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便》~ 卷二 (1)
卷二 (1)
1. 春月諸症治例
《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大法:春月天氣上升,人氣亦上升應之。或春月諸症宜吐,發散升提,不宜降下通利。
蓋吐即古之宣劑,今人謂宣為瀉者誤也。春月肝膽木氣用事,木旺則土虧,故脾胃土氣受邪,宜抑肝補脾藥為主,清肺養心藥佐之。隨症施治,全在活法。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以平為期,余皆仿此。今將春月諸症,宜用方法,詳陳於下,對症施藥,權而用之。
白話文:
《內經》提到,在春季這三個月,這個時候是生長與發育的季節,天地都充滿了生命力,萬物開始繁榮茂盛。建議晚睡早起,散步庭院,散發頭髮,放鬆身體,以促進心情舒暢。應該鼓勵新生事物的發展,而不是摧毀它們;給予幫助,而不是剝奪它們;獎勵,而不是懲罰。這是根據春季的自然規律,來養生的方法。
違反這些原則會傷害肝臟,導致夏季出現寒冷的變化,對長壽的貢獻減少。總體來說,春季天氣上昇,人類的氣息也會相應地上昇,應當順應這種變化。或者在春季遇到病症時,可以考慮使用吐法(即發散和提升),而不是使用降下或通利的方法。
吐法實際上就是古代的宣洩方法,現代人誤以為宣洩等同於排泄是不正確的。春季時肝膽(木)氣旺盛,木氣過旺會影響土氣(脾胃),所以應當以抑制肝臟、補益脾胃的藥物為主,並輔以清肺養心的藥物。治療時要根據症狀進行調整,靈活運用。對於虛弱的情況,應該補充;對於實質的問題,應該清除;對於寒冷的狀況,應該加溫;對於熱性的問題,應該清涼。對於高亢的問題,應該抑制;對於低下的問題,應該提升。最終目標是達到平衡,其他原則以此類推。
以下是春季各種病症的處理方法,詳細說明如下,針對不同症狀使用相應的藥物,根據情況靈活選擇使用。
毋膠柱而鼓瑟,始可以言醫矣。故曰:醫者,易也。
芎芷藿蘇散(四十九),治春初人參勞擾,飢飽失節,或解衣沐浴,觸冒風寒,致成內傷外感,頭疼發熱,嘔吐眩悶,膈脹痛,惡食,或鼻流清涕,咳嗽生痰,鼻塞聲重,並宜服。一二劑即愈。仍忌腥葷三五日。
川芎(一錢),白芷(八分),細辛(五分,去葉),乾葛(一錢),甘草(三分,生),紫蘇葉(一錢),藿香(八分,去土),半夏(一錢,薑製),陳皮(八分),蒼朮(麩炒,一錢),枳殼(去穰,七分),桔梗(去蘆,七分),淡豆豉(八分,不用亦可)
白話文:
"不要固守舊有觀念,才能談到醫學。所以說:醫學,就是變通之道。
芎芷藿蘇散(方號16061),適合在春天初季,因人參勞累過度,飲食無規律,或者脫衣洗澡時不慎受風寒,導致內傷與外感,出現頭疼發熱、嘔吐眩暈、腹脹痛、食慾不振,或者鼻涕清長、咳嗽生痰、鼻塞聲音沈悶,都應當服用此方。一般服一至二劑後即可痊癒。另外,應當忌口腥羶與肥厚食物,約三至五天。
川芎(一錢),白芷(八分),細辛(五分,去除葉子),乾葛(一錢),甘草(三分,生用),紫蘇葉(一錢),藿香(八分,去除泥土),半夏(一錢,用薑汁炮製),陳皮(八分),蒼朮(麩炒,一錢),枳殼(去除種子,七分),桔梗(去除根部,七分),淡豆豉(八分,不使用也可)"
上用姜三片,蔥白一根,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熱服,有汗不用蔥白。單內傷無外感,單外感無內傷,各有本條。頭痛不止,加藁本(八分)。嘔吐不止,加乾薑(炒),砂仁(炒各七分)。發熱或潮熱不退,加柴胡、黃芩(各一錢)。胸膈脹悶,加山楂、枳實(各一錢)。
發而汗不出,熱不退,加麻黃(一錢半),蔥白(二根)。咳嗽生痰,加杏仁、前胡、金沸花(去梗各八分),南五味子(五分)
白話文:
取三片生薑,白蔥一根,加入一鍾半水,煮八分,飯後熱服;如果有汗就不需要加白蔥。對於內傷引起的問題,與外感不同,各有其治療方法。若頭痛不止,可以加八分藁本。若嘔吐不止,可加七分的炒乾薑和炒砂仁。發熱或潮熱不退,則可加一錢的柴胡和黃芩。若感到胸膈脹悶,可以加一錢山楂和枳實。
如果出汗但沒有汗出,熱也不退,可以加一錢半的麻黃和兩根白蔥。若咳嗽並產生痰,可以加八分的杏仁、前胡和金沸花(去梗),以及五分的南五味子。
芎蘇香葛散(五十),治春月感冒傷寒,及山嵐瘴毒癘氣,人感觸之。頭疼身痛,惡寒發熱,人迎脈浮大者是。
紫蘇葉(去梗,一錢),香附(炒),白茯苓(去皮),乾葛,藿香,半夏(制),前胡(去蘆),陳皮,川芎(各八分),白芷,防風(去蘆,各七分),甘草(三分),蒼朮(一錢五分),羌活(一錢)
上用姜三片,蔥白連須二根,水二鍾,煎一鍾熱服,厚被覆汗出為度,無汗再服。忌雞、魚、豬、羊肉。
白話文:
【芎蘇香葛散】(五十份),用於治療春季感冒和傷寒,以及山嵐瘴毒和疾病,當人受到影響時。症狀包括頭疼、身體疼痛、畏寒發熱,若人迎脈浮大即符合此方。
- 紫蘇葉(去除梗,一份錢)
- 香附(炒)
- 白茯苓(去皮)
- 幹葛
- 藿香
- 半夏(製)
- 前胡(去除蘆頭)
- 陳皮
- 川芎(各八分)
- 白芷
- 防風(去除蘆頭,各七分)
- 甘草(三分)
- 蒼朮(一份錢五分)
- 羌活(一份錢)
在使用時,需加入薑三片、蔥白連根二根,加水二鍾,煎至一鍾,熱服,並蓋上厚被讓體溫適度出汗。若無出汗,可再次服用。忌口食物包含雞、魚、豬、羊肉。
九味羌活湯(五十一),解利春夏秋傷寒熱病極穩。
羌活(一錢),防風(一錢),蒼朮(一錢五分),川芎(一錢),黃芩(一錢),白芷(一錢),甘草(五分),細辛(五分),生地黃(一錢,不用亦效)
上用姜三片,蔥白一根,水二鍾,煎一鍾熱服,以汗為度,無汗再服。汗原多去蒼朮,加白朮(一錢)。渴加石膏(一錢)。熱甚加柴胡、山梔(各一錢)。胸膈脹悶,加枳殼、桔梗(各七分)。
六神通解散(五十二),治春末夏初傷寒,並時行熱病,發表甚捷。凡瘟疫初起,預用藿香正氣煎一大鍋,每人服一碗,以防未然。若已病,用前九味羌活湯並此服之,皆有奇效。
白話文:
【九味羌活湯】(第51方),對於春夏秋季的傷寒熱病,具有穩定的療效。
羌活(3公分),防風(3公分),蒼朮(4.5公分),川芎(3公分),黃芩(3公分),白芷(3公分),甘草(1.5公分),細辛(1.5公分),生地黃(3公分,即使不使用也能有效)
以上藥物,加入薑三片,蔥一根,水兩杯,煎至一杯,熱服。以出汗為宜,無汗則再服。出汗後若多,請去掉蒼朮,並加入白朮(4.5公分)。口渴者,加入石膏(3公分)。熱度嚴重者,加入柴胡、山梔(各3公分)。若胸部或腹部感到脹滿不適,可加入枳殼、桔梗(各2.8公分)。
【六神通解散】(第52方),適用於春季末至夏季初的傷寒,以及流行性熱病,能迅速發表。在瘟疫剛開始時,可先準備一大鍋藿香正氣煎,每人服用一碗,以預防瘟疫。若已患病,則可服用前述的九味羌活湯和此方,都有奇效。
麻黃(去根節,一錢),防風(一錢半),黃芩,石膏(細末),滑石(細末,各二錢半),蒼朮(四錢),甘草(一錢)
上用姜三片,蔥白五寸,淡豆豉五十粒,水二浮萍,煎一大鐘熱服。微汗周身即解。一云:南方春夏用防風,秋冬用麻黃,北方春夏依本方,秋冬倍麻黃。
芎芷香蘇散(五十三),治春月傷風,鼻塞聲重,或流清涕,咳嗽痰壅氣逆,人迎脈浮緩者是。
川芎,白芷,蘇葉(紫者,去梗),香附(各一錢),陳皮,防風,羌活(各八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和節,使用一錢),防風(使用一錢半),黃芩,石膏(研磨成細末),滑石(研磨成細末,各使用二錢半),蒼朮(使用四錢),甘草(使用一錢)。在這些藥物中加入薑三片、蔥白五寸、淡豆豉五十粒,使用兩浮萍的水量來煮沸,最後得到一大鐘的熱湯,服用後會微微出汗,身體就能舒適。有說法稱:在南方的春夏季節使用防風,秋冬季節則使用麻黃;在北方的春夏季節使用此方,秋冬季節則將麻黃的用量加倍。
芎芷香蘇散(第五十三號方),用於治療春天時因風寒導致的鼻塞、聲音沈重,或者流清鼻涕,咳嗽伴有痰多且呼吸困難的情況,當人迎脈表現為浮緩時,即是此方適用之症狀。
川芎,白芷,紫蘇葉(去除梗),香附(各使用一錢),陳皮,防風,羌活(各使用八分),甘草(使用五分)。
請注意,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實際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師進行診斷和指導。
上用姜三片,蔥白三寸,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熱服。有痰加半夏(一錢)。咳嗽加杏仁、桑白皮(各八分),五味子(十粒)。
加減藿香正氣散(五十四),治非時傷寒,頭疼,憎寒壯熱,痞悶嘔吐,時行疫癘,山嵐瘴瘧,不服水土等症。
藿香(一錢五分),白芷,川芎,紫蘇葉,半夏,蒼朮(各一錢),白朮,白茯苓,陳皮,厚朴(薑製,各八分),甘草(三分)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
加減補中益氣湯(五十五),治飲食勞力,讀書刻苦,勤政傷神,飢飽失時,症類瘧狀,發熱頭疼惡寒,身強體痛苦勞極,復感風寒,則頭疼如破,全似外感傷寒之症。誤用發表之藥,鮮不傷人。故東垣先生髮內外傷辨,首用此方,取濟甚眾。蓋內傷之脈,右手氣口三倍大於左手人迎。東垣辨法甚詳,茲不復贅。
白話文:
在治療上,我們可以使用三片薑和一段長約三寸的蔥白,加上半升半的水,煮沸後減至八分,於飯後溫熱服用。如果存在痰多的情況,可以加入一錢的半夏。若伴有咳嗽,可以添加八分的杏仁和桑白皮,以及十個五味子。
「加減藿香正氣散」(配方編號:28444),適用於非季節性感冒,包括頭痛、畏寒高熱、腹脹嘔吐,以及流行性疾病、山嵐瘴癥、不適於當地水土等症狀。
其配方如下:一錢五分的藿香、白芷、川芎、紫蘇葉、半夏、蒼朮、白朮、白茯苓、陳皮、厚朴(薑製)、甘草。這些材料用三片薑和一枚棗一同煮沸,然後減至一鍾,於飯前溫熱服用。
「加減補中益氣湯」(配方編號:26115),適用於因飲食過勞、讀書過度、工作壓力、餐食無規律等導致的症狀,表現為類似瘧疾的發熱、頭痛、畏寒,以及身體疲憊。若不慎誤用發汗藥物,常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東垣先生提出了內外傷辨別的方法,並將此方作為治療內傷的首選,幫助了許多患者。內傷的脈象特徵是右手氣口的脈搏比左手人迎脈搏大三倍。東垣對於此辨別方法的詳細描述在此不再贅述。
人參(一錢半,去蘆),黃耆(一錢半,蜜炙),白朮(一錢),當歸(一錢,酒洗),甘草(炙,七分),陳皮(八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加半夏(一錢二分),黃柏(八分),茯神,棗仁,貝母,甘枸杞(各一錢二分)
按:此方用升麻,柴胡,能升提陽氣下陷。蓋柴胡能使胃中之清氣左旋而上達,升麻能使胃中之清氣右旋而上升。有此妙用,人多不考。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或加黃柏五分,以救腎水而瀉胃中伏火,尤妙。如身大熱,只一服,氣和微汗而愈。
白話文:
人參(半兩,去根),黃耆(半兩,蜜炙),白朮(三分),當歸(三分,酒洗),甘草(炙,兩分),陳皮(八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加半夏(三分),黃柏(八分),茯神,棗仁,貝母,甘枸杞(各三分)。
說明:這方子使用升麻和柴胡,可以提升下陷的陽氣。因為柴胡能夠使胃中的清氣向左旋轉上升,升麻則使胃中的清氣向右旋轉上升。這種巧妙的用途,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
以上藥物,使用薑三片、棗一枚,水兩杯,煮至八分,餐後服用。或者可以加上黃柏五分,用來拯救腎水,並排出胃中的隱藏之火,效果更佳。如果出現身體嚴重發熱的情況,只需一次服用,氣息平和、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夏月神短,加麥門冬、五味子。口乾,加葛根。身刺痛乃少血,加當歸。頭痛,加川芎、蔓荊子。頭頂痛,加藁本、細辛。諸頭痛,並用此四味。有痰,加半夏、生薑。咳嗽,春加川芎、佛耳草。夏加黃芩、麥門冬、五味子。秋加黃芩、麻黃、金沸草。冬加款冬花、馬兜苓。
久嗽乃肺中伏火,去參耆。飲食不下,乃胃中有寒或氣滯,春加青皮、陳皮、木香。冬加益志仁、草豆蔻仁。夏加芩、連。秋加檳榔、砂仁。心下痞,加枳實、黃連、白芍藥。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厚朴。天寒加薑桂。腹痛,加白芍藥、炙甘草。有寒加桂心。夏月加黃芩、甘草、芍藥。
白話文:
夏天的方子,可以加入麥門冬和五味子,如果口乾,則加入葛根。身體刺痛可能缺血,可加入當歸。如果頭痛,可以加入川芎和蔓荊子;頭頂痛的話,加入藁本和細辛。對於各種頭痛,可以使用這四種藥物。如果有痰,可以加入半夏和生薑。咳嗽在春天可以加入川芎和佛耳草,在夏天可以加入黃芩、麥門冬和五味子,在秋天可以加入黃芩、麻黃和金沸草,在冬天可以加入款冬花和馬兜苓。
長期咳嗽可能是肺部藏火,去掉人參和黃耆。飲食不下可能是胃中有寒或氣滯,春天可以加入青皮、陳皮和木香,冬天可以加入益志仁和草豆蔻仁,夏天可以加入黃芩和連。秋天可以加入檳榔和砂仁。心下痞可以用枳實、黃連和白芍藥。腹脹可以加入枳實、木香、砂仁和厚朴。天冷可以加入薑和桂。腹痛可以加入白芍藥和炙甘草。如果寒冷,可以加入桂心。夏天則可以加入黃芩、甘草和芍藥。
冬加半夏、益志仁、草豆蔻。脅痛,加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藥。如臍下痛,加熟地黃,不止乃是寒,加官桂。腳軟,加黃柏、防己。
附子理中湯(五十六),治房勞內傷,寒邪中陰,面青腹痛,六脈沉微,無頭疼,無大熱者,宜用。若陽厥並陽症似陰,誤服必致夭人。慎之慎之。
人參(去蘆,二錢半),白朮(土炒,二錢),甘草(炙,一錢),乾薑(泡,二錢),附子(生,二錢)
倍甘草,去參朮名四逆湯。加川芎、鹿茸(各一錢半),名三建湯。若在疑似,只以炙法並熱鹽熨甚穩。
白話文:
在古代的中醫配方中,有以下的方劑和藥材:
-
冬季時節,使用半夏、益志仁、草豆蔻。如果出現脹痛的情況,可以加上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藥。如果感到肚臍下方疼痛,可以加入熟地黃;如果疼痛持續不減,可能需要添加官桂。如果腳軟,可以加上黃柏、防己。
-
「附子理中湯」(方號:329),適合治療房事過度導致的內部傷害,以及因受寒邪而引起的陰虛病症。表現為面色發青、腹部疼痛,脈象沈微,沒有頭痛和高燒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應當使用「附子理中湯」。但需要注意,如果出現陽氣過盛的現象,或者表面看來像是陰虛的症狀,卻誤用了此方,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因此,使用時需謹慎。
-
人參(去蘆頭,兩錢半)、白朮(土炒,兩錢)、甘草(炙,一錢)、乾薑(泡,兩錢)、附子(生,兩錢)。其中,甘草的份量加倍,去除人參和白朮就是「四逆湯」(方號:483)。再加入川芎、鹿茸(各一錢半),就是「三建湯」(方號:31755)。如果對這些方劑有所疑惑,只使用炙製的方法加上熱鹽熨療,會比較穩妥。
上用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溫服。
飲食內傷,亦頭疼發熱,胸膈嘔吐,俗呼夾食傷寒,兩寸脈弦緊,右關脈洪大,關沉濡者是,此當分治,不可混一。蓋飲者水也,傷無形之氣。食者物也,傷有形之血。
生薑五苓湯(五十七),治大飲冷水傷脾,過飲酒而傷氣。
生薑,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半夏,枳實(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用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取小汗。此治傷飲之輕者。若重而水蓄積為脹滿者,本方去甘草,加大戟(長流水煮三次,去皮曬乾,七分),芫花(醋浸炒乾),甘遂(麵包煨,去面,去心,各八分),黑牽牛(研末二錢),檳榔(一錢)。用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利水盡即愈。
白話文:
上用一杯半的水,加入五片生薑,煎煮至剩餘七分,溫和服用。
飲食不當所導致的病症,也會出現頭痛、發熱、胸膈部的噁心與嘔吐現象,俗稱為「夾食傷寒」。其診斷標準是:兩寸脈象呈弦緊狀,右關脈象洪大,關部脈象則為濡弱。對於這種情況,應該進行分類治療,不能一概而論。飲食傷害的是體內的水分,而食物傷害的是有形的血液。
「生薑五苓湯」(配方編號:21032),適用於大量飲用冷水傷及脾臟,或是過量飲酒傷及氣體的狀況。
配方包含:
- 生薑:一錢
- 豬苓:一錢
- 澤瀉:一錢
- 白朮:一錢
- 白茯苓:一錢
- 半夏:一錢
- 枳實:一錢
- 甘草:三分
以上材料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餘七分,溫和服用,可引出微汗。這是一種治療飲食傷害輕度患者的藥方。如果病情嚴重且造成水分積聚,引發腹脹滿的症狀,則需在原有配方中去除甘草,並加入:
- 大戟:七分,以長流水煮三次,去皮曬乾後使用
- 芫花:以醋浸泡後炒乾
- 甘遂:麵包包裹後烘烤,去除麵粉與心臟部分,各使用八分
- 黑牽牛:研磨成粉末,兩錢
- 檳榔:一錢
使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於清晨空腹服用,直到完全排出水分,即可痊癒。
半夏神麯湯(五十八),治過食寒冷硬物及生瓜果,致傷太陰厥陰,或嘔吐,痞悶,腸澼,或腹痛惡食,此治傷之輕者。
陳皮(一錢),白朮(一錢五分),半夏(一錢二分),乾薑(炒,八分),神麯(炒,一錢),三稜(醋炒),莪朮(醋炒),白茯苓(去皮),山楂(去核),枳實(炒,各一錢),砂仁(七分,炒),麥芽(炒,八分)
上用姜三片,煎熱服不拘時。
神保丸(五十九),消一切生冷積滯,此治傷之重者。
白話文:
【半夏神麯湯】(五十八號),用於治療因過量食用冰冷堅硬的食物及生瓜等水果導致傷害太陰與厥陰兩經,或是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腸道病變,或者腹部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這是針對輕度傷害的治療方法。
- 陳皮(一錢)
- 白朮(一錢五分)
- 半夏(一錢二分)
- 幹薑(炒,八分)
- 神麯(炒,一錢)
- 三稜(醋炒)
- 蘿朮(醋炒)
- 白茯苓(去皮)
- 山楂(去核)
- 枳實(炒,各一錢)
- 砂仁(七分,炒)
- 麥芽(炒,八分)
上藥材料用三片薑加水煎煮,熱服,不分時間。
【神保丸】(五十九號),能消除所有生冷積滯,這是針對較嚴重傷害的治療方法。
全蠍(乾者,十個),木香(二錢五分),胡椒(二錢),巴豆(用十九粒,去殼皮心膜油)
上三味為末,入巴豆霜和勻,炊餅為丸,如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隨症調飲冷下。
按:此丸北人甚效,南人斟酌用之。小兒二丸。
按:《太平聖惠方》載本方巴豆霜用十粒,每服只五丸,因此方甚烈,故考正之。
枳實青皮湯(六十),治食熱物過傷太陰厥陰,嘔吐,膨脹下痢。
白話文:
「全蠍(乾燥的,共十個)、木香(二錢五分)、胡椒(二錢)、巴豆(使用十九顆,去除殼、皮、種子及油脂)。
將這三味藥品研磨成粉末,加入巴豆霜混合均勻,用蒸餅做成藥丸,大小如同麻子,再以硃砂包裹作為藥丸外衣,每次服用五十顆,根據症狀調配飲料冷卻後服用。
注意:此藥丸對北方人效果顯著,南方人則應斟酌使用。兒童可服用兩顆。
另外,《太平聖惠方》記載此方中的巴豆霜使用量為十顆,每次僅需服用五顆,由於此方性質強烈,因此這裡進行了修正。
枳實青皮湯(總計六十分量),用於治療過量食用熱性食物導致的太陰、厥陰經絡受損,引發嘔吐、腹脹、下痢等症狀。」
白朮(一錢半),枳實,青皮,陳皮,黃連(薑汁炒),麥芽,山楂肉,神麯(炒,各一錢),甘草(三分),酒大黃(一錢七分)
上用水二鍾,煎一淺鍾溫服。此傷之輕者,傷重用後方。
熱病(六十一),治濕熱內傷血分之重者。
黑牽牛(一斤,半生半炒,取頭末,五兩),大黃(酒浸,曬乾),三稜,莪朮,豬芽皂角(去弦子),茵陳,枳殼(去穰),檳榔(各四兩,俱生),木香(一兩)
上為細末,用大皂角打碎去子,煎濃湯去渣,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實而新起二錢,虛而久者一錢,白湯送下。小兒各減半。食積所傷,本物煎湯下。大便不通,麻仁湯下。小便不通,燈心木通湯下。隨病輕重,加減調引。
白話文:
藥方包括:
- 白朮(一錢半)、枳實、青皮、陳皮、黃連(薑汁炒)、麥芽、山楂肉、神麯(炒)、甘草(三分)、酒大黃(一錢七分):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服用溫藥。此方適合輕微的傷害,嚴重傷害請使用後方。
- 熱病(六十一):治療由於濕熱侵入血液所引起的嚴重病症。
- 黑牽牛(一斤,一半生一半炒,取頭末,五兩)、大黃(酒浸,曬乾)、三稜、莪朮、豬芽皁角(去弦子)、茵陳、枳殼(去穰)、檳榔(各四兩,均生)、木香(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大皁角打碎去子,與濃湯一起煮,再煮麵糊做成藥丸,如綠豆大小。每次根據病情的輕重,服用二錢至一錢,用白湯送服。兒童則減半。如果因為食積所導致的傷害,可以直接將藥材煎水服用。如果大便不通,可以使用麻仁湯送服。如果小便不通,可以使用燈心木通湯送服。根據病情的輕重,進行適當的增減和調整。
加味小青龍湯(六十二),治春初寒邪,傷肺咳嗽。
乾薑(炒黑),細辛,麻黃,桂枝,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五味子(各一錢),半夏(薑製,一錢五分),枳殼,桔梗(各五分),白茯苓,陳皮(各八分)
上用姜三片水煎,食少時稍熱服。
升麻葛根湯(六十三),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發熱頭疼,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並宜服之,極穩。
升麻,葛根,白芍藥(各一錢半),甘草(一錢)
上用姜三片,蔥白三寸,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頭疼加川芎、白芷(各一錢)。身痛背強,加羌活、防風(各一錢)。發熱不退,春加柴胡、黃芩(各一錢五分),防風(一錢)。夏加黃芩(一錢五分),石膏(二錢五分)。咽痛,加玄參、桔梗(各一錢)。頭項面腫,加防風、荊芥、連翹、白芷(各一錢半),石膏(三錢),牛蒡子、川芎(各一錢)。小兒麻疹,加防風、連翹(各一錢)。
白話文:
加味小青龍湯(六十二):此方用於春季初時因寒冷邪氣侵襲肺部導致的咳嗽。
- 幹薑(炒至黑色)、細辛、麻黃、桂枝、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五味子(各一錢)、半夏(薑汁製,一錢五分)、枳殼、桔梗(各五分)、白茯苓、陳皮(各八分)
- 上述藥物加水三片薑,煮沸後調溫稍熱時服用。
升麻葛根湯(六十三):此方適用於成人和兒童在春季或夏季的時節性瘟疫,出現發熱、頭痛等症狀,無論疹子是否已經發出或疑似期間,皆可服用,效果穩定。
- 升麻、葛根、白芍藥(各一錢半)、甘草(一錢)
- 加水一鍾半,薑三片、蔥白三寸,煮至七分後,空腹服用。若頭痛,可加入川芎、白芷(各一錢)。若全身疼痛、背部僵硬,可加入羌活、防風(各一錢)。若發熱不退,春季可加入柴胡、黃芩(各一錢五分),防風(一錢)。夏季則加入黃芩(一錢五分),石膏(二錢五分)。若咽喉疼痛,可加入玄參、桔梗(各一錢)。若頭項面腫,可加入防風、荊芥、連翹、白芷(各一錢半),石膏(三錢),牛蒡子、川芎(各一錢)。對於小兒麻疹,可加入防風、連翹(各一錢)。
痘疹未發依本方。已發屬熱,加連翹、紫草(各一錢)。大人遍身癮疹,加防風、蒼朮(各一錢半),牛蒡子、蒼耳子、浮萍草(各一錢)。
防風通聖散(六十四),通治諸風,濕熱瘡毒,時行熱病。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連翹,薄荷(各一錢),荊芥穗,白朮,山梔(各七分),黃芩,桔梗(各一錢半),石膏(一錢),滑石(三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如果水痘還未發作,請使用這方子。若已經發作且伴有熱象,則在原有方子上加上連翹和紫草(各一錢)。
對於大人身上出現的風疹,可以考慮在原有方子上加上防風、蒼朮(各一錢半),以及牛蒡子、蒼耳子、浮萍草(各一錢)。
「防風通聖散」(六十四),適用於治療各種風症、濕熱性皮膚病及流行性熱病。
其組成成分如下:防風、川芎、當歸、白芍藥、連翹、薄荷(各一錢)、荊芥穗、白朮、山梔(各七分)、黃芩、桔梗(各一錢半)、石膏(一錢)、滑石(三錢)、甘草(五分)。
上用姜三片,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此方內大黃、芒硝、麻黃,對症漸加。風熱內甚欲下,加大黃(三錢),芒硝(二錢)。風濕熱在表欲汗,加麻黃(二錢),蔥白三根。自利體寒,去硝、黃,自汗去麻黃,加桂枝(春夏八分,秋冬一錢)。常用依本方。
加味(治中湯六十五),治春月肝木乘脾,腹痛久瀉不止。
人參(一錢半),白朮(陳土炒,二錢半),白芍藥(醋炒,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青皮(去穰,麩炒,七分),陳皮(去白,一錢),乾薑(炒黑,一錢),蒼朮(麩炒,一錢半),升麻(五分),柴胡(五分),防風(五分),白茯苓(一錢),久瀉虛寒,加熟附(一錢)。
白話文:
原方
- 使用三片薑,兩杯水,煮至一杯,餐後服用。此方內含大黃、芒硝、麻黃,針對症狀可逐漸增加劑量。若內有風熱,導致下痢,可加大黃(三錢)、芒硝(二錢)。若外有風濕熱,需出汗,則加入麻黃(二錢)、蔥白三根。若自行排便且體感寒冷,去掉芒硝、大黃,若自行出汗則去掉麻黃,加入桂枝(春夏時節為八分、秋冬為一錢)。常使用時,依此方。
加味方(治中湯六十五)
-
治療春季肝木侵襲脾臟,導致腹痛及長期下痢不止。
-
人參(一錢半)、白朮(陳土炒,二錢半)、白芍藥(醋炒,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青皮(去穰,麩炒,七分)、陳皮(去白,一錢)、乾薑(炒黑,一錢)、蒼朮(麩炒,一錢半)、升麻(五分)、柴胡(五分)、防風(五分)、白茯苓(一錢)。
-
若長期下痢且體感虛寒,加入熟附(一錢)。
注意:這些方劑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開方和指導使用,不可自行隨意試用。
上用姜三片,加大棗二枚,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人參敗毒散(六十六),治感冒非時傷寒,頭疼身熱拘急,憎寒壯熱,及時行瘟疫熱毒。
人參(一錢),羌活(一錢半),獨活(一錢),柴胡(一錢二分),前胡(一錢),葛根(一錢),甘草(五分),桔梗,枳殼,茯苓(各八分),川芎,蒼朮(各一錢)
勞役得病,倍用人參,加白朮、當歸、白芍藥,去獨活,前胡。饑饉兵亂之餘,飲食不節,起居不常,致患時行瘟熱病,沿門闔境,傳染相似,宜此方加白朮、黃耆(生),倍人參,去前胡、獨活,甚效。若多服未效而有寒熱往來者,必用小柴胡湯,不拘服數,並無過失。
白話文:
上用三片薑,加上兩個大棗,用水兩杯,煮至一杯,飯前服用。
「人參敗毒散」(配方編號:12),用於治療非時節性傷寒,如頭痛、身體發熱、筋骨緊張、畏寒與發燒等症狀,以及流行性瘟疫熱毒。
人參(一錢)、羌活(一錢半)、獨活(一錢)、柴胡(一錢二分)、前胡(一錢)、葛根(一錢)、甘草(五分)、桔梗、枳殼、茯苓(各八分)、川芎、蒼朮(各一錢)
如果因勞累而生病,則需加倍使用人參,並加入白朮、當歸、白芍藥,去除獨活、前胡。在糧荒、戰亂後,飲食不規律,生活作息不穩定,導致感染流行性瘟熱病,全城或全境的人都會被傳染,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上述方子,加入白朮、黃耆(生),加倍使用人參,去除前胡、獨活,效果非常好。若服用了多量方子但未見效且出現寒熱交織的症狀,則必須使用「小柴胡湯」(配方編號:43),不限制服藥次數,沒有任何過錯。
又有一種蝦蟆瘟病,使人痰涎風壅,煩熱頭疼,身痛嘔逆,或飲食起居如常,但咳聲不響,續續相連,儼如蛙鳴,故俗號曰蝦蟆瘟也。嘉靖己未五六七月間,江南淮北,在處患動數百里皆同,甚至赤眼口瘡,大小腮腫,喉閉風壅,噴嚏涕嗘稠黏,並用此方,去茯苓、桔梗、獨活,加青皮、陳皮、白朮、藿香。但以荊芥為引,不用生薑、薄荷,一二服即愈。
治時行熱病單方(附前)
歌曰: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姜蠶二大黃。薑汁為丸如彈大。井花調服便清涼。
治瘟疫不相傳染方(六十七)
赤小豆不拘多少,以新布囊盛放井中,浸二日取出,舉家各服二十一粒,不染,試效。
白話文:
又有一種疾病叫做蝦蟆瘟,會讓人感到喉嚨有痰,頭暈,身體疼痛,嘔吐,雖然日常活動與飲食都還正常,但是咳嗽聲卻沒有停息,一直連綿不斷,就像青蛙叫一樣,因此民間稱之為蝦蟆瘟。在嘉靖己未五六月期間,江南淮北地區出現了這種疾病,從數百里內的人都受到了影響,甚至有人出現紅眼、口腔潰瘍、腮腺腫脹、喉嚨閉塞、鼻水濃稠等症狀,對此使用了以下的藥方:去掉茯苓、桔梗、獨活,加入青皮、陳皮、白朮、藿香,但以荊芥作為引導,不用生薑、薄荷,服用後一兩次就能痊癒。
接著是一個治療流行熱病的單方:
歌詞說: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姜、蠶二大黃。薑汁爲丸如彈大。井花調服便清涼。
再是一個治療瘟疫不互相感染的方子:
取赤小豆不限量,用新布袋裝放入井水中浸泡兩天後取出,全家每人服用21顆,就可以避免被感染,已驗證有效。
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調雄黃末塗鼻孔中,或預飲雄黃燒酒一二杯,然後入病家,則不相傳染。既出則以紙捻探鼻,深入令噴嚏為佳。
神朮散(六十八),治閩廣山嵐瘴氣,不伏水土等症。
厚朴(一錢半),蒼朮(二錢半),陳皮(一錢半),甘草(一錢),石菖蒲(一錢),藿香(一錢半)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一方用香附(一錢半),代菖蒲,名神朮散。氣散尤妙。
白話文:
進入瘟疫之家時,可以將麻油與雄黃粉末調和後塗抹在鼻孔中,或者事先飲用雄黃燒酒一兩杯,然後再進入患病的家庭,這樣就不會被傳染。離開後,可以用紙捻探鼻孔,讓其深入到一定程度,並引發打噴嚏為佳。
「神術散」(配方編號:7503),用於治療閩廣地區的山嵐瘴氣和不服水土等病症。
厚朴(份量:一錢半),蒼朮(份量:二錢半),陳皮(份量:一錢半),甘草(份量:一錢),石菖蒲(份量:一錢),藿香(份量:一錢半)。
使用姜三片、棗一枚一同煎煮後服用。
另外有一個方子使用香附(份量:一錢半),代替石菖蒲,稱為「神術散」,效果更佳。
紫金錠即萬病解毒丸(六十九),治山嵐瘴氣,並嶺南兩廣蠱毒,名從宦於此,才覺意思不快,即服一錠,或吐或痢,隨手便瘥。又誤中一切毒物,若牛馬六畜中毒,亦以此藥解之。
山慈姑(此味與老鴉蒜相似,但蒜無毛,而此上有毛包,宜辨真。去皮焙乾,淨末二兩),千金子(一名續隨子。去殼,研去油,二兩),紅芽大戟(一名紫大戟,江南者佳,形如甘草而堅不可用。綿大戟,焙乾淨末,一兩半),麝香(三錢,另研)
白話文:
"紫金錠",也就是"萬病解毒丸",是針對山嵐瘴氣、嶺南兩廣地區的蠱毒等疾病的治療藥方。當人們在這類環境下感到身體不適,只需服用一錠,可能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的反應,但這樣就能迅速恢復健康。此外,對於誤食各種毒物,包括動物中毒的情況,同樣可以使用這種藥物進行解毒。
"山慈姑"(注意:其特徵為與老鴉蒜相似,但老鴉蒜表面光滑,山慈姑則有毛包,需注意鑒別真偽。去皮後,將其烘焙至乾燥,研磨成細末,量為二兩)。"千金子"(又稱為"續隨子",去除外殼,研磨去油,量為二兩)。"紅芽大戟"(又名"紫大戟",以江南產者為佳,形狀類似甘草但堅硬,不適用。"綿大戟",烘焙乾燥後研磨成細末,量為一兩半)。"麝香"(另研磨,量為三錢)。
一方有雄黃五錢,無亦效。
上為末,以糯米打糊和勻,搗千餘下,一方印作四十錠,每服半錠,水磨服。一切腫毒,磨塗患處。須擇冬至、端陽、七夕、重陽日、天月二德、天醫日,灑掃淨室,焚香至誠修合,無不靈驗。
發散傷寒單方(七十)
凡遇傷寒,倉卒無藥,不問陰陽二症,只用生薑一兩,蔥白十莖,好酒二大鐘,煎一大鐘,去渣熱服。被蓋周身汗透即解,勿令汗太過。忌大葷五七日。春秋依此本方,夏月薑蔥減半,冬月倍用,若加黑豆(二合炒)。同薑蔥煎服,冬月尤妙。
白話文:
一方含有雄黃五錢,雖不多,卻也有效果。
以上各材料研磨成粉末,與糯米粉調和均勻,然後搗成千次,再以一方形模子壓成四十個錠狀,每次服用半錠,用清水調製後服用。對於各種腫毒,可以將其磨碎塗抹於患處。需在冬至、端午、七夕、重陽節、天月二德、天醫日等日子,清潔房間,焚香至誠心修煉合製,效果非凡。
發散傷寒單方(七十)
遇到傷寒症狀時,如果手邊沒有藥物,無論是陰症還是陽症,都只需使用生薑一兩,蔥白十根,加上兩大杯好酒,一起煮沸後減少一半的量,去渣後熱服。服用後要蓋上被子讓身體出汗,但不要出汗過多。在春秋季節可以依照這個基本方進行調整,夏天則是薑和蔥的比例減半,冬天則加倍使用。如果想增加效果,可以在薑和蔥中加入炒好的黑豆(二合),一同煎煮後服用,尤其在冬天效果更佳。
發散傷風單方(附前)
用紫蘇葉二錢半,核桃五個打碎,姜三片,蔥白二根,水二鍾,煎一鍾熱服,微汗即解,夏月不用蔥。
按:此二方極效,出路荒僻無醫之處甚便。
白話文:
【發散傷風單方】
材料:
- 紫蘇葉:2.5錢
- 核桃:5個(打碎)
- 姜:3片
- 蔥白:2根 做法:
- 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2杯。
- 以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繼續煮至剩下1杯的量。
- 待藥汁溫熱時,一次性飲用,可微微出汗,病症即可得到緩解。
- 夏季時,可以不使用蔥白。
按語: 這兩個方子非常有效,對於在偏遠地區、無法尋找醫生的情況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