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受孔

《醫便》~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夏月諸症治例

《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大抵夏三月天氣蕃育,陽氣發越於外,陰氣伏藏於內,是故夏月諸症宜補陰養陽。

蓋脾胃喜溫而惡寒,食忌瓜果水水,藥禁純用寒涼。先哲每於諸涼藥中必加炮姜,正此意也。蓋夏月心小腸火用事,肺大腸金受傷,孫真人制生脈散,於夏月救天暑之傷庚金,金清則水得以滋其化源,其旨微矣。東垣推廣其意,制清暑益氣湯,專以胃氣為本,蓋土旺而金自榮,不為火所制,脾胃旺自能健運,榮養百骸,暑濕之邪,自不能幹矣。今將夏月合用諸方,詳陳於左,對症活用,無執一也。

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精神困憊,名曰注夏,病屬陰虛,元氣不足,宜用此方治之。(七十一)

黃耆,人參(各一錢),白朮(一錢半),甘草(炙五分),陳皮,當歸,白芍藥,黃柏(各八分),麥門冬(一錢),五味子(九粒)

上用水一鍾半,姜一片,棗一枚,煎服,有痰加半夏。

生脈散(七十二),止渴生津,救天暑之傷庚金,夏至後宜常服之。

人參(一錢半),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

上用白水煎服。

益原散(七十三),治暑月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而散濕熱也。

桂府滑石(六兩,飛),甘草(一兩,另研)

上各為末和勻,每服三五錢,新汲水調下。

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而渴者,名曰中暍。此方主之。

人參白虎湯(七十四)

石膏(四錢),知母(二錢),粳米(三錢),人參(一錢半),甘草(一錢)

上用水一鍾半煎服。

夏月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此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黃連。(方見春類。)

黃連香薷飲(七十五),治傷暑腹痛,自汗噁心,或吐或瀉身熱。

香薷(二錢),厚朴,白扁豆(炒),黃連(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用水二鍾,煎一鍾,放冷徐徐服。挾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錢),若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

清暑益氣湯(七十六),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則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蒼朮(麩炒),升麻,人參,白朮(各一錢),神麯,陳皮,澤瀉,麥門冬(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炒),當歸(各四分),五味子(十粒),葛根(二分),青皮(麩炒,二分)

白話文:

《內經》說: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生長的時節,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開花結果。人們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倦日照,保持心情平和,不要發怒,讓體內的陽氣順暢發散,讓體內的精華得以展現。如果心有所愛,就應該在戶外活動,這才符合夏季的養生之道,是促進生長的方法。如果違背這個原則,就會傷害心氣,到了秋天容易得瘧疾,因為收斂的精氣不足,到了冬天容易生重病。總的來說,夏季三個月天氣炎熱,陽氣向外發散,陰氣潛伏在內。所以,夏季的各種症狀,都應該以補陰養陽為主。

脾胃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飲食上要避免吃瓜果等生冷食物,用藥也要避免純粹使用寒涼的藥物。前人常常在寒涼的藥物中加入炮姜,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夏季心和小腸的火氣旺盛,肺和大腸的金氣容易受損。孫思邈創制的生脈散,就是在夏季用來補救因暑熱而受損的肺金之氣,肺金清肅,水液才能得到滋養,這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奧。李東垣進一步推廣這個思想,創制了清暑益氣湯,特別強調胃氣的重要性,認為土氣旺盛,金氣自然會興盛,不會被火氣所克制,脾胃強健才能正常運轉,滋養全身,暑濕的邪氣自然無法侵入。現在將夏季常用的各種方劑詳細列出如下,可以根據不同症狀靈活運用,不要拘泥於一個方子。

夏初春末,出現頭痛、腳軟、食慾不振、身體發熱、精神困倦等症狀,稱為「注夏」,屬於陰虛、元氣不足,應該用以下方劑治療:

(方劑七十一)

黃耆、人參(各三克),白朮(四點五克),炙甘草(一點五克),陳皮、當歸、白芍藥、黃柏(各二點四克),麥門冬(三克),五味子(九粒)

以上藥物加水約三百毫升,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煎服。有痰的話,加入半夏。

生脈散(方劑七十二):可以止渴生津,補救暑熱損傷的肺金之氣,夏至之後可以經常服用。

人參(四點五克),麥門冬(六克),五味子(三克)

以上藥物加水煎服。

益原散(方劑七十三):治療夏季身體發熱、小便不暢。這個方劑藥性偏涼,可以清除胃脘的積熱,而且味道清淡,可以滲濕,所以能利小便而消除濕熱。

桂府滑石(一百八十克,研成細末),甘草(三十克,另外研成細末)

以上藥物研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九到十五克,用新打的井水調服。

夏季出現身熱汗出、怕冷口渴的症狀,稱為「中暍」。可以用以下方劑治療:

人參白虎湯(方劑七十四)

石膏(十二克),知母(六克),粳米(九克),人參(四點五克),甘草(三克)

以上藥物加水約三百毫升煎服。

夏季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小便不暢、皮膚發冷發抖、手腳冰涼、稍微勞累就發熱、口乾、前排牙齒乾燥、脈象細弱遲緩,這是表裡都有中暍的表現。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香薷、扁豆。如果有熱,可以加入黃芩、黃連。(具體方劑見春季篇。)

黃連香薷飲(方劑七十五):治療暑熱導致的腹痛、自汗、噁心、嘔吐或腹瀉、身體發熱。

香薷(六克),厚朴、炒白扁豆、黃連(各三克),炙甘草(一點五克)

以上藥物加水約六百毫升,煎至約三百毫升,放涼後慢慢服用。如果伴有痰,可以加入半夏、南星(各三克);如果身體虛弱,可以加入人參、黃耆(各三克)。

清暑益氣湯(方劑七十六):治療長夏時節濕熱悶人,導致人感到四肢困倦、精神不振、懶於活動、胸悶氣短、關節疼痛、氣喘、身體發熱煩躁、心下脹悶、小便黃而頻繁、大便稀溏或痢疾、口渴、食慾不振、自汗體虛等症狀。

黃耆、麩炒蒼朮、升麻、人參、白朮(各三克),神麯、陳皮、澤瀉、麥門冬(各一點五克),炙甘草、酒炒黃柏、當歸(各一點二克),五味子(十粒),葛根、麩炒青皮(各零點六克)。