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便》~ 卷一 (2)
卷一 (2)
1. 男女論
蒼朮(茅山者佳,用一斤半,製為末,取細膏四兩,入藥。此藥其性燥而辛烈,去內外之濕熱,引經藥也,行於表裡。製為膏者,所以變其質。猶伊尹放太甲於桐俾為善,以成濟世之功也。製法:用糯米泔浸一日半,撈起刮去粗皮,見白,曬乾。又用童便浸一日半,撈起清水洗淨,曬乾。
又用煮酒浸一日半,撈起曬乾。仍用糯米泔澄清。煮蒼朮以爛為度,然後於陳米蒸飯蓋之,用一層飯,一層術,上以荷葉蓋飯,不泄穀氣為妙。去飯葉,曬乾為末。)
黃柏(八兩,製為末,六兩,入藥。此藥其性雖寒,非芩、連之苦。此能通腎氣而瀉膀胱之火,火動則水不寧,用此者,所以瀉火而寧腎水也。製法:刮去粗皮,銼碎,用無灰好酒浸三日夜,翻覆浸透,曬乾,用蜜拌黃柏,於砂鍋內著水半鍋,以柳條札稜,起水面上鋪荷葉,攤黃柏於葉,蒸之,以蜜浸進為度。取出曬乾,如此拌蒸三次,後用紙鋪鍋底,隔紙炒茶褐色為度,為細末。
)
知母(製為末,六兩,入藥。此藥其性潤而不寒,虛弱之人火易動而水常涸,所以用此味專補腎水。蓋為能制火之故也。製法:銼碎,用好酒浸三日,曬乾,隔紙炒焙,為末。)
枳實(四兩,製為末,入藥。虛弱之人火最易動,津液受克而為痰,或膏粱味厚而為痰。蓋半夏化痰,其性燥烈,服之反渴。渴增則貪飲,愈飲愈濕,受火邪而痰愈結也。貝母去四種痰,然能表而不能里,南星雖去痰,然能上而不能下。因於風者可用。惟枳實之功不可勝計。製法:銼碎,與麩皮同炒茶褐色為度,去麩不用,為細末。)
白朮(製為末,四兩,入藥。此藥大能補脾,虛弱之人,胃火必勝而食易消,愈消而愈食,則脾豈有不損乎。脾損則食不能克化,而用消導之劑,則反傷脾胃。脾胃受傷,是無本矣。豈能安乎。然必用此以補脾,猶修武備而禦寇也。製法:砂鍋內隔紙以麩皮拌炒,須不住手攪,以聞藥味香無面氣為度。去麩不用,為細末。)
當歸(製為末,五兩,入藥,此藥其性溫,治四等血病。流者能止,凝者能行,虛者能補,亂者能和。虛弱之人,火旺水衰,血必受傷。或流或止,或凝或行,故必用此以和之。製法:用酒洗淨,再用好酒浸一日半,曬乾,為細末。)
熟地黃(製為末,五兩,入藥,虛弱之人,諸血最虛。皆由心之耗而肝之枯也。是以四肢懈怠,足不能履,手不能持,耳不能聽,目不能視,腸不能通而多結也。故必用此以補一身之血。製法:用好酒洗淨,再用酒浸,曬乾為細末,入藥。)
乾山藥(製為末,四兩,入藥。此藥其性溫平,主益中補虛,除寒熱邪氣,益氣力,長肌肉,治頑風,止腰疼,寧心肺,潤皮毛,治泄精健忘。)
白話文:
男女論
本方劑使用多種藥材,針對虛弱體質,調理陰陽平衡,主要針對腎、脾、胃等臟腑,並兼顧血氣的調和。
蒼朮:使用上等茅山蒼朮一斤半,製成細末,取四兩入藥。蒼朮性燥辛烈,能去除體內外濕熱,具有引經藥的作用,能通行於表裡。製成膏狀,是為了改變其藥性,如同伊尹輔佐太甲一樣,使其功效得以最大發揮。製法繁複,需用糯米水浸泡、童便浸泡、酒浸泡等步驟,再以糯米飯蒸製,最後曬乾研磨成粉。
黃柏:用八兩黃柏,製成細末,取六兩入藥。黃柏性寒,但不同於黃芩、黃連的苦寒,它能通利腎氣,瀉除膀胱之火。因為火動則水不安寧,所以用黃柏瀉火以寧心腎之水。製法需刮皮、銼碎,用無灰好酒浸泡,再用蜜拌蒸三次,最後炒至茶褐色研磨成細末。
知母:用六兩知母,製成細末入藥。知母性潤而不寒,適合虛弱體質,因其能滋補腎水,制約心火,故虛弱之人火易動而水常涸者適用。製法需銼碎,用好酒浸泡,曬乾後隔紙炒焙研磨成粉。
枳實:用四兩枳實,製成細末入藥。虛弱之人火易動,津液受損易生痰,或因飲食過於肥甘厚味而生痰。半夏雖能化痰,但性燥烈易生渴;貝母能化痰,但只能作用於表,不能深入內裡;南星亦能化痰,但只能作用於上,不能下達。而枳實則功效廣泛,能解決多種痰症。製法需銼碎,與麩皮同炒至茶褐色,去除麩皮後研磨成細末。
白朮:用四兩白朮,製成細末入藥。白朮能補益脾氣,虛弱之人胃火往往旺盛,容易消化食物,食慾也愈加旺盛,但這樣容易損傷脾胃。脾胃受損,則飲食難以消化吸收,此時再用消導藥物,反而會加重脾胃損傷,因此需用白朮補益脾氣。製法需用麩皮同炒,需不斷攪拌,至藥香四溢,無麩皮氣味為止,去除麩皮後研磨成細末。
當歸:用五兩當歸,製成細末入藥。當歸性溫,能治療各種血症,無論血虛、血瘀、出血或血亂,都能有效調理。虛弱之人,火旺水衰,血氣必然受損,因此必須用當歸調和血氣。製法需用酒洗淨,再用好酒浸泡,曬乾研磨成細末。
熟地黃:用五兩熟地黃,製成細末入藥。虛弱之人,血氣皆虛,皆因心血耗損,肝血枯竭所致。症狀表現為四肢無力,耳聾眼花,腸胃不通等。因此,必須用熟地黃補益全身血液。製法需用好酒洗淨,再用酒浸泡,曬乾研磨成細末。
乾山藥:用四兩乾山藥,製成細末入藥。山藥性溫平,能益氣補虛,去除寒熱邪氣,增強體力,長肌肉,治療頑固性風濕病,止腰痛,寧心安神,滋潤肌膚,治療遺精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