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便》~ 卷五 (10)
卷五 (10)
1. 服用
如血痢,用(附)
當歸,川芎,桃仁,生地黃,槐花,炒黑乾薑,陳皮(各五錢),阿膠珠,白朮,炒側柏葉(各七錢五分)
如赤黑相兼,仍小便赤澀。(附)
木通,澤瀉,茯苓(各一兩),山梔(五錢)
(附)如痢久而後重不去,此大腸墜下,用:一方以橘葉煎湯蒸之效。
條芩,升麻(各一兩)
附如嘔吐食不下,用:
石膏(一兩五錢),山梔仁(炒五錢),陳皮,軟白扁豆(各一兩)
上曬拌煎服,悉同上法。
此方妙甚,但難於得藥,與倉卒未易制耳。許龍山嘗稱其以半劑醫一噤口痢。余曰:何謂半劑?曰:止服一次,持去渣不與服也。恐難卒辦,後金華散亦妙。
金華散(二百四),專治紅白痢疾,久不愈者,服之神效。
椿白皮(一兩,臭者佳,去粗皮,取皮向東南者),松花(三錢),地榆(二錢),乾荷葉(二錢,用貼水葉,去邊留中,陰乾)
上四味各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紅痢蜜調,白痢黑沙糖調,紅白相雜,蜜與沙糖調,後加溫湯少許,空心服。忌麵食葷腥油膩物。
此方南郡織造牛內相,每以施人,亦不知其為異也。己未歲,臨准侯太夫人,年已七旬,偶患噤口,飲食不能進者,三五日矣。子孫為治後事。牛織造聞之,饋以前藥,初服即覺少解,再服而愈矣。
瘧方(附)
人參(五分,如虛加七分,或加一錢),白朮(有汗二錢,無汗一錢),白茯苓,柴胡(有汗一錢,無汗二錢),甘草(炙,腹脹三分,不脹不用),半夏(薑製,七分),草果(有食五分,食多七分,無食不用),薄桂(二分),黃芩(酒炒,寒熱均七分,寒多五分,熱多一錢),煨生薑(寒熱均三片,寒多五片,熱多不用)
上用水一鍾半,煎八分,臨發前空心溫服,感輕一服。感重二三服,不拘男女老幼,四五年老瘧,無不效者。藥皆平平,但君臣佐使得宜耳。
此方余試之,妙在審症的確,加藥即應手而愈。嘗醫一日間瘧,調寒熱均服三劑,不效,細詢乃熱多於寒也。改服二劑,全愈矣。
又瘧方(附)
陳芽茶(一兩),白扁豆(一兩,炒),各為極細末。
飛羅極細末(二兩,炒黃色),南星(選極大者,二個)
上將二南星根上各挖開一孔,取白砒四錢,研為末,裝入孔內,兩星孔口相對合,用線札定,泥封固,炭火煅存性,取出研為細末,共前藥和勻。每臨發日,空心用茶調,大人服四分五釐,未冠者止服三分,十歲以下者。止二分,六七歲者。一分五釐,量人虛實大小增減。惟妊娠不可服,慎之慎之。
範屏麓主應天試出場,稱徐賓吾帶藥末一錢,愈三瘧疾。其方出寧國許上舍,余走書懇得之,即此方。若嫌其峻厲,備之以應下人亦好。吾儕專用前方可也。
白話文:
服用
血痢:當歸、川芎、桃仁、生地黃、槐花、炒黑乾薑、陳皮(各五錢)、阿膠珠、白朮、炒側柏葉(各七錢五分)。
若痢疾症狀為赤黑相兼,且小便赤澀:木通、澤瀉、茯苓(各一兩)、山梔(五錢)。
若痢疾久治不愈,且大腸下墜:用橘葉煎湯蒸服,或條芩、升麻(各一兩)。
若嘔吐、食慾不振:石膏(一兩五錢)、山梔仁(炒五錢)、陳皮、軟白扁豆(各一兩)。以上藥物曬乾研磨後煎服,服法同上。此方效果很好,但藥材不易取得,且需時間準備。許龍山曾說用半劑即可治癒噤口痢,所謂半劑,是指只服用一次,藥渣不用再服。但此法不易操作,金華散也是很好的選擇。
金華散:專治紅白痢疾,久治不愈者服用效果極佳。椿白皮(一兩,臭味者最佳,去粗皮,取向東南的皮)、松花(三錢)、地榆(二錢)、乾荷葉(二錢,用貼水荷葉,去邊留中,陰乾)。以上四味藥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紅痢用蜂蜜調服,白痢用黑沙糖調服,紅白痢混合則用蜂蜜和黑沙糖調服,服藥後加少許溫水,空腹服用。忌食麵食、葷腥油膩之物。此方為南郡織造牛內相常用之方,效果亦佳。己未年,臨准侯太夫人七十歲時,患噤口痢,飲食不進數日,子孫已準備後事,牛織造聞訊,贈予此藥,初服即見效,再服即痊癒。
瘧疾方:人參(虛者加量,五分至一錢)、白朮(有汗者二錢,無汗者一錢)、白茯苓、柴胡(有汗者一錢,無汗者二錢)、甘草(炙,腹脹者三分,不脹者不用)、半夏(薑製,七分)、草果(有食者五分,食多者七分,無食者不用)、薄桂(二分)、黃芩(酒炒,寒熱均七分,寒多五分,熱多一錢)、煨生薑(寒熱均三片,寒多五片,熱多不用)。用水一鍾半煎至八分,發病前空腹溫服,症狀輕者一劑,重者二三劑,男女老幼皆可服用,即使是多年宿疾,亦有效。藥物都很平和,只是君臣佐使搭配得當而已。此方驗證有效,關鍵在於準確辨證,加藥即見效。曾治癒一例一日瘧疾患者,先用寒熱均調的藥方服三劑無效,仔細詢問後得知其熱證較重,改用偏熱方服二劑即愈。
另一瘧疾方:陳芽茶(一兩)、白扁豆(一兩,炒),磨成極細粉末。飛羅(二兩,炒至黃色,磨成極細粉末)、南星(選用最大者兩個)。將兩個南星挖孔,放入研磨成粉末的白砒(四錢),將兩個南星孔口相對,用線紮緊,泥封固,用炭火煅燒至存性,取出研磨成細粉,與前藥混合。發病前空腹用茶調服,成人服四分五釐,未成年者減量,孕婦忌服。此方藥性峻烈,若嫌其峻,可備前方以應對體質較弱者。平時則以前方為宜。此方為寧國許上舍所傳,徐賓吾曾用此方一錢藥末治癒三個瘧疾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