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便》~ 卷一 (3)
卷一 (3)
1. 男女論
白茯苓(製為末,三兩,入藥。此藥其性去濕,利小便,潤胃氣,伐腎邪,瀉痰火。久服安魂養神,延年益壽而無消渴之患。製法:刮去粗皮,銼碎,曬乾,麩皮拌,於鍋內隔紙炒,以茶褐色為度,去麩,為細末。)
防風(製為末,三兩,入藥。虛弱之人血損少則湊理不密,而風邪易入,必用此所以驅邪之物。防風之性威而不猛也。製法:去蘆,銼碎,隔紙炒乾,為末。)
靈砂(五錢,為末,入藥。虛弱之人心虛血少,必多驚悸而夢寐不寧,故用此以鎮之。以水銀飛二次者,靈砂也。經云:靈砂,人服之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駐顏色。)
真鉛(其鉛乃取室女天真未行,欲心未動而自然來者,得純陰之正,移陰補陽,自然之理,其功效不可勝言。此物倘然不可得,當取陰分之上,其功亦不減於真鉛也。用年少婦人乳三碗。蓋乳者,血之化也。陰分之上則為乳,陰分之下則為血。所以用此者以血補血也。虛弱之人身血必衰,以此補之,所謂布衣破而以布補之意也。用法將面量入乳中,打糊丸藥。)
真汞(即秋石也。研末,四兩,入藥。此藥其性咸能入腎,而用童便煎者,蓋因元氣之未泄,而純陽之未喪,煅煉而成,亦真元氣也。虛弱之人精神必損,故必用此藥以補之。)
上將前藥各另為極細末,總合拌勻,仍用重羅羅過,以前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乾,收入磁瓶內盛放。每服五六十丸,或七八十丸,清辰鹽湯送下,臨臥遠志湯送下。
補天大造丸(四),專培養元氣,延年益嗣,壯陽光,溫坎水,降離火,為天地交泰。若虛勞房室過度之人,五心煩熱,服之神效。平常之人,四十以後,尤宜常服,接補真元,以躋上壽。
紫河車,一具,取首生男胎者佳。如無,得壯盛婦人者亦好。先用鮮米泔將河車輕輕擺開,換洗米泔五次,不動筋膜,此乃初結之真氣也。只洗淨,有草屑輕手取去,將竹器盛於長流水中浸一刻以取生氣。提回以小無盆盛於木甑內蒸,自卯辰蒸起,至申酉時止,用文武火緩緩蒸之。
極爛如糊,取出,先傾自然汁在藥末內,略和勻,此天元正氣汁也。河車放石臼內杵擂一千下如糊樣,通前藥汁末同和勻,搗千餘杵,集眾手為丸。此全天元真氣,以人補人最妙。世所少知。醫用火焙酒煮又去筋膜大誤,又入龜板尤誤,故特表而出之。
厚川黃柏(去粗皮,酒炒,一兩),川杜仲(去粗皮,酥炙斷絲,一兩五錢),川牛膝(酒浸,去蘆,一兩五錢),當歸身(酒浸,一兩),淮熟地黃(酒蒸九次,忌鐵,二兩),天門冬(去皮心,一兩半),淮生地黃(酒浸,一兩半),枸杞(去梗,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五錢,以上四味另用酒煮爛搗膏),陳皮(去白,淨,七錢半),白朮(去蘆,妙一兩),五味子(去梗,七錢),小茴香(炒,七錢),乾薑(泡黑,二錢),側柏葉(採取嫩枝,隔紙炒乾,二兩),骨熱,加牡丹皮(去心)、地骨皮(去心)、知母(去皮,各一兩,酒炒)。血虛,加當歸、地黃(加倍)。
白話文:
男女論
此方以白茯苓、防風、靈砂、真鉛、真汞等藥材,配合紫河車等,製成補天大造丸,主治虛勞、房室過度、五心煩熱等症,並可延年益壽。
白茯苓能去濕、利尿、潤胃、瀉火,長期服用可安神益壽。製法是刮皮、切碎、曬乾、用麩皮拌炒至茶褐色,再磨成細粉。
防風能驅除風邪,適合虛弱體質的人服用。製法是去蘆、切碎、隔紙炒乾,再磨成粉。
靈砂能鎮靜安神,適合心虛血少、多夢驚悸的人服用。
真鉛以處女之精為上品,若無,則以少女乳汁代替,用以補血。將真鉛與乳汁混合製成藥丸。
真汞即秋石,以童子尿煎煉而成,能補益精神。
以上五味藥材均需磨成極細的粉末,再用少女乳汁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曬乾儲存。每次服用五六十或七八十丸,早起用鹽湯送服,睡前用遠志湯送服。
補天大造丸,主要功效是培補元氣,延年益壽,壯陽溫腎,降火。虛勞、房室過度、五心煩熱者,服用效果顯著。四十歲以上人士也宜常服。
紫河車需選用初生的男嬰胎盤為佳,次選壯盛婦女的胎盤。需先用淘米水反覆清洗五次,再用流水浸泡,然後蒸熟至糊狀。將其搗碎,與其他藥材混合,製成藥丸。此處特別強調傳統方法的正確性,避免使用火焙、酒煮,或加入龜板等錯誤做法。
另有輔藥:厚朴、川黃柏、川杜仲、川牛膝、當歸、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枸杞、麥門冬(以上九味藥酒煮爛搗成膏)、陳皮、白朮、五味子、小茴香、乾薑、側柏葉。若有骨熱,則加牡丹皮、地骨皮、知母;若血虛,則加倍當歸、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