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受孔

《醫便》~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夏月諸症治例

清肺化痰丸,一名祛痰丸,清痰降火甚速,酒客尤宜。(九十五)

旋覆花(去梗葉,淨末,一兩),南星(五錢,薑製),半夏(五錢,薑製)

上先以南星,半夏二味水浸,夏二日,秋三日,冬五日,取出曬乾,共為細末,九月採半黃栝蔞六枚,淡竹瀝一杯勻和,三味共入石臼搗極爛為薄餅,先用黃蒿鋪匣內二寸厚,將餅安於蒿上,仍用蒿覆地下,咯薄三七日,取出曬乾,此栝蔞曲。石臼搗為細末,與後開藥合用。

白朮(炒),白茯苓(去皮,各一兩),黃芩(酒炒),黃連(薑汁炒),香附(童便浸炒),甘草節(半生半炙,各五錢),枳實(麩炒,五錢),晉礬,五倍(各一錢),陳皮(鹽水浸,一半去白,一半不去白,一兩)

上為末,與前栝蔞面末和勻,用淡生薑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各進一服,白湯下。上此方出醫家,必用古今痰方,見效捷者無右於此,服久且能健脾胃,試有奇驗。痰火為害危極者,擂爛從鼻灌之,無不愈者。

眩暈之症,因虛痰火炎上故也。宜清陽除眩湯主之。(附)

旋覆花,天麻(各八分),半夏(制),陳皮,白朮,白茯苓(各一錢),檳榔(八分),人參(六分),甘草(四分)

上用姜三片,水煎食遠服。

嘔吐翻胃,皆屬胃虛,氣逆膈上,有痰,亦有寒有熱,宜大半夏湯隨寒熱加減主。(九十六)

陳皮(去白,一錢半),茯苓(去皮,一錢半),半夏(薑汁製,二錢半)

上用水煎,臨服入生薑自然汁半盞和服,屬熱加芩、連(各一錢半)。屬寒加生薑十片同煎,服時仍入薑汁半盞。屬胃虛加參、術(各一錢半),服時亦要用薑汁。

附:翻胃膈食之症屬氣虛,右脈緩而無力者是,宜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炒)。屬血虛,左脈數而無力滯澀者是,撫芎(七分),白芍藥(一錢半),當歸(一錢),熟地黃(錢半),紅花(三分)。氣血俱虛,口中多出沫者是,並用前八味,屬痰脈多滑數,寸關脈沉,或伏而大者是,宜陳皮(去白一錢半),半夏(二錢薑製),茯苓(一錢半),甘草(五分)。屬熱六脈洪數有力者是,宜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各等分。

寒六脈沉微而遲者是,宜人參、白朮、乾薑(各一錢),甘草減半,加白豆蔻仁、丁香、沉香(各七分),並用童便、韭汁、牛羊乳、竹瀝、薑汁,共半鍾,入前藥半鍾和勻服,一日服一次。此法雖緩,不犯狠燥,若能清心寡慾,內觀自養,服久必獲奇效。

黃疸症,專屬濕熱,盒面相似,宜茵陳五苓散主之。(九十七)

茵陳(三錢),白朮,赤茯苓(各一錢半),豬苓(一錢),桂(二分),澤瀉(一錢),蒼朮,山梔,滑石(各一錢二分),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夏月諸症治例

清肺化痰丸,又名祛痰丸,能迅速清痰降火,尤其適合飲酒之人。

藥方組成:旋覆花(去梗葉,研末,一兩)、南星(五錢,薑汁製)、半夏(五錢,薑汁製)。

製法:先將南星、半夏用水浸泡,夏季二日,秋季三日,冬季五日,取出曬乾,研成細末。九月採摘半黃的栝蔞六枚,加入淡竹瀝一杯,與上述藥末混合,一起在石臼中搗爛成薄餅。先在匣內鋪上二寸厚的黃蒿,將藥餅放在蒿上,再用黃蒿覆蓋其下,放置三天七夜,取出曬乾,製成栝蔞餅。將栝蔞餅研成細末,與後面的藥粉混合使用。

其他藥材:白朮(炒)、白茯苓(去皮)、黃芩(酒炒)、黃連(薑汁炒)、香附(童便浸炒)、甘草節(半生半炙)、枳實(麩炒)、晉礬、五倍子(各一錢)、陳皮(鹽水浸,一半去白,一半不去白)。各藥材用量皆為一兩,除了甘草節、枳實、晉礬、五倍子各五錢。

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與之前製成的栝蔞粉末混合均勻,用淡生薑汁調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五十丸,早晚各服一次,用白開水送服。此方出自醫家,是古今治療痰症的特效方,療效迅速,服用時間長了還能健脾胃,療效奇特。痰火病症危急者,可將藥丸搗爛,從鼻孔灌服,無不痊癒。

眩暈:眩暈症是因虛痰火炎上所致,宜用清陽除眩湯治療。

藥方組成:旋覆花、天麻(各八分)、半夏(製)、陳皮、白朮、白茯苓(各一錢)、檳榔(八分)、人參(六分)、甘草(四分)。

用法:用三片薑片煎水服用。

嘔吐翻胃:嘔吐翻胃皆屬胃虛,氣逆膈上,有痰,寒熱皆有,宜用大半夏湯,並根據寒熱症狀加減藥物。

藥方組成:陳皮(去白,一錢半)、茯苓(去皮,一錢半)、半夏(薑汁製,二錢半)。

用法:水煎服,服藥前加入半杯新鮮薑汁。若屬熱症,加黃芩、黃連(各一錢半);若屬寒症,加生薑十片同煎,服藥時仍加半杯薑汁;若屬胃虛,加人參、白朮(各一錢半),服藥時也需加入薑汁。

其他說明:翻胃膈食,氣虛者,右脈緩而無力,宜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炒);血虛者,左脈數而無力滯澀,宜用川芎、白芍藥、當歸、熟地黃、紅花;氣血俱虛,口中多泡沫者,合用上述八味藥;痰脈多滑數,寸關脈沉或伏而大者,宜用陳皮(去白)、半夏(薑製)、茯苓、甘草;熱症,六脈洪數有力,宜用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等分;寒症,六脈沉微而遲,宜用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減半),加白豆蔻仁、丁香、沉香,並用童便、韭汁、牛羊乳、竹瀝、薑汁,共半鍾,與藥同服,一日一服。此法雖緩,但不會傷及正氣,若能清心寡慾,內觀自養,服用久了必有奇效。

黃疸:黃疸症專指濕熱,症狀相似,宜用茵陳五苓散治療。

藥方組成:茵陳(三錢)、白朮、赤茯苓(各一錢半)、豬苓(一錢)、桂枝(二分)、澤瀉(一錢)、蒼朮、山梔、滑石(各一錢二分)、甘草(炙,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