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便》~ 卷四 (8)
卷四 (8)
1. 慈幼類
治驚風方(附),凡小兒急驚,屬肝木風痰有餘之症,治宜平肝鎮心,驅風消痰,降火,清內熱,慢驚屬脾土不足,因吐瀉久虛,元氣不固,或大病後元氣不足,宜補中兼疏利,世俗以一藥通治二症者甚妄。
急驚神方(百七十二)
牛膽南星(四錢半),全蠍(二錢),荊芥穗,防風(去蘆),姜蠶(炒),天竺黃(各三錢),辰砂(天葵草伏過,一錢六分,另研),琥珀,牛黃(另研),蟬蛻,木香(各一錢五分)
上為末,山藥打糊為丸,如龍眼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薑湯化下。此吉水鄧小兒家傳,極效。
又方(附),治急驚。
車前子(三錢),輕粉(一錢),麝香(三分,另研),片腦(分半,另研),牛黃(一錢,另研),全蠍(十四個),天麻(二錢),牛膽南星(二錢),白附子(一錢),硃砂(三錢,另研),青黛(一錢),珍珠(一錢,另研),男兒乳(一盞),生人血(二匙)
上為末,各研和勻,粟米糊為丸,如黃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荊芥薄荷湯磨下,先用半丸研細吹入鼻中,外用石腦,姜蠶去嘴,調塗人中,立效。
慢驚秘方(附),急驚日久不止,亦可用。
人參,白茯神(去皮心),琥珀,姜蠶,全蠍,防風(去蘆),牛膽南星,白附子(生用),蟬蛻(去土),蘄蛇肉(各二錢),辰砂(一錢,另研),麝香(二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黃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菖蒲湯化下,急驚薄荷湯化下。此二方蕪湖夏小兒世傳,極效。
慢驚神效方(附)
人參(一兩),姜蠶(炒,三錢),全蠍(二錢),生人血(二匙),辰砂(二錢,另研為衣)
上為末,用麻黃一兩,甘草一兩,熬膏為丸,如櫻桃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南棗煎湯化下。此邵伯仲小兒方,累用累效。
秘傳牛黃清心丸(百七十三),治小兒驚風,大人中風,中痰,中氣,一切風痰之症。
天麻(四兩),防風(二兩,去蘆),牛膽南星(二兩半),姜蠶(炒),全蠍(各二兩半),白附子(生用),干天羅(即絲瓜,五錢),川烏(五錢),遠志(去心,二兩),川山甲(蛤粉炒,三兩),蟬蛻(二兩,去土),蒿蟲(不拘多少),辰砂(天葵煮,一兩),雄黃(一兩,二味另研),犀角(鎊細,五錢),蜈蚣(三錢),蟾酥(五分,另研),沉香(三錢),細辛(五錢),龍齒(五錢),琥珀(二錢,另研),珍珠(三錢,另研),天竺黃(三錢),蛤蚧(一對),金銀箔(各十帖)
上藥各制淨為末,外用荊芥一斤,麻黃一斤,木通一斤,皂角半斤,甘草四兩,蒼耳子四兩,六味熬膏,人真酥合油,和蜜為丸,芡實大,金銀箔為衣,蠟封。隨症調引用。
白話文:
[慈幼類]
關於治療驚風的藥方(附註):小兒急驚風,通常屬於肝木風痰過盛的症狀,治療上應該平息肝火、鎮靜心神、驅散風邪、化解痰液、降火、清除體內熱氣。慢驚風則屬於脾土虛弱,通常是因為長期嘔吐腹瀉導致身體虛弱、元氣不足,或是大病之後元氣尚未恢復,治療上應該健脾補中,同時也要適當疏通氣機。世俗上用一種藥物就想治療兩種不同症狀,實在是很荒謬的。
急驚風特效藥方(百七十二)
牛膽南星(四錢半)、全蠍(二錢)、荊芥穗、防風(去除蘆頭)、薑蠶(炒過)、天竺黃(各三錢)、辰砂(用天葵草伏過,一錢六分,另外研磨)、琥珀、牛黃(另外研磨)、蟬蛻、木香(各一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山藥糊製成丸劑,大小像龍眼,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湯化開服用。這是吉水鄧家祖傳的藥方,非常有效。
又一方(附註):治療急驚風。
車前子(三錢)、輕粉(一錢)、麝香(三分,另外研磨)、冰片(半分,另外研磨)、牛黃(一錢,另外研磨)、全蠍(十四個)、天麻(二錢)、牛膽南星(二錢)、白附子(一錢)、硃砂(三錢,另外研磨)、青黛(一錢)、珍珠(一錢,另外研磨)、男童乳汁(一盞)、活人鮮血(二匙)。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各自研磨均勻混合,用小米糊製成丸劑,大小像黃豆,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一丸,用荊芥薄荷湯研磨開服用。先用半丸研磨細後吹入鼻中,外用石腦和去除嘴巴的薑蠶,調和塗抹在人中穴,立即見效。
慢驚風秘方(附註):急驚風久治不癒也可以使用。
人參、白茯神(去除外皮和內心)、琥珀、薑蠶、全蠍、防風(去除蘆頭)、牛膽南星、白附子(生用)、蟬蛻(去除泥土)、蘄蛇肉(各二錢)、辰砂(一錢,另外研磨)、麝香(二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像黃豆,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一丸,用菖蒲湯化開服用,急驚風則用薄荷湯化開服用。這是蕪湖夏家世代相傳的藥方,非常有效。
慢驚風神效藥方(附註)
人參(一兩)、薑蠶(炒過,三錢)、全蠍(二錢)、活人鮮血(二匙)、辰砂(二錢,另外研磨作為外衣)。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麻黃一兩和甘草一兩熬製成膏,再製成丸劑,大小像櫻桃,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一丸,用南棗煎湯化開服用。這是邵伯仲家的藥方,多次使用多次有效。
秘傳牛黃清心丸(百七十三):治療小兒驚風,大人中風、中痰、中氣等一切風痰症狀。
天麻(四兩)、防風(二兩,去除蘆頭)、牛膽南星(二兩半)、薑蠶(炒過)、全蠍(各二兩半)、白附子(生用)、乾天羅(即絲瓜,五錢)、川烏(五錢)、遠志(去除內心,二兩)、川山甲(蛤粉炒過,三兩)、蟬蛻(二兩,去除泥土)、蒿蟲(不拘多少)、辰砂(用天葵煮過,一兩)、雄黃(一兩,這兩味另外研磨)、犀角(磨成細粉,五錢)、蜈蚣(三錢)、蟾酥(五分,另外研磨)、沉香(三錢)、細辛(五錢)、龍齒(五錢)、琥珀(二錢,另外研磨)、珍珠(三錢,另外研磨)、天竺黃(三錢)、蛤蚧(一對)、金箔和銀箔(各十帖)。
將以上藥材分別處理乾淨後磨成粉末,另外用荊芥一斤、麻黃一斤、木通一斤、皂角半斤、甘草四兩、蒼耳子四兩熬製成膏,加入真酥油和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像芡實,外層裹上金箔和銀箔,用蠟封好。根據不同症狀調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