方一二服不止,再用此方。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要研磨成粉末,使用神麒、麥芽和麵粉調製成糊狀,然後做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需先空腹,用白開水送服五十顆藥丸。
這種藥方適用於瘧疾,特別是春夏季節因飲食過度或勞累所引發,秋冬則因暑氣損傷身體所致,但若沒有痰,就不會出現瘧疾。對於屬於三陽的患者,應採取發汗或吐的方法來治療;對三陰的患者,則應進行排便或溫補的方法來治療,需要根據病情的不同來分別進行治療。
【柴苓平胃湯】(配方編號:26610),適用於瘧疾初期,熱量較多,寒意較少的病狀,這是一種可以利尿分治的藥方。
成分如下:
- 柴胡(1.5錢)
- 黃芩
- 蒼朮
- 半夏(各1錢)
- 甘草(3分)
- 白朮(1.5錢)
- 白茯苓
- 陳皮
- 厚朴
- 人參
- 豬苓
- 澤瀬(各8分)
- 桂枝(5分)
【清脾飲】(配方編號:651),如果使用上述【柴苓平胃湯】一兩次後仍無改善,可以再使用這個【清脾飲】配方。
白朮(一錢半),厚朴(八分),白茯苓,半夏(各一錢),甘草(四分),柴胡(一錢半),黃芩(一錢二分),青皮,草果,檳榔(各七分)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服,渣再並將發時服。若大渴加知母、麥門冬(各一錢)。若不止加常山(酒炒一錢半),烏梅(二個)。空心五更服即止。如不止再用後方。
常山飲(附),截瘧神方。
常山(燒酒炒,二錢),檳榔(一錢),草果(一錢),烏梅(二個),知母(一錢),貝母(一錢半)
白話文:
白朮(1.5錢)、厚朴(0.8錢)、白茯苓、半夏(各1錢)、甘草(0.4錢)、柴胡(1.5錢)、黃芩(1.2錢)、青皮、草果、檳榔(各0.7錢)。
把以上材料加上三片姜、一枚棗和1.5鍾水,煮到剩下八分,飯前空腹服用,渣可以在發作時再服用。如果口渴嚴重,可以添加1錢的知母和麥門冬。如果症狀不止,則加1.5錢的常山(酒炒)和兩個烏梅。五更時空腹服用即止。如果症狀仍然不止,則可以使用後面的方子。
常山飲(附),主治瘧疾的神方。
常山(燒酒炒,2錢)、檳榔(1錢)、草果(1錢)、兩個烏梅、知母(1錢)、貝母(1.5錢)。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八分,酒七分,煎八分,露一宿,五更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服,渣用酒浸煎,待將發時先服,立效。蓋人多畏常山為吐藥而不輕用,殊不知瘧因痰作,常山吐去其痰而瘧即止,瘧止以後方調補。
加味補中益氣湯(八十六),瘧後調理脾胃,並治餘熱。
即前補中益氣湯,倍柴胡,(一錢,)加半夏、黃芩、白芍藥(各八兩)。薑棗煎服。(方見春類。)
露姜飲(附),治脾胃聚痰發為瘧,寒多熱少。
用生薑四兩,和皮帶水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立止。
白話文:
使用三片薑,一枚大棗,加水八分之量,加酒七分之量,煎煮至剩八分之量,放置一夜,於清晨日未升起時,面向東方空腹服用,剩下的藥渣用酒再煮一次,等到病狀開始發作時先服用,立即見效。人們大多害怕常山是催吐藥物而不輕易使用它,卻不知道瘧疾是由於痰液引起,常山能夠吐出痰液使瘧疾停止,等瘧疾停止後再進行調養補充。
【加味補中益氣湯】(配方編號:32803,序號86),在瘧疾後調理脾胃,同時治療餘熱。
即先前的【補中益氣湯】(配方編號:39952),柴胡的份量加倍(一錢),加入半夏、黃芩、白芍藥(各八兩)。薑與棗一起煎煮服用。(詳細配方參見春季類別。)
【露姜飲】(附錄),用於治療脾胃積聚痰液引發的瘧疾,寒症多於熱症。
使用生薑四兩,連皮一同搗碎成汁一碗,放置一夜露水,於清晨空腹冷服即可止癥。
咒由科(八十七),治瘧法,不問久新瘧疾,一次即愈。
用桃、杏、棗、梨,隨用一樣,單梨亦好。咒曰:吾從東南來,路逢一池水,水裡一條龍,九頭十八尾,問伊食甚的,只食瘧疾鬼。先念一遍吹果上,念七遍,吹果上七次。令患人於發日五更雞犬不聞時,面東而立,將果食之。於淨室中安臥。忌食瓜果葷腥熱物。此法十治可好八九。
按:此法,雖不合現代科學。惟聞越城名醫何廉臣先生常用醫病,足見古法必無不合。
附:痢因熱積氣滯而成,又夏月過傷生冷,以致秋來發痢。先賢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此要法也。
枳殼大黃湯(八十八),痢初一二日,元氣未虛,用此方下之。
白話文:
【咒由科(八十七)】,治療瘧疾的方法,無論是舊的還是新的瘧疾,一次治療即可痊癒。
使用桃、杏、棗、梨等水果中的任何一種,單獨使用梨效果也很好。咒語如下:我來自東南方向,路上遇到一個池塘,池塘裡有一條龍,有九個頭和十八條尾巴,問它吃什麼,它只吃瘧疾鬼。先念一遍吹果上,再念七遍,吹果上七次。讓病人在清晨五點雞犬不聞時刻面向東方站立,將果實食用。在乾淨的房間中安靜地躺下。避免食用瓜果、肉類、魚類和熱食。此方法十次中有八九次可以有效。
按:此方法雖然不符合現代科學標準,但據聞越城名醫何廉臣先生常使用此法治療疾病,足見古法未必不合時宜。
附:痢疾是因熱積聚和氣流阻塞造成的,另外夏季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導致秋季出現痢疾。前人的智慧指出,通過活血可以讓膿液自行痊癒,調節氣息可以去除後重感,這是治療的重要原則。
【枳殼大黃湯(八十八)】,治療痢疾初期一兩天內,患者元氣尚未衰弱,使用此方進行下藥治療。
枳殼(一錢半),檳榔(一錢),厚朴(一錢),大黃(壯實五七錢,虛人三四錢)
上用水一鍾半,先煎三味至一鍾,下大黃再煎二三沸,熱服得快利為妙。
止痢極效方(八十九),既下之後,即以此方止之。
當歸,赤芍藥,懷生地黃(各七分),黃連(一錢),甘草(三分),酸石榴皮(八分),粟殼(蜜炒,八分),地榆(八分)
上用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服,一服即止。
白話文:
「枳實(半錢),檳榔(半錢),厚朴(半錢),大黃(實壯者五到七錢,虛弱者三到四錢)。
以上材料先用一又半杯水煎煮三味至一又半杯,再加入大黃繼續煎煮二到三次沸騰,熱服以獲得快速舒緩的效果。
此方為止痢極效方(第八十九),在使用後出現排便的情況,即可使用此方進行治療。
當歸、紅芍藥、懷生地黃(各七分),黃連(一錢),甘草(三分),酸石榴皮(八分),粟殼(蜜炒,八分),地榆(八分)。
以上材料用一又半杯水煎煮至七分,於餐前服用,一次服用即可停止症狀。」
二妙香連丸(九十),治赤白痢立效。
木香(一兩),黃連(四兩,吳茱萸二兩,同浸一夜,炒乾去茱萸不用)
上二味為末,粟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遠白湯下。初起宜推蕩。本方加大黃(二兩),檳榔(一兩),以行之。再以本方加肉豆蔻(雞蛋清炒一兩五錢),以止之。此謂二妙也。
萬氏方治痢十法:(附),凡下痢惡寒發熱,身頭俱痛,此謂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其或腹痛後重,小便短,此為里症,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甘草、滑石、煎。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症。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是名挾寒。加薑、桂。其或下墜在血泄之後,此氣滯症。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其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朮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懶食,此為挾虛症,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簀,此為無血症。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而以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其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蓋固腸丸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其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可擇而用之。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上前方用厚朴,專瀉滯凝之氣,然厚朴性大溫而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厚朴稍緩,比陳皮稍重,滯氣稍退,亦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兼,若為參朮之佐,亦純作補藥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芩。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萬舉萬全,豈在乎執方而已哉。
白話文:
【二妙香連丸】(第九十),能夠立即治療赤白痢疾。
木香(一兩),黃連(四兩,吳茱萸二兩,一起浸泡一夜,炒乾後去掉吳茱萸)
這兩種材料研磨成粉末,用粟米粉調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七十顆,飯前用白開水送服。初發病時應進行推拿。如果原方增加大黃(二兩),檳榔(一兩),可以促進排泄。再以原方加入肉豆蔻(用雞蛋清炒一兩五錢)來止痢。這就是「二妙」的療法。
萬氏方治療痢疾十法:(附錄),對於下痢伴有畏寒發燒,全身頭部疼痛,這被稱為表症,應該使用微汗調和解毒,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煎煮。如果出現腹部疼痛後重感,小便短少,這是內症,應該調和中藥疏理氣體,使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甘草、滑石煎煮。如果出現下垂異常,積聚中有紫黑色血液並且疼痛嚴重,這是死血癥,方法是用擂細桃仁、滑石進行治療。如果出現口渴以及大便口燥辣,這是帶有熱症,添加黃芩。如果口不渴,身體不熱,喜歡熱手熨熱,這是帶有寒症,添加薑、桂。如果下垂在出血之後,這是氣滯症,應該在前藥中加入一枚檳榔。如果在下部纏繞著,或者在上部嘔吐食物,這是毒素積聚未化,胃氣未平,應該辨別寒則溫暖之,熱則清涼之。如果虛弱,應該使用參朮補益。毒素消除,積聚下落,食量自然增加。如果感到疲倦,自己覺得氣息不足,不想吃東西,這是帶有虛弱症狀,應該加入白朮、當歸身尾,嚴重者加入人參。如果非常嚴重的病情,僅僅使用這一條,加上陳皮補益。當虛弱恢復,痢疾自然停止。如果氣血調和,積聚很少,但是虛弱坐不住,這是沒有血液症狀,當歸身尾加倍使用,然後以生芍藥、生地黃,並以桃仁輔助,再加上陳皮調和,血液自然安定。如果纏繞減輕百分之七八十,糞便已經清除,糟粕還未完全消化,應使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煮湯汁,服用固腸丸三十顆。然而固腸丸性質燥烈,恐怕還有滯氣未完全排出,只需單獨飲用此湯,固腸丸不必立即使用。因為固腸丸具有去除濕氣、固腸的功效。如果痢疾後,糞便還未完全消化,或者食用粥稍微多,或者飢餓時才吃,腹部產生疼痛,絕對不要驚慌,使用白朮、陳皮各一半,煎煮湯汁和服就能安心。如果長期痢疾後,身體虛弱,滑下不停,應該使用藥物來收斂。可以使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嚴重者添加牡蠣,可以選擇使用。然而必須以陳皮作為輔助,因為過度收斂也可能引起疼痛。如果病情更加嚴重,灸天樞、氣海。前面的方劑使用厚朴,專門排除積聚的氣體,然而厚朴性質溫熱且散開,長時間服用會導致虛弱的人氣血大損,積聚的氣體稍微流通後就離開。剩下的積聚未盡,則使用炒枳殼、陳皮,然而枳殼也會耗氣,相比厚朴稍緩,相比陳皮稍重,積聚的氣體稍微減少後,也應該去除。僅使用陳皮,以調和各種藥物。然而陳皮去除白色部分,有補益與消散的雙重效果,如果作為參朮的輔助,也被純粹視為補益藥物。對於痢疾腹痛,一定以白芍藥、甘草作為主導,當歸、白朮作為輔助,對於畏寒疼痛者加入桂,對於畏熱疼痛者加入黃芩。通達的人更能根據年齡、季節、氣候選擇藥物,萬事萬全,豈只是執著於成方而已。
附:火症有虛實輕重,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折之。實火宜瀉,虛火宜補。陰虛火動難治,宜滋陰降火。
升陽散火湯(九十一),治男婦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脾胃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並治,此火鬱則發之義也。
升麻(五分),葛根,羌活,獨活(各七分),白芍藥(一錢),人參(去蘆),黃耆(生用,各八分),甘草(四分,半生半炙),柴胡(七分),防風(五分)
上用薑棗水煎溫服。
忌生冷寒物,此虛火宜補宜散。
白話文:
火症有虛實輕重之分,輕度的可以通過降火處理,如果病情嚴重,則需要根據火症的性質進行治療。實火需要洩火,虛火則需補益。若出現陰虛導致的火動,治療較為困難,應當滋陰降火。
「升陽散火湯」(九十一號方),適用於男女雙方的四肢發熱,筋骨間熱,外表熱如火燒,灼熱至皮膚,用手觸摸感覺如被烙鐵灼傷。此病通常由血虛引起,或是因脾胃過量食用寒涼食物,使陽氣在脾臟中積聚,此即為火氣鬱積後的表現。
配方包括:
- 升麻(五分)
- 葛根
- 羌活
- 獨活(各七分)
- 白芍藥(一錢)
- 人參(去蘆頭)
- 黃耆(生用,各八分)
- 甘草(四分,一半生一半炙)
- 柴胡(七分)
- 防風(五分)
以上材料使用薑棗水煎煮後溫服。
對於這種虛火,應當避免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這時需要的是補益和疏散火氣的方法。
黃連解毒湯(九十二),治實火燥亂,煩渴,蓄熱內甚。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亦治實熱火,此實火宜瀉。
滋陰降火湯(附),治陰虛火動,起於九泉,此補陰之妙劑也。
當歸(一錢),川芎(五分),白芍藥(薄荷汁炒),黃芩(七分),生地黃(薑汁炒),黃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八分),柴胡(七分),熟地(八分),麥門冬(八分)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九十二號方):用來治療實火燥亂、口渴及內有熱邪的情況。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每味藥物等量)
以上藥物加水煎煮後服用,並可加入大黃製成「梔子金花丸」。此方也適用於實熱火症狀,對於實火的治療適合使用此方。
【滋陰降火湯】(附錄方):用來治療陰虛火旺的情況,尤其當火源來自地下深處時,這是補充陰液的神妙方劑。
當歸(一錢)、川芎(五分)、白芍藥(薄荷汁炒)、黃芩(七分)、生地黃(薑汁炒)、黃柏(蜜水炒)、知母(酒炒)、柴胡(七分)、熟地(八分)、麥門冬(八分)。
上用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服,別以附子為末,唾津調貼湧泉穴。氣虛,加人參、黃耆(各八分)。咳嗽,加阿膠、杏仁(各七分),五味子(三分)。咯唾衄血,加牡丹皮(八分),藕節自然汁(三匙),犀角末(五分)。此與前補陰散大同小異,詳輕重參用。玄明粉、秋石,皆降火甚速,宜頻用之。童便亦好,方並見前。
痰症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故曰痰因火動,降火為先,火因氣逆,順氣為要。以,加味二陳湯,主之。(九十三)
白話文:
上藥材包括一片薑和一枚大棗,需用水煎煮後服用。另外,可以將附子研磨成粉末,再用唾液調和後貼在湧泉穴上。若出現氣虛的情況,可增加人參和黃耆各八分。若有咳嗽現象,則可加入阿膠、杏仁各七分以及五味子三分。如果出現吐血、咳血或鼻血的狀況,可添加牡丹皮八分、藕節的自然汁三匙以及犀角粉末五分。這份藥方與前面的補陰散大致相同,但需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使用。玄明粉和秋石都具有迅速降火的效果,適合頻繁使用。童年的尿液也是一個好的選擇,詳細的使用方法可參考前面的資料。
痰症主要由津液轉化而成,可能因風寒、濕熱的影響,或者受到情緒、飲食等因素的傷害,導致氣逆液渾,最終形成痰飲。因此,我們認為痰是由火動引起的,首先需要降火;而火又因為氣逆,所以順著氣道運行纔是關鍵。所以,我們使用「加味二陳湯」來治療這種情況。(九十三)
橘紅(去白,一錢),半夏(制),貝母(各一錢半),白茯苓(去皮,一錢),甘草(三分),枳實(炒,一錢),天花粉(七分),黃芩(酒炒,一錢),白朮(一錢二分),防風(去蘆),連翹(各五分),香附(童便炒,一錢),檳榔(六分)
上用姜三片,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半夏湯(附),消痞化痰甚捷。
半夏(薑汁拌透,曬乾),陳皮(鹽水微浸,去白),白茯苓(各二錢),桔梗(去苗,炒),枳實(炒,各一錢)
白話文:
藥物:
- 橘紅(去掉白色部分,用量:1錢)
- 半夏(經過製作處理,用量:1又半錢)
- 貝母(用量:1又半錢)
- 白茯苓(去掉皮,用量:1錢)
- 甘草(用量:3分)
- 枳實(經過炒制,用量:1錢)
- 天花粉(用量:7分)
- 黃芩(經過米酒煮過,用量:1錢)
- 白朮(用量:1又2分)
- 防風(去掉根部,用量:5分)
- 連翹(用量:5分)
- 香附(經過童子尿炒過,用量:1錢)
- 檳榔(用量:6分)
調味:
- 生薑(用量:3片)
- 水(用量:2鍾)
使用方法:
- 將所有藥物和生薑加入2鍾水,煮至剩下1鍾後服用。請在飯前服用。
藥方名稱:半夏湯(附) - 這是一個能快速消除腹脹、化解痰液的藥方。
藥物:
- 半夏(用生薑汁拌透,晾乾,用量:2錢)
- 陳皮(用鹽水稍微浸泡,去掉白色部分,用量:2錢)
- 白茯苓(用量:2錢)
- 桔梗(去掉根部,炒過,用量:1錢)
- 枳實(炒過,用量:1錢)
上用姜三片,水煎,食遠服,或丸亦可。
滾痰丸(九十四),治一切宿滯,及風熱之痰。
大黃(錦紋者,八兩,酒蒸九次),黃芩(酒浸,連酒炒乾,八兩),沉香(不見火,五錢),硃砂(天葵草伏過,一兩,另研),青礞石(一兩半,用焰硝一兩半,用火煨如金色,去硝)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食後白湯或茶下。
白話文:
在使用藥材時,可以取三片薑,用水煮沸後飲用,或將其做成丸狀也是可行的。
這是滾痰丸的配方(第九十四號),用於治療所有類型的積滯和風熱所引起的痰症。
所需材料如下:大黃(有錦紋者,八兩,需以酒蒸九次)、黃芩(以酒浸泡,連同酒一同炒乾,八兩)、沈香(不經火烤,五錢)、硃砂(以天葵草伏過,一兩,需單獨研磨)、青礞石(一兩半,需用焰硝一兩半,以火加熱至金黃色,並去除焰硝)。
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再加入麵糊做成丸狀,大小約如綠豆,用硃砂包裹。每次服用時,可取五十個丸子,搭配白開水或茶飲用。
清心化痰丸(附),養心消痰,降火極效。
南星(一斤,為末,用臘月牛膽五個,裝入膽內,至春取出,淨用十五兩),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浸透,曬乾,十兩),真玄明粉(四兩,用臘雪水制的),石膏(一斤,用甘草四兩同煮一日,去甘草,曬乾,十五兩),白芷(四兩),米硃砂(用天葵草伏,三兩,另研)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綠豆大,砂朱為衣。每服八九十丸,食後白湯送下。
白話文:
"清心化痰丸"(附)是一種養心、消除痰濕且具有極佳降火效果的中藥方。
- 南星(一斤,磨成粉末,使用五個牛膽,於臘月放入膽內,待到春天取出,淨化後使用十五兩),
- 半夏(以水煮七次,再用薑汁浸泡至完全吸收,然後曬乾,共十兩),
- 真玄明粉(四兩,以雪水製成),
- 石膏(一斤,與四兩甘草一同煮一天,去除甘草後曬乾,共十五兩),
- 白芷(四兩),
- 米硃砂(以天葵草伏製,三兩,另行研磨)。
以上各項混合後研磨成粉末,以薑汁調和成丸狀,大小如綠豆,外層包覆砂朱。每次服用約八九十粒,於飯後以白開水送服。
清肺化痰丸,一名祛痰丸,清痰降火甚速,酒客尤宜。(九十五)
旋覆花(去梗葉,淨末,一兩),南星(五錢,薑製),半夏(五錢,薑製)
上先以南星,半夏二味水浸,夏二日,秋三日,冬五日,取出曬乾,共為細末,九月採半黃栝蔞六枚,淡竹瀝一杯勻和,三味共入石臼搗極爛為薄餅,先用黃蒿鋪匣內二寸厚,將餅安於蒿上,仍用蒿覆地下,咯薄三七日,取出曬乾,此栝蔞曲。石臼搗為細末,與後開藥合用。
白話文:
【清肺化痰丸】,又名【祛痰丸】,具有快速清肺化痰、降火的功效,尤其適合嗜酒人士。
【旋覆花】(去除梗葉,淨制,一兩),【南星】(五錢,生薑制),【半夏】(五錢,生薑制)。
首先,將【南星】與【半夏】兩味用水浸泡,夏季浸泡兩天,秋季浸泡三天,冬季浸泡五天,然後取出晾乾,共同研磨爲細末。在九月份採摘六枚半成熟的【栝蔞】,取一杯淡竹瀝均勻混合,將【南星】、【半夏】和上述混合物共同放入石臼搗爛至極爛,形成薄餅。首先在匣內鋪上一層黃蒿,厚度約爲二寸,將餅放置於蒿上,再用蒿覆蓋在下面。放置三七天後取出晾乾,這就是【栝蔞曲】。之後將石臼搗碎爲細末,與後面的藥材混合使用。
白朮(炒),白茯苓(去皮,各一兩),黃芩(酒炒),黃連(薑汁炒),香附(童便浸炒),甘草節(半生半炙,各五錢),枳實(麩炒,五錢),晉礬,五倍(各一錢),陳皮(鹽水浸,一半去白,一半不去白,一兩)
上為末,與前栝蔞面末和勻,用淡生薑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各進一服,白湯下。上此方出醫家,必用古今痰方,見效捷者無右於此,服久且能健脾胃,試有奇驗。痰火為害危極者,擂爛從鼻灌之,無不愈者。
眩暈之症,因虛痰火炎上故也。宜清陽除眩湯主之。(附)
白話文:
白朮(炒)、白茯苓(去皮,各三錢)、黃芩(酒炒)、黃連(薑汁炒)、香附(童便浸炒)、甘草節(半生半炙,各一錢五分)、枳實(麩炒,三錢)、晉礬、五倍(各三分)、陳皮(鹽水浸,一半去白,一半不去白,三錢)。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與前栝蔞面末混合均勻,用淡生薑汁調成糊狀做成丸子,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約四十五顆,早晚各一次,用白開水送下。這個方子出自醫家之手,是古今治痰的良方,其效果之迅速,無出其右。長期服用,還能強健脾胃,試驗中往往有驚人的效果。對於嚴重的痰火危害,可以將藥物搗碎後從鼻孔灌入,無不見效。
眩暈的症狀,是因為虛弱的痰火上炎所致。適合使用「清陽除眩湯」來治療。(附錄)
旋覆花,天麻(各八分),半夏(制),陳皮,白朮,白茯苓(各一錢),檳榔(八分),人參(六分),甘草(四分)
上用姜三片,水煎食遠服。
嘔吐翻胃,皆屬胃虛,氣逆膈上,有痰,亦有寒有熱,宜大半夏湯隨寒熱加減主。(九十六)
陳皮(去白,一錢半),茯苓(去皮,一錢半),半夏(薑汁製,二錢半)
上用水煎,臨服入生薑自然汁半盞和服,屬熱加芩、連(各一錢半)。屬寒加生薑十片同煎,服時仍入薑汁半盞。屬胃虛加參、術(各一錢半),服時亦要用薑汁。
白話文:
藥方:
- 旋覆花:8分
- 天麻:8分(各份量指的是一兩的十分之一)
- 半夏(經過制備):1錢
- 陳皮:1錢半
- 白朮:1錢半
- 白茯苓(去皮後):1錢半
- 檳榔:8分
- 人參:6分
- 甘草:4分
使用方法:以上所有藥材與三片薑一同加水煮沸,然後在飯後食用。
該藥方適用於治療噁心和翻胃等症狀,這些通常是由胃虛弱、氣逆膈上、有痰以及可能的寒熱不調所導致的。大半夏湯是主要的藥方,根據病情的寒熱程度來調整藥物的用量。
另一個藥方:
- 陳皮(去皮後):1錢半
- 茯苓(去皮後):1錢半
- 半夏(使用薑汁來進行制備):2錢半
使用方法:以上所有藥材加水煮沸,臨近服用時加入半杯生薑的自然汁液。如果屬於熱性病,可以增加黃芩和黃連(各1錢半);如果是寒性病,則加入十片生薑一同煮沸,服用時仍然要加入半杯生薑汁。如果診斷為胃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和白朮(各1錢半),並在服用時也使用生薑汁。
附:翻胃膈食之症屬氣虛,右脈緩而無力者是,宜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炒)。屬血虛,左脈數而無力滯澀者是,撫芎(七分),白芍藥(一錢半),當歸(一錢),熟地黃(錢半),紅花(三分)。氣血俱虛,口中多出沫者是,並用前八味,屬痰脈多滑數,寸關脈沉,或伏而大者是,宜陳皮(去白一錢半),半夏(二錢薑製),茯苓(一錢半),甘草(五分)。屬熱六脈洪數有力者是,宜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各等分。
寒六脈沉微而遲者是,宜人參、白朮、乾薑(各一錢),甘草減半,加白豆蔻仁、丁香、沉香(各七分),並用童便、韭汁、牛羊乳、竹瀝、薑汁,共半鍾,入前藥半鍾和勻服,一日服一次。此法雖緩,不犯狠燥,若能清心寡慾,內觀自養,服久必獲奇效。
白話文:
附:翻胃膈食之症屬氣虛,右脈緩而無力者是,宜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炒)。 屬於氣虛引起的翻胃膈食症狀,如果右脈緩慢且無力,應該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炒)進行治療。
屬血虛,左脈數而無力滯澀者是,撫芎(七分),白芍藥(一錢半),當歸(一錢),熟地黃(錢半),紅花(三分)。 屬於血虛引起的翻胃膈食症狀,如果左脈跳動頻繁且無力,應該使用撫芎(七分)、白芍藥(一錢半)、當歸(一錢)、熟地黃(錢半)、紅花(三分)進行治療。
氣血俱虛,口中多出沫者是,並用前八味, 屬於氣血兩虛,口中常有泡沫出現,應使用上述八種藥物進行治療。
屬痰脈多滑數,寸關脈沈,或伏而大者是,宜陳皮(去白一錢半),半夏(二錢薑製),茯苓(一錢半),甘草(五分)。 屬於痰脈多滑數,寸關脈沈,或者脈象伏而大的情況,應使用陳皮(去白一錢半)、半夏(二錢薑製)、茯苓(一錢半)、甘草(五分)進行治療。
屬熱六脈洪數有力者是,宜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各等分。 屬於熱性六脈洪數有力的情況,應使用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各等分進行治療。
寒六脈沈微而遲者是,宜人參、白朮、乾薑(各一錢),甘草減半,加白豆蔻仁、丁香、沈香(各七分),並用童便、韭汁、牛羊乳、竹瀝、薑汁,共半鍾,入前藥半鍾和勻服,一日服一次。 屬於寒性六脈沈微而遲的情況,應使用人參、白朮、乾薑(各一錢)、甘草減半,加入白豆蔻仁、丁香、沈香(各七分),並使用童便、韭汁、牛羊乳、竹瀝、薑汁,共半鍾,與前藥半鍾混合後服用,一天服用一次。
此法雖緩,不犯狠燥,若能清心寡慾,內觀自養,服久必獲奇效。 這種方法雖然緩慢,但不會傷害身體,如果能夠保持心平氣和,自我調養,長期服用一定會獲得奇效。
黃疸症,專屬濕熱,盒面相似,宜茵陳五苓散主之。(九十七)
茵陳(三錢),白朮,赤茯苓(各一錢半),豬苓(一錢),桂(二分),澤瀉(一錢),蒼朮,山梔,滑石(各一錢二分),甘草(炙,五分)
上用水煎,入燈心一握,食遠服。
秘傳棗礬丸(附),治黃胖累有奇效。(附)
紅棗(一斤,去核),雞肫皮(四個,焙乾為末),皂礬(一兩),釅醋(一碗)
上為末,醋煮飛羅面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酒下。
白話文:
對於黃疸症,其特徵主要是因體內濕氣與熱毒相併而引起,其症狀表現可能與其他疾病類似,適合使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九十七)
- 茵陳(三錢)
- 白朮(一錢半)
- 赤茯苓(一錢半)
- 豬苓(一錢)
- 桂(二分)
- 澤瀉(一錢)
- 蒼朮
- 山梔
- 滑石(各一錢二分)
- 甘草(炙,五分)
上述藥物需用清水煎煮,加入一握燈心,於飯後服用。
此外,還有一個祕傳的「棗礬丸」(編號:6887)也能對黃疸症產生奇效。(附錄)
- 紅棗(一斤,去核)
- 雞肫皮(四個,焙乾研磨成粉末)
- 皁礬(一兩)
- 醋(一碗)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再用醋煮製成飛羅面,製成丸狀,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十顆,於飯後用酒送服。
附:夏月時氣瘟疫,並傷寒傷風,並宜十神湯,隨兼症加減用。
川芎,白芷,麻黃,紫蘇葉(各七分),乾葛(一錢半),升麻(七分),陳皮,香附,芍藥(各八分)
上用姜三片,蔥白五寸,淡豆豉二錢半,水一鍾半,煎八分熱服。無汗惡寒發熱依本方。熱甚,加黃芩(一錢半),石膏(二錢)。有汗去麻黃、蔥白。
附:河間先生制雙解散,即防風通聖散合益原散是。專治夏月傷寒,時行瘟熱等症,隨所見症,加減用之,極為切當。但大黃、芒硝、麻黃三味,須對症漸加減。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蔥白,防風通聖散。(方見春類。)益原散,一名六一散。(方見本類前。)
白話文:
在夏季的季節性疾病,包括傷寒和風寒,適宜使用「十神湯」。具體配方如下:
川芎、白芷、麻黃、紫蘇葉(各七分)、乾葛(一錢半)、升麻(七分)、陳皮、香附、芍藥(各八分)。
在服用時,請加入三片薑和五寸長的蔥白,再加入二錢半的淡豆豉,以半杯半的水量煎煮,待煮至剩餘八分後即可服用。如果沒有出汗且出現畏寒發熱的情況,可以按照此方來服用。若病情加重,可加入黃芩(一錢半)和石膏(二錢)。若有出汗現象,則需去掉麻黃和蔥白。
另外,河間先生所製的「雙解散」,實際上是由「防風通聖散」和「益原散」結合而成,專門用於治療夏季的傷寒和時行瘟熱等病症,並且根據所見症狀進行加減使用,非常適合。然而,大黃、芒硝、麻黃這三種藥物需根據病情逐漸調整用量。若出現自行排便的情況,應去除大黃和芒硝;若出現自行流汗的情況,則需去掉麻黃和蔥白。關於「通聖散」的詳細內容,請參考春季類目。而「益原散」又稱為「六一散」,其詳細內容請在本類目之前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