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受孔

《醫便》~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飲食論

人知飲食所以養生,不知飲食失調亦能害生。故能消息使適其宜,是賢哲防於未病。凡以飲食無論四時,常欲溫暖。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不欲苦飽,飽則筋脈橫解,陽癖為痔。因而大飲,則氣乃大逆。養生之道,不宜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從凝結氣血,久則損壽。

食後常以手摩腹數百遍,仰面呵氣數百口,超趄緩行數百步,謂之消。食後便臥,令人患肺氣頭風中痞之疾。蓋榮衛不通,氣血凝滯故爾。是以食訖常行步躊躇有作修為乃佳,語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動也。食飽不得速步走馬,登高涉險,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肺。

不宜夜食,蓋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日入之後,萬響都絕,脾乃不磨食,食即不易消,不消即損胃,損胃即不受穀氣。穀氣不受,即多吐。多吐即為翻胃之疾矣。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常欲飽中飢,飢中飽為善爾。食熱物後不宜再食冷物,食冷物後不宜再食熱物,冷熱相激,必患牙疼。

瓜果不時,禽獸自死及生鮓煎煿之物,油膩難消。粉粥冷淘之類,皆不宜食。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則隨其臟腑各有所損。故咸多傷心,甘多傷腎,辛多傷肝,苦多傷肺,酸多傷脾。《內經》曰:多食酸則脈凝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肉痛而發落。偏之為害如此,故上士澹泊,其次中和,此飲食之大節也。

酒飲少則益,多則損,惟氣暢而止可也。飲少則能引滯氣,導藥力,調肌膚,益顏色,通榮衛,闢穢惡。過多而醉,則肝浮膽橫,諸脈衛激,由之敗腎毀筋,腐骨傷胃,久之神散魄消。不能飲食,獨與酒宜,去死無日矣。飽食之後,尤宜忌之。飲覺過多,吐之為妙。飲酒後不可飲冷水冷茶,被酒引入腎中,停為冷毒,久必腰膝沉重,膀胱冷痛,水腫消濁攣躄之疾作矣。酒後不得風中坐臥,袒肉操扇,此時毛孔盡開,風邪易入,感之令人四肢不遂。

不欲極飢而食,飢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渴飲不可過多。食過多則結積,飲過多則成痰癖。故曰:大渴勿大飲,大飢勿大食,恐血氣失常,卒然不救也。嗟乎!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恬澹臟肺,調順血氣,使一身之氣流行沖和,百病不作。養外者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虛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遐齡。

莊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節,誠過也。其此之謂乎。

白話文:

[飲食理論]

人們都知道飲食是為了養生,但卻未必清楚,飲食若失調同樣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懂得控制飲食,使之適度,這正是賢明的人在疾病未發生前的防範。飲食方面,無論四季,應保持食物溫暖。夏天雖熱,但體內藏有寒氣,溫熱的食物更為適合。不該吃得太飽,過飽會導致筋脈鬆弛,進而產生痔瘡。如果接著大量飲水,會讓氣血運行受阻。養生之道,飯後不宜立即躺下或整天久坐,這樣容易導致氣血凝滯,長久下來會縮短壽命。

飯後用手按摩腹部數百次,深呼吸數百次,慢走幾百步,這叫做消化。飯後馬上躺下,容易引起肺氣、頭痛、中氣不足等疾病。這是因為體內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因此,飯後應該行走,做些活動,有助於健康。俗話說:「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就是因為它們在動。飯後不宜快速行走或騎馬,以免氣血過滿,影響臟腑健康。

晚上不該進食,因為脾臟喜歡聲音,一聽到聲音就會開始工作。然而,日落後萬籟俱寂,脾臟停止工作,食物不易消化,影響胃部健康,進而無法吸收營養,造成頻繁嘔吐,最終發展成反胃的病症。飲食應少量多餐,而非一次吃太多。應保持半飽狀態,讓自己在飢餓中感到飽足,飽足中又略帶飢餓。食用熱食後不宜再吃冷食,反之亦然,冷熱交替容易引發牙齒問題。

非季節性的瓜果、自行死亡的禽獸、生魚片、油炸食品等,這些食物難以消化,不應食用。米粥、冷麵條等,也都不適合攝取。五味入口,不該偏食某種味道,否則會對相應的臟腑造成傷害。鹹味過多傷心,甜味過多傷腎,辣味過多傷肝,苦味過多傷肺,酸味過多傷脾。根據《內經》記載:過多的酸味會使血液凝固,面色改變;過多的苦味會使皮膚乾燥,毛髮脫落;過多的辣味會使筋骨緊繃,指甲乾枯;過多的酸味會使肌肉萎縮,嘴脣起皮;過多的甜味會使骨骼疼痛,頭髮掉落。這就是偏食的危害,因此上等人淡泊名利,其次之人追求中庸之道,這是飲食的大原則。

喝酒要適量,過量會傷身,喝到氣息順暢即可。少量飲酒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強藥效,調節肌膚,美容養顏,疏通氣血,驅除邪氣。但如果飲酒過量,會使肝臟功能紊亂,膽汁分泌異常,影響全身脈絡,損害腎臟,破壞筋骨,腐蝕骨骼,傷害胃部,久而久之,精神散漫,生命逐漸消失。無法正常飲食,只愛喝酒的人,離死亡不遠矣。飯後尤其要避免喝酒。如果喝多了,最好嘔吐出來。喝酒後不要喝冷水或冷茶,這些冷飲會進入腎臟,形成冷毒,久而久之會導致腰腿沉重,膀胱寒冷疼痛,水腫、尿濁、抽搐等疾病。酒後不可坐在風中或暴露肌膚,此時毛孔張開,風邪容易入侵,使人四肢無力。

不要等到非常餓才吃飯,餓時吃飯也不可吃得過飽。不要等到非常渴才喝水,渴時喝水也不可喝太多。吃太多會導致食物堆積,喝太多會形成痰濕。因此,非常渴的時候不要大口喝水,非常餓的時候不要大口吃飯,以免血氣失調,突然倒下無法挽救。善於養生的人注重內在調理,不善養生的人只注重外表。注重內在調理的人,保持心情平和,調節臟腑功能,讓身體氣血流通,達到和諧平衡,疾病自然不會發生。注重外表的人,只滿足口腹之慾,追求美味,雖然身體壯碩,皮膚光澤,但辛辣刺激的食物會從內部侵蝕臟腑,精神也會逐漸衰弱。如何能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呢?

莊子曾說:人們最應警戒的是,即使在寢室飲食之間,也要懂得節制,否則就是過失。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吧。

3. 男女論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此造化之本源,性命之根柢也。故人之大欲,亦莫切於此,嗜而不知禁,則侵克年齡,吞食精魄,喑然不覺而元神真氣去矣。豈不大可哀哉!或問抱朴子曰:傷生者豈非色欲之間乎。曰:然。長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祛病。

其次不以自伐,下愚縱欲損壽而已。是以古人知此,恆有節度。二十以前一日復,二十以後三日復,三十以後十日復,四十以後一月復,五十以後三月復,六十以後七月復。又曰:六十閉戶。蓋時加撙節,保惜真元,以為身之主命。不然雖勤於吐納導引藥餌之術,而根本不固,亦終無益。

《內經》曰:能知七損八益,七者,女子之血。八者,男子之精也。則血氣精氣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漸也。故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六十氣血大衰,九竅不利。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否。智者有餘,自性而先行。愚者不足,察行而後學。

固能老而壯,壯而治,而壽命可保矣。

補陰丸(一),丹溪謂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宜常補其陰,使陰與陽齊,則水升火降。人惟以腎氣為本,故此方專滋補腎水,此丹溪前賢之法天也。

黃柏(去皮,鹽酒炒),知母(去皮,鹽酒炒),龜板(去弦,酥炙,各二兩淨),熟地黃(酒蒸九次,曬乾,五兩),瑣陽(酥炙,二兩),北五味子(去梗,一兩),甘州枸杞子(去梗,三兩),白芍藥(酒炒),天門冬(去心,各二兩),乾薑(炒紫色,三錢,冬月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炒鹽湯送下。冬月溫酒,不飲酒者清米湯下。

理脾胃,加山藥、白朮、白茯苓(各二兩),陳皮(一兩)。固精,加牡蠣(煅,童便淬,七錢),山茱萸肉(二兩),白朮(七錢)。壯暖臍腰膝,加虎脛骨(酥炙),漢防己(酒洗),牛膝(去蘆,酒洗,各一兩)。

枳朮丸(二),內經以脾土旺能生萬物,此東垣前賢以胃氣之法地,故用此方。一補一消,制其太過,補其不足也。

枳實(一兩,去穰,麩炒),白朮(二兩,陳壁土炒)

上為末,荷葉濃煎汁,打老米粉糊為丸,用白湯下,七十丸,不拘時服。閩廣吳浙濕熱地方,加山楂肉、神麯、黃芩、黃連、蒼朮(各一兩)。有痰加半夏、陳皮(去白)、南星(各一兩)。有郁加撫芎、香附、山梔(各一兩)。有熱加黃芩、黃連、當歸、地骨皮、酒炒大黃(各五錢)

蒼朮丸(三),一名鉛汞丸。一名秋石丸。

此藥一十三味,其效全在一製法也。淨室中沐浴修合,務得其法。服此專調不足之氣血,諸虛百損,遍身痰凝氣滯,風濕麻痹,眼目昏花,腰疼頭暈,手足欠順,行履難辛,遺泄真精,便濁不利,及婦人胎前產後赤白淋澀,服之並宜,此藥清而不寒,溫而不燥,功不可盡述,寶之。

白話文:

天地陰陽交合,萬物才能化生繁衍,男女交合產生精液,萬物才能誕生。這是造化的根本,也是生命延續的根基。所以,人最大的慾望莫過於此,如果沉迷於此而不知節制,就會損耗年歲,消耗精氣神,在不知不覺中使元神真氣衰竭。這豈不是太可悲了嗎!

有人問抱朴子說:「損傷生命的難道不是性慾嗎?」抱朴子回答說:「是的。長壽的關鍵在於房事。聰明的人懂得節制,可以延年益壽、祛病強身。其次的人則能自我約束,不縱慾耗損精氣,而愚笨的人放縱慾望,只會減損壽命。」因此,古人明白這個道理,一直都懂得節制。二十歲以前,一天可行房一次;二十歲以後,三天可行房一次;三十歲以後,十天可行房一次;四十歲以後,一個月可行房一次;五十歲以後,三個月可行房一次;六十歲以後,七個月可行房一次。甚至有人說:「六十歲應該閉門靜養。」這是要隨著年齡增長而更加節制,以保養精元,來維持生命根本。不然,即使勤於吐納導引、服用藥物,如果根本不穩固,也終究沒有益處。

《黃帝內經》說:「能夠了解七損八益的道理,七損指的是女子耗血,八益指的是男子耗精。」這樣就可以調養血氣精氣。如果不懂得運用這個道理,就會逐漸衰老。所以,人到四十歲時,陰氣就衰退一半,日常起居也跟著衰弱;五十歲時,身體沉重,耳目也不再靈敏;六十歲時,氣血大衰,身體的九竅(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口、肛門、尿道)也不通暢了。所以說:「了解這個道理就能強壯,不了解就會衰弱。」有智慧的人能自我節制,順應自然而行;愚笨的人則不足,需觀察學習之後才能明白。

因此,能夠做到這樣,就能在年老時保持強健,強健時能妥善治理身體,這樣壽命就能夠保全了。

補陰丸(一):朱丹溪認為人體陽氣常常有餘,而陰氣常常不足。應該經常滋補陰氣,使陰陽平衡,這樣水就能上升,火就能下降。人以腎氣為根本,所以這個方子專門滋補腎水,這是丹溪前輩效法天地的法則。

藥材成分:黃柏(去掉外皮,用鹽酒炒過),知母(去掉外皮,用鹽酒炒過),龜板(去掉邊緣,用酥油烤過,各二兩淨重),熟地黃(用酒蒸九次,曬乾,五兩),瑣陽(用酥油烤過,二兩),北五味子(去掉梗,一兩),甘州枸杞子(去掉梗,三兩),白芍藥(用酒炒過),天門冬(去掉內心,各二兩),乾薑(炒至紫色,三錢,冬天可用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八九十丸,空腹時用炒鹽水送服。冬天可用溫酒送服,不喝酒的人可用清米湯送服。

如果要調理脾胃,可加入山藥、白朮、茯苓(各二兩),陳皮(一兩)。如果要固精,可加入牡蠣(煅燒後用童子尿淬過,七錢),山茱萸肉(二兩),白朮(七錢)。如果要強壯腰膝,可加入虎脛骨(用酥油烤過),漢防己(用酒洗過),牛膝(去掉根莖,用酒洗過,各一兩)。

枳朮丸(二):《黃帝內經》認為脾土旺盛就能夠產生萬物,這是李東垣前輩效法大地的法則,用這個方子來調理胃氣。一補一消,來制約太過,補足不足。

藥材成分:枳實(一兩,去掉內瓤,用麩皮炒過),白朮(二兩,用陳年牆壁土炒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荷葉濃煎的汁液,加上老米粉糊做成藥丸,用白開水送服,每次七十丸,不拘時間服用。在閩廣、吳浙等濕熱地區,可加入山楂肉、神麯、黃芩、黃連、蒼朮(各一兩)。如果痰多,可加入半夏、陳皮(去掉白)、南星(各一兩)。如果有鬱結,可加入川芎、香附、山梔子(各一兩)。如果有熱,可加入黃芩、黃連、當歸、地骨皮、酒炒大黃(各五錢)。

蒼朮丸(三),又名鉛汞丸,又名秋石丸。

這個藥方共有十三味藥材,其療效全部在於獨特的製作方法。需要在乾淨的房間中沐浴後製作,務必按照方法進行。服用這個藥專門調理不足的氣血,對於各種虛損,全身痰凝氣滯,風濕麻痹,眼睛昏花,腰疼頭暈,手腳不靈活,行走困難,遺精,小便渾濁不利,以及婦女產前產後赤白淋漓等症狀都有療效,這個藥藥性溫和而不寒涼,溫補而不燥熱,功效實在無法全部敘述,請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